上海輕音樂團演員肖蕊在喀什和孩子們一起演唱《瑪依拉》。上海輕音樂團供圖
記者吳桐
一輛大巴車穿梭在喀什的鄉鎮和村落,車上裝滿樂器和舞臺設備,還有一群來自5000公里外的“艺文輕騎兵”——上海輕音樂團的演員們。7月至9月,他們帶著“文化潤疆”的使命,在當地學校、醫院、社區、部隊完成“百場輕音邊疆行”計畫。他們一路走一路演,所到之處,總有一群熱情的當地觀眾,用掌聲與歌聲回應。
迄今,上海輕音樂團派出3批49名演職人員,在葉城、澤普兩縣3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演出52場,覆蓋觀眾近3萬名,藝術培訓10餘場,覆蓋學生近千人。9月,樂團將再赴喀什,在巴楚、莎車兩縣帶來50餘場演出,同時邀請喀什當地文藝工作者共同創排《絲路——“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音樂會》,用音樂在上海和喀什之間建一座橋。
熟悉的旋律從外灘唱到戈壁灘
在喀什澤普縣的一場演出,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沙塵暴。整個村莊很快被沙塵籠罩,空氣中彌漫著土腥味。然而,台下的村民並未離去。上海輕音樂團副團長王舜說:“觀眾不走,我們也不走。”
樂團聲樂演員李霖菲兒還記得,當時狂風卷著黃沙呼呼地刮來,把舞臺上的地毯都刮起來了,人仿佛在沙漠中行走,能見度只有幾十米。“剛一開口唱就被沙子卡住了,我時時刻刻在擔心破音。但台下村民們的笑容和熱情,給了我們力量,讓我們繼續唱下去。”
交通也是個難題。在葉城和澤普,上海輕音樂團的足迹遍佈20幾個村落,距離遙遠,路途輾轉。有一天,他們從葉城縣出發,翻越一座座大山,駛向新藏公路驛站。“天路”艱險,還時常遇見羊群占道,只能排隊緩慢通行。返程又遇交通事故,堵塞三小時才回到葉城。
最忙碌的一天,各個小分隊總共完成了7場演出。現場條件有限,演員們只要有個小凳就能休息,只要有個棚子就能換裝,有時,大巴車也搖身一變成為臨時更衣室。在路邊吃飯和化妝已成常事,車輛進不了演出地點,大家就肩挑手扛把各類設備運進去。聲樂演員羅雨說:“我們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演出環境,今後我們可以非常自豪地說,沒有什麼演出是我們演不了的。”
為了“百場輕音邊疆行”,上海輕音樂團精心準備了100餘首曲目,其中包括充滿新疆風情的《達阪城的姑娘》《一杯美酒》《在那遙遠的地方》等,熟悉的旋律總能引起當地觀眾的共鳴。此外,樂團還帶來了《美麗中國》《再唱山歌給黨聽》等作品,並與當地民間藝人一起改編和演唱了《金梭銀梭致青春》《美麗的地方》等。
每當《我和我的祖國》熟悉的旋律響起,總能引發全場大合唱,觀眾隨著旋律跳起新疆傳統舞蹈。這首歌從黃浦江唱到葉爾羌河,從外灘唱到戈壁灘,從沿海唱到邊疆,總能喚起人們共同的情感,激發最深層的文化認同。
無論臺上還是台下,音樂還是生活,感動每天都在發生。每到一個村鎮,當地居民都早早為樂團成員們準備好了美食,自家鍋裏的手抓飯、自家爐子上烤的羊肉串、自家房前屋後剛摘的杏子、李子、桑葚等。“你們這麼遠過來辛苦了,吃飽了才能演出。”
一場校園音樂會後,上海輕音樂團還與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舉行了一場“足球友誼賽”。演員們放下手中的話筒和樂器,脫下禮服換上球衣,在烈日下揮汗如雨。學生啦啦隊高喊“加油”。一場球賽還不盡興,大家相約下次再戰。
在孩子們心中播下藝術的種子
在葉城縣紅軍小學的操場上,三年級維吾爾族女孩熱依拉和上海輕音樂團聲樂演員肖蕊合唱了一首《英雄贊歌》。熱依拉小小的身板和清澈的歌聲,令肖蕊至今難忘。
“我發現,熱依拉的音色、音準、節奏、樂感都非常不錯。在演出間隙,她一直拉著我的手,和我交流音樂,她眼神中對音樂的熱愛和渴望深深打動了我。”肖蕊把電話號碼留給了熱依拉,小女孩很快聯系了她,與她聊自己的生活和熱愛的音樂。一首《英雄贊歌》,讓兩人產生了持久的羈絆。
“百場輕音邊疆行”項目策劃人、上海輕音樂團團長董德平為此行定了個目標:百場演出、千人培養、萬名觀眾。發現和培養喀什當地音樂人才,是此行重要目的。演出之餘,他帶領演員們見縫插針,在葉城縣紅軍小學、葉城縣第一小學、葉城縣第二中學、澤普縣第二中學、澤普縣第五中學,為熱愛音樂的孩子們上課。
葉城縣紅軍小學的音樂教室裏,有幾十架電子琴和很少有機會被吹響的小號。校長告訴董德平:“我們有專業的樂器,卻苦於沒有專業的人教。”於是,樂團調整了授課內容,鍵盤演奏員楊宏彬,小號演奏員秦偉駿、陶志榮,吉他演奏員周仁傑分頭為學生們帶來樂理、樂器課程,音樂劇演員朱梓溶為學生們上形體舞蹈課。
“這裡的孩子們天賦都很棒。”聲樂演員李再耀說。他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個音符,教學生們氣息的訓練方法。樂團指揮俞璟安還臨時為孩子們組了合唱團,教他們阿卡貝拉演唱技巧。聽到自己的聲音和小夥伴的聲音融匯成美妙的和聲,孩子們興奮極了。
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深受孩子們的歡迎。鼓手劉騏教孩子們練書法,作為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的弟子,董德平則教孩子們說評書。看到維吾爾族少年身穿長衫表演評書時有模有樣,董德平很欣慰:“沒想到維吾爾族的孩子們學評書學得這麼快。”
離開喀什後,肖蕊依然牽掛著紅軍小學的熱依拉。和肖蕊一樣,不少演員回到上海後,依然心系喀什,通過雲課堂、線上藝術分享等管道遠程輔導孩子們。
未來,上海輕音樂團計畫通過赴滬培訓、就地培訓、遠程培訓等多元管道,組織樂團一線演藝人才對當地學校具有藝術天賦的學生開展長期專業技能培訓,在更多孩子心中播下一顆種子。
同唱一首歌,將彼此緊緊相連
“百場輕音邊疆行”是一場“以樂會友”的雙向奔赴。聲樂演員黃曉記得,在葉城縣金果鎮演出時,和諧村村民阿裡木江自告奮勇登臺獻唱,他害羞地問黃曉:“可不可以邀請您一起演唱這首歌曲?”黃曉高興地答應了,和阿裡木江唱起《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在邊防部隊慰問演出,上海輕音樂團的電聲樂團與戰士們組成的“薄皮核桃”樂團合作了一首《真的愛你》。薄皮核桃是葉城特產,一排排核桃樹是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以“薄皮核桃”命名樂團,也展現了戰士們紮根邊疆、保家衛國的堅守。
樂團鍵盤演奏員高雪峰說:“他們都是從海拔5000米的喀喇昆侖山剛剛輪換下來的年輕戰士,這群‘最可愛的人’展示了他們的年輕、熱情、朝氣和對音樂的熱愛。”
赴喀什之前,上海輕音樂團藝術顧問,82歲的屠巴海曾對團員們說:“演出同時也是采風,這樣的機會難得,你們要深入群眾,多收集素材,回來我幫你們寫成歌,下次再去唱給他們聽。”一路上,樂團的年輕人不斷尋找著音樂靈感。
在葉城,樂團鍵盤演奏員楊宏彬與葉城縣歌舞團老團長、揚琴演奏家艾爾肯·米吉提做了一場音樂實驗。他們將上海輕音樂團創始人、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的代表作之一《金梭和銀梭》和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大膽融合,既有海派特色,又有新疆風格,令人耳目一新。董德平為新作品起名《金梭銀梭致青春》,音樂上的切磋與共創,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
“你們什麼時候再來?”每結束一場演出、一次教學,總有許多當地人這麼問。上海輕音樂團的演員們承諾:“一定會再來!”9月,“百場輕音邊疆行”活動第二輪即將啟動。
“在喀什的一場場演出,讓演員們實現了從劇場演員向艺文輕騎兵的轉變,大家團結在一起,為人民而歌唱,為人民而創作。”董德平說,“我們希望將文化潤疆工作精准落地,直抵人心,也希望通過《絲路——‘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音樂會》的創排,讓上海人民更瞭解喀什,增進滬喀兩地民族情,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