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瑞哲
海洋不僅占地球面積71%,還占全球水體97.5%。更值得注意的是,海洋作為熱庫和碳庫,吸收了人類釋放的90%熱量和40%二氧化碳。面對頂著高溫來滬的少年們,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創始院長周朦坦言:少了海洋這座大熱庫,地球會比現在更熱。昨天,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主辦的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上海科學營開營,來自包括港澳臺在內的我國30多個地區的千餘名營員,分別走進滬上6家名校名企,感知科技夢、青春夢、中國夢。
上海交大閔行校區體育館內,“開營第一課”上,周朦教授不僅科普了大洋知識,還娓娓講述了他所認識的3比特院士“最浪漫的事”。對於周朦而言,從中學畢業、讀技工學校、當上工人,到自學高數、高考恢復後考進清華,之後最重大的選擇是專業方向,而毛漢禮院士給當時還是大學生的他回復的一封封書信,促使他最終走上了海洋科學研究之路。
“走進海洋,浪漫一生。”1951年,美國政府頒佈禁令,在美的中國科學工作者一律不能回國。為了回歸祖國,毛漢禮毅然請出律師,同美國政府打起了官司,這官司一打便是3年。此後,毛漢禮與錢學森等人一起成為針對新中國禁令解除後的歸國科學家。後來,毛漢禮成為我國物理海洋學奠基人之一。
周朦在美從事研究期間,蘇紀蘭院士向他透漏重要資訊,希望他歸國建立中國人自己的海洋學院,把他成功“召回”。周朦告訴營員們,蘇紀蘭院士是改革開放後歸國的,他放弃了在美國的高薪,從花園洋房住進了筒子樓宿舍。後來,蘇院士作為海洋二所及上海交大教授,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主席。蘇紀蘭說,“我們這一代知識份子對祖國有一種責任感,就是希望中國昌盛富强。”
另一比特院士秦大河曾在南極洲寫就浪漫故事。1989年7月,秦大河參加了國際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科學考察,途中經南極點和“不可接近地區”,於1990年3月3日抵達當時考察的終點——蘇聯和平站,成為中國第一個徒步橫穿南極大陸之人。周朦說,在別人睡覺休息的時候,秦大河在冰蓋上挖深坑,採集了800多個貫穿南極、完整成套的珍貴冰雪樣品,至今仍是唯一。秦大河院士是2002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也是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及沃爾沃環境獎得主。
周朦也曾在我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上遭遇撞冰山,參與了用丁字鎬、鐵鏟等破冰刨冰,將堆積船頭的約400立方米冰塊送回大洋裏。“海洋是人類文明起源之一,等你再創文明;海洋是人類文明的守護神,等你保護;海洋有很多未知,期待你去探索。”周朦希望現場的學子“對生活和世界充滿好奇心,好好學本領,將來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