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設施蔬菜種業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自治區“科技興蒙”行動部署要求,以科技創新驅動設施蔬菜產業高品質發展,將三個“科技興蒙”重點專項作為創新平臺建設重點突破口,强化與“4+8+N”合作主體的協同創新,高品質實施重點專項,推動“科技興蒙”行動和部區會商議定事項落地見效,自2020年12月中心建設以來,取得了豐碩成果。創新力在設施蔬菜種業高地的拔節生長,正引導著一場與科創人才的“雙向奔赴”。
一、共建平臺,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近年來,自治區設施蔬菜產業發展迅速,但是設施蔬菜種業發展仍然存在的研發實力弱、種質創新能力不强、優异種質資源匱乏等問題,要突破發展瓶頸,根本出路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2020年,自治區科技廳主動融入國家科技戰畧佈局,啟動實施了“科技興蒙”行動重點專項,在種業振興方面推進草種業、玉米、肉牛、設施蔬菜、馬鈴薯五個自治區種業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工作,以破解自治區種業重大科技難題、“卡脖子”科技節點,强化一批種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批種業示範基地。
“創新中心”依託“內蒙古設施蔬菜種質基因庫擴充、資源評價體系建立與優异種質創制”“內蒙古設施蔬菜新品種引育和標準化種子種苗繁育科技集成”“內蒙古設施蔬菜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3個“科技興蒙”行動重點專項的實施,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區內外10家科研院所和企業,聚焦設施蔬菜種業領域攻關難度大、研發投入大及自治區區內科研力量難以解决的“卡脖子”難題,進行產學研協同創新。主要圍繞設施蔬菜種質資源創新、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技術研發示範開展科研攻關工作,採用現代分子育種科技與傳統育種科技結合,創新蔬菜優异種質資源,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優質、抗病蔬菜新品種,用科技力量打造蔬菜“晶片”。
為了更好地建設好創新平臺,牽頭單位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多方位資源整合,承擔的國家大宗蔬菜產業科技體系赤峰綜合試驗站的建設任務、農業農村部農業重大科技協同推廣計畫項目、自治區“草原英才”等工作開展緊緊圍繞中心建設實施。在爭取政府其他資金支持的同時,多次召開會議和現場辦公;充實高學歷人才加入到研究平臺中,全力支持中心建設工作。
根據“創新中心”建設需求,在項目過程中打破組織界限按照研究內容重新組建融合了種質資源創新團隊、新品種引育團隊、輕簡化栽培團隊、病蟲害防控團隊,“創新中心”初步建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各個團隊既立足自身科研優勢,牢抓研發重點,在種質資源、新品種選育及關鍵技術研發上要成果,且合作單位合作融合加强,實現了人才的交流與培養,進一步凝練團隊。
現時,中心成員共73人,其中高級職稱47人。研究平臺建設現有科研示範基地3000畝,其中新建2058畝;科研設施面積10500平方米;採購儀器、機械139台套。
二、開放合作,深化“4+8+N”合作協同創新
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赤峰市既缺科技,也缺人才,創新能力的不足,决定了內蒙古的設施蔬菜種業不能走單打獨鬥的“封閉式創新”,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開放合作搞創新”,借智引智,合作共贏。
在“創新中心”建設之初,項目主持組織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在“科技興蒙”行動“4+8+N”模式框架下,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區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10家合作單位簽訂合作協定10項;利用國家大宗蔬菜產於科技體系赤峰綜合試驗站的建設平臺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養分管理團隊、蔬菜花卉研究所線蟲病害防控團隊,湖南農科院植保所等等20個科研單比特攜團隊、成果前來,踴躍參與我區設施蔬菜種業創新發展。
近年來,組織召開中心建設啟動會上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教授李天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張寶璽研究員等10比特知名專家圍繞設施蔬菜種業科技瓶頸為項目團隊成員開展技術培訓。組織有關專家對三個“科技興蒙”行動重點專項的執行情况進行評估,專家組實地考察了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西橋試驗示範基地及新品種新技術覈心示範基地,項目組就蔬菜種質資源的蒐集、鑒定、檢測等創新研究,設施蔬菜新品種的選育、引種篩選及配套科技的研究及設施蕃茄輕簡化、宜機化栽培技術研究等22個研究內容及覈心示範區示範科技進行田間考察評估並現場與示範戶進行了實施效果調查和討論交流。
中心建設期間,各合作單位根據任務需求採取現場、電話、微信開展不定期的科技學術交流。每年來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進行現場學術交流、科技諮詢服務的團隊成員50餘人次,提高了項目實施的質量和速度。
三、步履不停,創新成果競相湧現
隨著“科技興蒙”行動的深入實施,內蒙古與“4+8+N”合作主體的創新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眾多科技創新成果在“創新中心”安家落戶,大大提高了我區設施蔬菜種業領域的創新能力。
2個辣椒品種“赤研43號”、赤研30號通過農業農村部品種登記,1個菜豆品種“先行者”在松山區種子管理站備案;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著作權1項;2022年2項科技列為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主推科技。特別是利用分子育種科技挖掘了蔬菜種質優异抗病基因,擴充設施蔬菜種質基因庫,建立蔬菜種質資源評價體系,填補了自治區此項研究空白。
同時可喜的是,許多科研成果也從實驗室成功走向田間地頭。2022年12月,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組織共同實施的“內蒙古設施蔬菜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範”項目結出“甜美果實”。項目成員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陳清教授團隊,針對赤峰市設施蔬菜土壤障礙問題開展專項研究,結合配套栽培技術,使蕃茄產量平均新增10%,且品質提升明顯,實現增產增收的同時,有效緩解了設施連作土壤退化問題。
現時,“創新中心”在赤峰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等地自治區蔬菜生產區建有10個新品種新技術覈心示範區,示範新品種新技術9.77萬畝,輻射帶動115.6萬畝以上。根據2021-2022年開展的科技綜合示範結果分析,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6.07%-9.44%,每畝可增經濟效益950-5200元,可實現社會效益11億元以上。累計召開現場觀摩會和培訓會71次;培訓農戶、科技骨幹2347人,發放技術資料2.7萬餘份。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項目的實施,在成果轉化方面實現了中心內部合作聯合轉化,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與赤峰裕隆種子有限公司簽訂了成果轉化協定。
一個領域,敢於創新,便是希望的熱土。從加强種質資源創新到新品種選育改良實現陞級蔬菜“晶片”、促進科技成果與設施蔬菜種業生產深度結合,從創新“院地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到“4+8+N”開放合作機制探索,“創新中心”每一步都走得扎實穩健,引智借梯,破解難題,為“科技興蒙”積蓄創新動能。
律回春暉漸,萬象始更新。創新中心經過28個月的建設,儀器、機械硬體裝備和基地設施配套均有大幅提升,團隊的總體創新能力得到增强,創新研究取得較大的進展,與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的合作對接進一步深入。接下來,“創新中心”將繼續以“科技興蒙”行動部署為統領,進一步優化“4+8+N”長效合作機制,圍繞自治區設施蔬菜產業需求進行精准對接,擴大合作範圍,讓更多科技成果賦能農業、惠及農民,推動內蒙古農牧業高品質發展行穩致遠。
赤峰市:創新平臺助力設施蔬菜種業拔節生長
摘要: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