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用良好生態為鄉村振興賦能

陕西 43℃ 0
摘要:今年5月31日,榆林市榆陽區與中海油電力投資有限公司簽訂林業碳匯增匯量交易合作協定,交易林業碳匯量20萬噸,交易額1000萬元。

“我的這塊地,種稻不施肥,養蟹不撒料。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畝均增收800元。”指著一片1.1萬畝的稻田,全國種糧大戶喬俊宏說。

很難想像,這片水草豐盈的萬畝稻田,竟位於塞北的無定河邊。這裡通過生態優先,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既解决了土壤板結問題,保護了水生生物種群,也拓寬了羣衆的致富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7月21日,陝西日報社“生態治理看榆林”全媒體行動調研採訪團行走在榆林大地上,近距離觀察生態治理給榆林鄉村帶來的變化。

生態放首位,致富路更寬

站在高處眺望無定河畔的榆林市橫山區駝燕溝村,一幅宛若江南美景的畫卷映入眼簾。橫山區無定河流域,是陝西開創稻田養蟹模式的地方。生態優先的發展思路,為當地帶來“金山銀山”。

“這裡出產的大米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可以媲美東北大米,價格能賣到普通大米的2倍以上,深受市場歡迎。”喬俊宏說,稻田裏養河蟹,河蟹給水稻提供天然糞肥、除草除蟲,不僅保護了濕地生態系統,水稻產量和品質也都有所提升。

生態河蟹養殖的加入,為提升稻田的經濟效益打開了新思路。“無定河的水質呈弱鹼性,富含鈣鎂等微量元素,非常適合螃蟹生長。此外,無定河畔的水田中,微生物及野雜魚、田螺較多,可為螃蟹提供充足高蛋白餌料。”橫山區水產工作站站長郭宏强說。

在駝燕溝村一處稻田裏,65歲的村民李治保正從稻田裏撈河蟹。除了員工,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這片稻田的股東。“我把家裡的稻田入股給村裡的合作社,還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每年能拿到6萬元的薪水。”李治保說。

這裡一度面臨著生態問題。無定河兩岸的稻田和灘塗地是無定河重要的水生生物、微生物的棲息地和繁育地,以前因為施肥打藥,水生生物種群數量銳減。

守住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如今生態環境越來越優的無定河,成了羣衆的致富河。

十年間,橫山區稻田養蟹從350畝發展到如今的4萬畝,養殖企業從1家擴展到34家,全年成蟹產量達10多萬公斤,蟹苗產量達30萬公斤以上。

在生態優先的發展之路上,橫山區前行步伐更加有力。當前,橫山區正推廣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菌劑和有機肥,大幅减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生產的水稻更加綠色環保。

探索碳匯,生態能變現

榆林城北,小紀汗10萬畝樟子松基地。榆陽區小紀汗林場場長羅向軍望著眼前的生態林,神情裏滿是自豪。“這240萬株樟子松活下來不容易,它們為榆林市主城區構築了一道綠色防沙屏障。”羅向軍說。

新中國成立時,這裡有大大小小的沙丘1000餘座。為治理小紀汗區域的沙丘,榆林採取“先搭障蔽、再種草灌、後植樟子松”分步實施的固沙方法,廣泛組織和動員沙區羣衆和社會各界開展治沙運動。

如今,這裡被綠色“衛士”守衛著——樟子松在風中輕輕擺動,沙柳、沙地柏牢牢紮根。從沙進綠退到綠進沙退,這背後是一代代人的艱辛努力。

羅向軍沒想到的是,不砍樹、不放牧,這些植被還能換錢。2021年末,榆林市榆陽區林業局向小紀汗林場發放首批3張林業碳票,林場與3家企業完成5747噸碳匯交易,涉及金額14.4萬元。這是榆林首個林業碳匯項目。

今年5月31日,榆林市榆陽區與中海油電力投資有限公司簽訂林業碳匯增匯量交易合作協定,交易林業碳匯量20萬噸,交易額1000萬元。“其中,我們林場就作出了很大貢獻。”羅向軍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榆林人主動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個人、團體紛紛通過認建、認養、捐款參與義務植樹,“家庭林”“親子林”“紀念林”等層出不窮。

生生不息,守護美麗家園

7月22日,榆林市定邊縣。時隔36年,71歲的“治沙英雄”石光銀,抱著那棵親手栽下的楊樹,粗糙的雙手撫摸著樹上的紋路,眼裡滿是深情。

治沙造林四十餘年,石光銀“一輩子就幹一件事”的執著,深深影響著孫子石健陽。

石健陽說,過去爺爺治沙栽樹,靠的是勤勞、敢拼敢幹的毅力,用心血和汗水開墾出了一片片綠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他要在傳承的基礎之上,用好科技的力量,繼續治沙事業,守護好爺爺和父親建造的“綠色家園”。

沙地變綠洲。石光銀發展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新模式,讓周邊百姓受益。

定邊縣十裏沙村村民韓偉波就是治沙的受益者之一。沙地變綠地後,他靠種植大棚蔬菜每年能掙3萬多元。韓偉波對記者說:“如果沒有石光銀老英雄帶著我們治沙,改變惡劣的自然環境,大棚蔬菜就種不起來,哪有現在的好日子!”

近年來,在石光銀帶動下,定邊縣先後建起肉牛示範養殖場、飼料加工廠和蔬菜種植基地等10多個,帶動當地羣衆人均增收近兩萬元,使沙窩窩變成了“金餑餑”。(記者:劉坤馬騰陳宏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