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參觀上博的觀眾75.9%來自全國各地上海文博場館提升策展能力成就高品質展覽

上海 32℃ 0
摘要:7月的一個週六,9時不到,上海博物館門外等候入場的首批觀眾已經排起了隊。進入暑期,參觀上博的觀眾75.9%來自全國各地。同樣的情况也出現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行李寄存處折射出上海文博場館高品質展覽的吸引力。

觀眾在上海博物館欣賞拓本作品.jpeg

觀眾在上海博物館欣賞拓本作品。記者賴鑫琳攝

  記者鐘菡簡工博

  7月的一個週六,9時不到,上海博物館門外等候入場的首批觀眾已經排起了隊。甫一開門,不少拖著行李的觀眾在引導下轉彎寄存行李——在今年“從波提切利到梵古: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期間臨時擴大的行李寄存處,延續服務至今。進入暑期,參觀上博的觀眾75.9%來自全國各地。

  同樣的情况也出現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這裡採用開放式行李架以便存放更大的行李箱,參觀者中,外地遊客約占50%。

  行李寄存處折射出上海文博場館高品質展覽的吸引力。

  是什麼吸引人們樂此不疲地從四面八方來到上海?

  一館多展看全國看世界

  家住杭州的楊立元每隔一兩個月就要來上海“刷一遍展覽”。最近她剛剛參觀了浦東美術館:“徐冰·引力劇場”貫穿四層樓;來自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的油畫展現歐洲古典藝術;劉香成的攝影作品記錄昔日中國,重回歷史瞬間;來自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大洋洲藝術品則讓人看到陌生的海洋民族生活。“一館四展,能看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藝術,在國內非常少見。”

  上海不僅展覽多,而且質量好。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摩登巴黎1914—1945:建築、設計、電影、時尚”,從古董車、建築手稿到香奈兒古董服裝,甚至原樣搭起一棟房子,三百餘件文物原件乃至搭建用的木板和鋼制羅盤支架,幾乎全從海外原地運來。

  展覽開幕,許多建築師、設計師特地從外地趕來,“教科書上的插圖在上海見到實物”。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部主任黃宓帶記者從展廳挑選重點展品“走馬觀花”用了兩小時,“觀眾把所有展品包括視頻看完大約要三天。”

  事實上,上海許多展覽場館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展品。位於人民廣場一角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是原上海跑馬總會舊址,近百年的歷史建築吸引不少遊客專程打卡。今年3月,上曆博庭院向公眾開放,吸引更多人貼近博物館。

  “一座博物館,往往也是一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築。”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表示,博物館是城市建設中看得見、摸得著,有信譽度和知名度的硬資源。

  楊立元每次到浦東美術館都不會錯過到鏡廳拍攝日落,去頂樓平臺眺望黃浦江對岸的外灘:“上海文博展館不僅有高品質展覽,也濃縮上海都市之美。”

  堅守專業性兼顧氛圍感

  上海博物館“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只剩兩塊玉質的瑁鐓組合玉權杖被有機玻璃模型組合在一起,讓觀眾看到昔日權杖的完整形態。展覽分為古國、稻作、手工業和玉器四大板塊,將5000年前的文明故事娓娓道來。從事建築相關工作的李未直言自己並不清楚國際學術界對於國家、文明的定義之爭,“但這些精美的文物和展覽排布讓我對古代的‘國’有了輪廓。”

  “每一件文物都要出現在恰當的位置,展示它需要講述的故事。”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胡嘉麟說,要讓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合一。

  無獨有偶。儘管和巴黎、倫敦等都市相比,上海當代藝術資源並不佔優勢,但“上海雙年展”已成當代藝術品牌,伊夫·克萊因等藝術家的展覽也從上海走向全國。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特別助理張德群看來,關鍵在於館內的策展力量。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約80%至90%的展覽都是自主策劃,還通過青年策展人計畫等培養更多年輕策展力量。“要堅持自己的學術定位、藝術品質和獨立策展思維。”

  保持專業性的同時,不少觀眾對上海展覽的印象是“好玩”。配合7月開始的“江海擷珍——長江口二號科學考古進行時”展覽主題,上曆博在暑期週末推出“博物館奇妙夜”親子活動,在歷史建築環繞的露天庭院裏遊戲、看光影劇等,讓參與者有夏季納凉的氛圍感。

  “觀眾友好”則是不少人對上海展覽的另一印象。“實證中國”展臺下方,凸出來約10釐米的擱板,觀眾可以枕住手臂更近的欣賞文物。“文物上面的線條都看得很清楚!”李未說,“這樣的細節非常‘上海’。”

  “何以中國”“對話世界”

  “實證中國”展的“海報款”展品良渚琮王,是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為趕上浙江省博物館之江新館開幕展,琮王原定7月9日撤展。為回應觀眾熱情,上博與借展組織溝通協調,將琮王“出差”時間延長至7月23日。此次展出的358件/組文物,來自19家文博組織,不少是鎮館之寶,展出時間跨越暑假和國慶長假,是展覽“黃金時段”。

  為何各地文博機构擠出時間也要支持上海的展覽?以上博為例,除展品相互支持外,他們還利用人才、科研和科技方面的優勢服務全國。上博的XCT文物檢測科技在研究青銅器方面有優勢,曾多次服務其他文博機构。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傑說,與各地文博組織長期交往形成良好的關係成了上博獨特的資源。

  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視窗,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舞臺,也是國際觀察中國的視窗,高品質展覽成為中外交流的途徑。

  河南博物院曾與上博聯合舉辦“宅茲中國”展,院長馬蕭林坦言:“希望借助上海這一平臺,讓更多海內外觀眾能欣賞到中原文物,瞭解中國早期的形成和發展。”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洋洲藝術策展人瑪雅·努庫今年第一次來上海就前往上博參觀,比較中國古代玉器和她熟悉的紐西蘭玉器。她注意到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在上海舉辦引發的熱潮,“這座城市的空間和社區裏充溢著令人振奮的藝術活力”。

  這場吸引逾40萬觀眾從全國各地趕到上博參觀的展覽之後,不少海外著名文博機构主動向上博拋出橄欖枝。按照上海正在實施的“大博物館計畫”,未來上博重要展覽將以“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和“對話世界”文物藝術兩大系列為主線。

  不僅是上博。浦東美術館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合作、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攜手,國際合作為上海帶來更多高品質展覽。“摩登巴黎”展從7年前開始策劃,籌備時間長達3年,借展方達38家,背後是上海對國際藝術人才的吸引力——“摩登巴黎”展由知名建築史學家讓-路易·科恩、建築師帕斯卡·莫裏及時尚史學者凱瑟琳·奧爾默共同策展,展陳設計、平面設計也都來自各領域的國際團隊。在黃宓看來,“如果不是對上海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認可,他們也許不會前來,我們也難以借到這麼多珍貴展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