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一些沿街商鋪高換手率和高租金並存300米7家咖啡店創業引導很有必要

上海 34℃ 0
摘要:高換手率和高租金並存20多平方米,2.6萬元;30平方米,2.8萬元……它們曾是市中心沿街商鋪的主力軍。但顯然,300米內有7家咖啡店,人們不會一杯杯喝過去。

  記者吳越杜晨薇

  300米7家咖啡店,沿街底層商鋪一鋪難求的同時,換手率也很高……近日,記者在毗鄰張園的街區發現了上述現象。

  基於不同街區的功能特徵,街區業態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市場供求關係,同時,這些擁有好市口的沿街底層商鋪也塑造著街區面貌,影響著街區品質。

  業態趨同,只是調整期的“陣痛”,還是會進一步影響街區的有序生長和更迭?怎樣在充滿繁榮商業氣息的同時,幫助街區實現更多元的業態分佈、拓寬服務功能,更好地滿足居民、路人、遊客等多方需求?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

  高換手率和高租金並存

  20多平方米,2.6萬元;30平方米,2.8萬元……這是記者走訪周邊3家房產仲介後,銷售人員給出的茂名北路沿街底商鋪面月租金價格。

  一名仲介人員表示,因為供不應求,房東不愁租不出去,租金也十分堅挺,“幾乎沒有議價空間,相比前兩年,有的商鋪價格還漲了一些”。

  在被問到威海路、巨鹿路、長樂路等路段情况後,幾家仲介也給出類似回答:現時這幾條路幾乎沒有待租的空商鋪。“即使有空置,房東也沒打算入市。”

  記者發現,臨近南京西路地鐵站附近的租賃市場火熱,與新晋熱門打卡地張園的開放有一定關係。2022年末,有著“海上第一名園”之譽的石庫門里弄張園華麗重啓,成為潮流文化商業地標。與之相鄰的路段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賦予了“旅遊功能”,隨之開始業態“大換血”。

  現時,僅茂名北路到陝西北路之間的威海路路段,不過300來米距離,一共開了7家咖啡店,這還不算沿途辦公樓宇和便利商店內的咖啡銷售檔口。如果再轉彎到茂名北路,新開的咖啡飲品店,幾乎平均10步一家。

  新店頻頻開張的同時,也有人提出疑問。住在靜安別墅的一比特居民告訴記者,威海路上原先的便利商店幾乎都變成了咖啡店,“買點小東西不大方便了”。在威海路聯合辦公空間工作的小陳表示,哪怕是在咖啡之都上海,周邊“咖啡濃度”也太高了。小陳感慨:“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咖啡店嗎?”

  是不是真的需要,從這些店鋪的實際經營狀況可窺見一斑。唐女士在茂名北路經營鞋店4年多,眼看著周邊業態逐步走向單一化。“有的店只火了兩個月,現在門庭冷落。有的店一年內轉手3次,賣的還是咖啡、奶茶。”

  在巨鹿路經營日料店13年的老李告訴記者,除了他家和隔壁的烟紙店,旁邊已經很難找出“5年老店”了。曾經有個在咖啡師比賽中斬獲名次的小夥租過老李隔壁的鋪面,沒多久也“撐不下去了”。黯然離場後,那裡成了美甲店,現在又成了列印店,“前後不過兩年光景”。

  一名仲介人員說,高換手率的情况其實不光茂名北路有,上海市中心很多街區都是這樣。“以前是巨鹿路、長樂路、富民路三天兩頭換店鋪門頭,現在風水輪流轉,輪到這邊(茂名北路)更火了。不過高風險也有高收益,在這裡賣咖啡最好了,因為比較集聚。”

  根據唐女士在這條街上的長期觀察,她倒不大贊同仲介“越聚集越成市”的說法:“咖啡的客單價不像鞋服那麼高,過路客和周邊居民、白領的需求又有限,總不能走一條街買10杯咖啡吧?”附近其他商鋪和仲介反映,不算房租的話,投資一家咖啡店的成本大概在30萬元至70萬元不等,實際上能賺到錢的並不多。

  在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晁鋼令看來,眼下正處於消費逐步回暖,但沿街商業換手頻繁的商業業態調整期,“高換手率一定是個顯性特徵,但另一方面,如果說以前十個人投資,七八個人有賠本的風險,現在這種投資風險係數只會更高”。

  創業者增多

  市區沿街商鋪火了,這些入局者是從哪裡來的?

  晁鋼令認為,當下許多人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期望通過開店實現自主就業,在商業繁榮的上海市中心尋找機會。而選擇開咖啡店、奶茶店、酒吧等,不需要高技能加持,門檻較低,且所需購買的機器設備簡單,人工成本也有限。

  而那些為新入局者騰出空間的,往往是箱包、服裝、鞋類、飾品店。它們曾是市中心沿街商鋪的主力軍。一名90後回憶,小時候每逢節假日都會和父母一起,乘坐公交車從浦東來到長樂路、巨鹿路逛街。

  “那時的茂名路是真的好逛,在這片服飾店林立的街區,每個門後都有自己的經營特色。一家家推門而入,邊試邊挑,能待一下午。晚上再走到淮海路或南京西路品嘗美食,欣賞沿途的梧桐樹和老建築。記憶中,這就是美好的一天。”

  到了今天,互聯網大潮席捲而來,便捷、低價的線上購物漸成主流,首先被互聯網虹吸的也正是鞋服類業態。“連工廠源頭店都在做直播帶貨了,我們還要承擔線下的租金、水電費,怎麼可能拼得過人家。”茂名北路上一家服裝店的老闆說。

  與此同時,上海都市更新推進,中心城區大量人口遷出,街區居住功能隨之弱化。“商務辦公、商業消費、旅遊功能提升,也進一步帶動了沿街業態的洗牌。”晁鋼令表示。

  而今,風向似乎又轉。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長徐錦江提出,隨著街區可漫步、建築可閱讀理念深入人心,上至阿姨爺叔,下至“Z世代”,重拾了逛街的愛好。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city walk”城市行走已成潮流生活方式,消費行為與感受體驗緊緊捆綁。

  或許正因如此,更多個體經營者和資本爭相入局,試圖分一杯街區消費的羹。但顯然,300米內有7家咖啡店,人們不會一杯杯喝過去。沒有了餐飲、服飾、零售等豐富業態,街區也留不住人,拍照打卡後,人們還是重歸互聯網和綜合體的懷抱。

  專家提醒,當市中心那些擁有歷史底蘊和人文稟賦的街區走向“景觀化”,街區文化本體便會遭到破壞。“如果來到所謂的網紅街區,人們逛的還是相同的品牌門店,喝的是平時喝的連鎖店咖啡,拍到的是和別處雷同的被概念化、符號化了的文化佈景,熱度究竟能持續多久?而對在地居民來說,商業消費功能不斷擠壓生活服務功能,自己成了家門口小店的旁觀者,又會作何感受?”

  市、區、街道相關就業創業指導部門,能否選擇不同的街區扎扎實實做一些市場調研,編制手册提供資訊,給創業者一些引導,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發展。這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組成部分。街區小店變遷背後,是時代景象的映照,是都市更新的投射。這關係到每個帶著創業夢想入局的普通小店老闆的明天,也關係到我們每個享有街區、熱愛都市的老百姓的每一天。

标签: 咖啡 創業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