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低碳行為有獎勵 海南創新推動全社會參與節能減排——
碳普惠,怎麼惠?
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閆芮
開帳戶、攢積分、換禮品。如果你的低碳行為能够換取一定收益,你是否願意嘗試?近日,海南出臺的《海南省碳普惠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明確,公眾參加碳普惠獲得的回饋權益——碳積分,可用於兌換普惠商品或服務。隨著海南碳普惠機制的推行,低碳行為真正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但如何擴展更多低碳場景,持續挖掘公眾减排潜力,仍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付出努力。
A
低碳行為可變現
海南試行碳普惠機制,個人和小微企業低碳行為可記帳變現
“完成對應場景任務,獲得碳積分,用於兌換權益商品”“步行、新能源車出行都能積分,每日最高可獲10至20積分不等”……打開微信小程式“海易辦”上的“海南碳普惠”介面,就能看到如上提示消息。
日常低碳行為也能兌換商品,得益於碳普惠機制的落地。
什麼是碳普惠?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張信芳介紹,碳普惠是通過建立碳帳戶,以商業激勵和碳减排量交易相結合的管道,鼓勵綠色低碳行為的正向引導機制,也是一種利用互聯網與碳金融等管道,調動社會各主體積極參與綠色低碳行動的創新做法。
說得形象些,有了碳普惠機制,低碳行為能記帳變現。
“比如,大家如果採用開新能源車或乘公交車等綠色管道出行,將按照碳普惠綠色出行場景獲取碳積分,根據相應積分兌換規則,獲得一定獎勵,如消費券、小禮品等,以此激勵公眾的綠色低碳行為。”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與科技財務處處長張靜舉例稱。
同樣是量化碳排放,碳普惠機制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何不同?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主要針對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進行生產端的強制性排放控制,對個人消費端的低碳减排,則通過碳普惠機制實現。”張靜解釋,碳普惠是創新性的自願减排機制,主要聚焦小微企業和個人,對資源佔用少或是為低碳社會創建做出貢獻的公眾和企業予以獎勵,以此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節能減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全國碳市場的重要補充。
“與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的集中點源排放不同,個人和小微企業的碳排放具有量小、分散、面廣的特點。為此,針對個人和小微企業的减排設計碳普惠機制。”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曉玲指出。
此次海南出臺《辦法》,明確了包括低碳場景管理、碳普惠方法學管理、碳積分管理、項目减排量管理、碳普惠交易管理、監督與管理等共43條規定,積極開展碳普惠機制創新試點。
這種通過市場機制而非行政命令,來激發全社會參與節能減排、宣揚綠色低碳文化風尚的做法,可以讓低碳行為的好處真正看得見、摸得著。
B
公眾减排匯入超級帳本
步行、新能源汽車出行成高頻應用
如何看得見、摸得著?
“碳積分可以換商品,除了環保袋、太陽帽等物品外,還能換離島免稅購物優惠券等激勵產品。前不久,海南碳普惠平臺剛完成首單兌換。”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鄔樂雅說。
他所提到的海南碳普惠平臺,於今年4月啟動上線。這一平臺,就像一本超級帳本,用戶可通過“海易辦”微信小程式或APP,注册個人碳帳戶,用於碳排放資料獲取、碳足迹核算、碳積分兌換和碳减排量交易等。
“現時,海南碳普惠平臺已設定一網通辦‘零跑動’、新能源汽車出行、步行和亮碼辦事等綠色應用場景,記錄用戶的綠色低碳行為,收集碳積分,實現碳權益兌換,讓公眾能真正從低碳行動中獲益。”省大數據管理局政務服務處總監徐應詩介紹。
用戶打開“海易辦”,蒐索“海南碳普惠”進入系統介面,在用戶授權保證資料安全的前提下,即可開通個人碳帳戶、踐行綠色低碳應用場景。海南碳普惠系統上線以來,註冊用戶已超1.3萬人。
海口市民張女士即是用戶之一。她說,自己最常用的綠色應用場景是步行,“在走路前打開手機裏的‘海易辦’程式,記錄步數資訊,然後就能累計得積分,現在我的碳帳戶裏已經有300多積分了”。
現時,海南碳普惠平臺上使用頻率最高的綠色應用場景是步行,其次是駕駛新能源汽車。除了低碳出行,用戶還可以通過使用“海易辦”亮碼辦事,减少紙張浪費,免去帶證件及複印的煩惱,使用次數越多,碳積分越多。而一網通辦“零跑動”場景,則可以讓用戶無須出門,通過手機即可辦理相關業務,减少出行碳排放及紙張浪費,並獲得碳積分。
多走路、乘公車、開新能源車、節約紙張、線上開會……別小看這些低碳行為,它們可以實打實地减少碳排放。此前,生態環境部文宣教育中心與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迴圈普惠專委會曾聯合發佈《在線會議助力碳减排量化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平均每次線上會議產生的减排量為27.932千克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約20棵樹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張信芳介紹,海南還探索將碳積分納入金椰分平臺信用名額。金椰分是以公共信用資訊為基礎,支持多種應用場景,讓誠信的效用可感可觸,為信用良好個人帶來實實在在的服務便利。公眾持有的碳積分轉換為金椰分,就可以享受金椰分平臺各項優惠福利或便捷服務,讓碳積分的使用變得更加方便靈活。
C
呼喚更多海南方案
鼓勵社會各界積極申報低碳場景,開發更多碳普惠方法學,持續挖掘公眾减碳潜力
隨著低碳理念的推廣,各地都在積極落地碳普惠制度。成都、北京、武漢、深圳等多個都市相繼推出了以政府為主體的碳普惠平臺,如“碳惠天府”“北京碳普惠”“武漢碳寶包”“低碳星球”等。
與其他地區相比,海南碳普惠機制有什麼優勢與特點?
“海南碳普惠工作突出海南生態優勢與產業特色。”張靜解釋,結合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標誌性工程建設,海南碳普惠鼓勵新能源汽車行駛、禁塑等低碳場景創建,依託豐富的海洋資源以及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碳庫資源,鼓勵開發海洋碳匯、林業碳匯等碳普惠方法學,提供更多藍碳、綠碳產品。
此外,為鼓勵國內外遊客自願抵消碳足迹,海南碳普惠還提供免稅購物優惠券等具有海南特點的商業激勵產品,並依託快速發展的會展業等現代服務業,宣導通過碳普惠交易實現大型活動碳中和,以商業激勵和碳减排量交易相結合的管道,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新風尚。
雖然海南碳普惠發展已起步,而且特點鮮明,但要算清减碳明白賬,仍需要一個過程。就現時海南碳普惠平臺的運行情况來看,使用場景和頻率有限、物質激勵不足、公眾感知度低等問題,已擺在案上。
“擴展更多低碳場景,是實現更多公眾减排的主要手段,這需要研究開發更多的碳普惠方法學。”胡曉玲給出建議。
在擴展低碳場景方面,生態環境部文宣教育中心今年2月發佈的《中國碳普惠發展與實踐案例研究報告》提出,可圍繞公眾衣、食、住、行、遊、辦公等方面,建立綠色回收、綠色餐飲、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出遊、綠色辦公等超廣覆蓋的綠色低碳應用場景。
碳普惠方法學,則是用於核算特定低碳情景下的碳排放基準線和减排量的方法規則,類似一把尺子,可以充分量化特定領域內减碳行為的生態公益價值。
今年,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編制了全省首個碳普惠方法學——《海南紅樹林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規範了海南紅樹林造林/再造林項目的設計、碳匯量計量與監測工作,確保項目產生的碳匯量達到可監測、可報告、可核查的要求,為海南實施紅樹林碳普惠項目提供科技保障。
在胡曉玲看來,要根據地方特色產業來發展地方特色碳普惠方法學,並在此過程中,加快相應低碳場景下個人碳足迹、碳帳戶等建設,保障個人數據資訊的安全,加快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便推動碳普惠機制的健康發展。
為低碳行為賦值、持續挖掘公眾减排潜力,如同接力賽,每一棒都不可或缺。
談到下一步計畫時,張信芳說,要鼓勵社會各界積極申報低碳場景,開發更多碳普惠方法學,共同拓展海南碳普惠應用場景,圍繞海南“三區一中心”的發展戰略定位,推動以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為重點的低碳旅遊發展。
“此外,我們加强碳普惠文宣引導,充分利用消博會、環境日、低碳日等活動平臺,以大型活動碳中和等管道普及碳普惠觀念,逐步擴大我省碳普惠的規模和影響力,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管道。”張信芳說。(本報海口8月3日訊)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