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幾代科學家“科學救國”“科學強國”的奮鬥和夢想我國最早科普期刊《科學畫報》90歲了

上海 33℃ 0
摘要:1933年8月,《科學畫報》由中國科學社在上海創辦,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科普期刊,凝聚了中國幾代科學家“科學救國”“科學強國”的奮鬥和夢想。展廳第一部分摘選刊載《科學畫報》中名家對科學的思考。

  記者施晨露

  一本藍色封面的《德俄辭典》,紙頁已經泛黃,陳列在昨天開幕的“科技之美——《科學畫報》圖說科技90年主題展”中。這件展品記錄了一個科技工作者與一份科技刊物的緣分。

  “20世紀60年代初,為擴大知識面、瞭解國際科技前沿,我看了大量科普讀物,最主要的就有《科學畫報》。讀者當久了,也想當作者試試,我把俄文科普雜誌上的‘藍色陽光電池’一文譯成中文寄給《科學畫報》編輯部,沒多久收到了錄用通知。那是1962年,還是一名學生的我用這意義非凡的‘處女作’2元稿費加上母親給我寄來的1元生日賀禮,在書店買了一本《德俄辭典》,開始學習第三門外語。”展覽開幕式上,8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裏回憶這段往事,“作為《科學畫報》長期的讀者和作者,我要向它致以由衷的謝意,希望有機會共慶100周年。”

  1933年8月,《科學畫報》由中國科學社在上海創辦,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科普期刊,凝聚了中國幾代科學家“科學救國”“科學強國”的奮鬥和夢想。1978年復刊後,《科學畫報》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主辦出版至今。90年來,《科學畫報》用圖文並茂的管道,生動通俗地傳播最新科技知識與創新成果。不少學者、教授和科學家在青少年時期都曾受到《科學畫報》的薰陶和啟發。

  展覽以“科學救國(1933—1949年)”“科學面向大眾(1949—1978年)”“開路先鋒(1979—2000年)”“科普新征程(2001年至今)”四個發展階段為序,選取精彩圖文及檔案、手稿等展品,輔以多媒體等趣味互動裝置,“玉兔號”月球車模型、“鵲橋”中繼衛星模型、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深海勇士號”載人潜水器模型等,全方位展現中國科技發展成就及呈現的科技之美。

  進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側整面期刊封面牆,選取《科學畫報》從1933年創刊至今的歷年封面,除去5年停刊時期,共計86張。觀眾可以直觀感受到《科學畫報》在時代變遷下的風格轉變以及90年來走過的輝煌歷程。

  專家撰稿是《科學畫報》的一大特色,自創辦伊始,就有蔡元培、竺可楨、任鴻隽、秉志、翁文灝、張孟聞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專家為畫報撰稿。展廳第一部分摘選刊載《科學畫報》中名家對科學的思考。

  “現代科技圖說”專欄是《科學畫報》1983年開闢的特色專欄。它應廣大讀者的來信需求,有選擇地刊登讀者感興趣的“圖說”版現代化生產過程,從保溫杯、搪瓷器皿、火柴、清凉油,到月餅、冷飲、啤酒,再到機械化養雞、魚類加工等,圖文並茂地展現了與讀者生活息息相關的物件的生產過程。比如1983年第7期介紹了冷飲生產線,展覽現場以此為素材,將上海益民食品一廠冷飲車間的冰淇淋類冷飲生產線和冰棒、雪糕生產線在現場“複製”。在觸控式螢幕上可以瀏覽更多物件的現代化生產過程,如雙面刀片、拉鍊、盒式磁帶、豆製品等的生產流水線。

  此次展覽由市委宣傳部、市科委、市科協、世紀出版集團等組織指導,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上海科技出版社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協辦,展期至8月31日。

标签: 科學 科學畫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