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圍牆共亯更多綠色空間上海將推進100個以上的機關企事業等組織100萬平方米附屬空間開放

上海 45℃ 0
摘要:改變在今年發生,經多部門多次溝通,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主動打開圍牆,讓出約1800平方米組織附屬綠地,重新規劃設計,改造為“麗波·水漾”口袋公園。到2025年,全市綠道總長度將達到2000公里。

  記者陳璽撼

  去年底,華東政法大學拆除萬航渡路沿線圍牆。當20路電車駛入終點站,北側華政園的綠意一覽無餘,百年校園裏中西合璧的文保建築首次展現出清晰輪廓。

  如果要給上海“十四五”生態空間建設找關鍵字,“開放”是其中之一。

  先後打開圍牆,中山公園與蘇州河華政段連成一片是“開放”的縮影,魯迅公園、復興公園等公園的日益“通透”,綠道、濱水步道等多道的有機融合,傳統林地轉型開放休閒林地,外環林帶打造成環城生態公園帶也都是如此。

  上海,人口密度高、經濟密度大、用地極其緊缺,中心城區尤其是老城區新建公園綠地的成本非常高,“開放”已成為釋放綠色空間的必由之路。

  在開放共亯的同時,這些空間也獲得了更多可能性。這與“一江一河”濱水空間貫通一脈相承,通過打通中斷點、打開圍牆,人民都市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

  口袋公園:合作共贏

  噴水池上方,背對衡山路90多年的小天使雕塑轉了180(B000),將笑臉留給路人。這一“轉”代表了麗波花園的華麗蛻變,私家花園不再遙不可及。

  吳興路87號曾是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董事長倫頓的私家住宅,這棟建於1928年的近代獨立式花園洋房曾取名麗波花園。新中國成立後由上海棋社使用,上世紀70年代棋社遷出,改由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使用。這棟具有濃郁法式風情的優秀歷史建築,長久以來,市民遊客只能遠觀。

  改變在今年發生,經多部門多次溝通,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主動打開圍牆,讓出約1800平方米組織附屬綠地,重新規劃設計,改造為“麗波·水漾”口袋公園。衡複印象、波光瀲灩、鏡湖草坪、綠樹成蔭四大景觀分區通過市民遊客一張張曬上網絡的照片,成為上海建設人民都市的生動注腳。

  這座公園還與已建成的高安花園、衡山花園等口袋公園串聯成線,新增了衡複風貌區生態空間的連貫性,遊覽休憩時愈發“沉浸”。

  徐匯區近兩年打造的24座口袋公園中,像“麗波·水漾”這樣由組織附屬空間改造而成的占到六分之一。

  去年發佈的《關於機關、企事業等單比特屬空間對社會開放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到“十四五”末,上海將推進100個以上的機關、企事業等組織附屬空間對社會開放,開放空間約100萬平方米,符合條件的改造成口袋公園,不少於35座。

  封閉綠地的“打開”,權屬組織也有獲得感。

  “一開始有顧慮,主要擔心開放後的隱私和安全問題。”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黨總支書記金宇峰坦言,內部徵詢意見時,有運動員代表擔心在底樓會議室開會時,有市民遊客隔著玻璃往裡面看,但這份顧慮很快被打消。

  “第一次上門拜訪前,我們做足功課,讓權屬組織提需求,邀請3家設計公司做了4個方案。”徐匯區綠化管理中心綠地管理科科長曾俊表示,讓市民遊客和組織都從組織附屬空間的開放中獲益共贏,是一大原則。考慮到組織在隱私和安全上有顧慮,設計方案保留了200平方米“私人空間”,用鐵藝柵欄和花草植被與面向公眾開放的1800平方米空間隔開。

  施工圍擋拆除後,車位翻了個倍,綠化覆蓋率還提高了2個百分點。“口袋公園裏還藏著很多和研究所、體育文化有關的設計,太有心了!”金宇峰表示,這種合作模式讓綠地權屬組織獲得感滿滿。

  休閒林地:功能轉型

  現時,上海城鄉建設用地和工業用地占比仍高於倫敦、巴黎、東京、紐約等國際大都市,土地利用管道也不經濟,生態空間往往要在“夾縫”中尋找出路。

  上海正在推進建設的環城生態公園帶就體現了這種“壓力”。根據現時的規劃,以外環綠帶為骨架的環城生態公園帶上將有50座公園。

  將時鐘倒撥30年,外環綠帶的主要角色還是作為都市和郊區間的柔性緩衝帶,功能是生態隔離防護。誰也想不到,十幾二十年後,外環線兩側會聚集如此多的居住區,隨之而來的是居民對拓展休閒遊憩空間的强烈期許。

  在郊野空間,上海將拓展生態空間的著力點放在了林地功能的轉型上,以功能突破提升供給水准。

  金山區張堰鎮百家村,民宿“舟墨”的院子裏擺著槳板,毗鄰的林中有一片廣闊的水域——玉蘭湖,附近還有一片形似蝴蝶的蝴蝶灣。附近的林地轉型為上海第一批大型開放休閒林地後,每逢週末、節假日,“舟墨”幾乎客滿,還順應住客需求,增添了燒烤、啤酒吧、咖啡吧、樹屋等服務和設施。

  民宿吸引客人,林地裏的步行綠道、兒童遊樂區則是居民健身休閒的樂園。在玉蘭湖、蝴蝶灣畔,還經常能看到當地的釣魚愛好者。

  上海類似百家村這樣的開放休閒林地已有62處。就在兩三年之前,這些開放休閒林地還都是“看得見卻走不進”的密林,隨著都市的快速擴張,對“走進去”的需求日趨迫切。

  前兩年,上海將公益林等林地改造成開放休閒林地,其中8處是千畝以上的景觀遊憩型開放休閒林地,50餘處是服務本地居民的健身休憩型開放休閒林地。今年,上海又規劃了千畝開放休閒林地6處、小微開放休閒林地58處,其中15處已建成。

  都市綠道:轉變理念

  除了打開空間、提升功能,理念的轉變也在生態空間建設上發揮著决定性作用。

  習慣飯後去彭越浦旁散步的老唐夫婦最近發現,藍色的濱河綠道似乎變長了:原本筆直的“河流”多了幾條“支流”,順著舒緩的坡道“流”向另一側的靜安青年體育公園,圍繞足球場、水體、水閘、廣場,變成了一個圈。

  從一條直線變成一個圈,彭越浦(汶水路至江場西路)綠道從0.86公里“長”到了1.65公里,這是兩個部門攜手的成果。

  “0.86公里濱河綠道是靜安區水務部門早些年建的,綠化部門這次主要負責公園的建設,而非綠道。”靜安區綠化管理中心綠化建設管理科科長助理曾璐琳表示,之所以决定加長綠道,為的是便民和區域生態空間風格的統一。

  今年,靜安區綠化部門在建設靜安青年體育公園時,考慮到公園地理位置緊鄰已建成的彭越浦西側綠道,於是將公園裏的步道與濱河綠道打通。

  記者在現場看到,濱河綠道是藍色的,新建的綠道也是藍色的;濱河綠道上種植了柳葉馬鞭草、紫嬌花,新建的綠道上也種了這些花草。

  不僅力求風格統一,新建的公園、綠道還彌補了濱河綠道原來設施和功能的不足:公園管理房、公廁就建在濱河綠道與公園的交界處,新建綠道上設定了移動式飲品售賣車,還新增了夜跑照明、遮陽連廊等設施,為周邊白領和居民提供了鍛煉、健身、休憩的好去處。

  攜手合作,讓綠道有了更多可能性,黃興公園綠道也是一個經典案例。

  公園管理部門和綠道建設部門不再各自為政,首創借助公園退牆讓出空間建設綠道。空間內能保留的儘量保留,能提升改造的絕不推倒重來,沿線的喬木幾乎沒有改動,既為周邊居民“摳”出休憩空間,又因地制宜,貫徹了低碳理念。

  “綠道是造福於民的公共產品,如果在建設中,鋪張浪費,甚至破壞了原有生態,給周邊居民生活造成了不便,就違背了初衷。”上海經緯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風景園林院院長張鑫彥表示,他們考察了上海多條綠道,認為環形的設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綠道的利用率,加之緊鄰公園,還可以拓展公園夜間關門後的服務功能,24小時滿足老百姓的健身需求。

  截至2022年底,上海已建成綠道約1538公里。到2025年,全市綠道總長度將達到2000公里。

  隨著理念的改變,更多綠道將成為生態之道、休閒之道、健康之道,用綠色線性生態空間串聯起郊野公園、森林公園、綠地林地、林蔭片區等各類綠色空間,啟動都市生態和人文資源。

标签: 綠道 綠色空間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