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稻穀清香生態蝦上市民餐桌崇明蝦稻連作模式實現蝦養殖回捕分量翻番

上海 51℃ 0
摘要:上海海洋大學高級工程師王春預測,到9月底,這批蝦就將伴隨著稻穀清香被送上市民的餐桌。據介紹,今年是崇明島上第一次在水稻田開展不開挖環溝的“一蝦一稻”連作試驗。

  記者徐瑞哲通訊員蔡霞

  魚稻共生可以,稻蟹混養也可以,“稻+蝦”的操作能行嗎?抓住水稻兩季之間的短短42天空窗期,崇明有了稻蝦綜合種養的生態蝦。

  7月10日,在上海海洋大學位於崇明島上的新河鎮民生村基地,農戶忙著把稻穀種在田裡。再過十來天,經過選苗的羅氏沼蝦將與這批水稻共成長。上海海洋大學高級工程師王春預測,到9月底,這批蝦就將伴隨著稻穀清香被送上市民的餐桌。其實早在6月底,也是在這片農田裏,今年第一批“一蝦一稻”連作模式下產出的小龍蝦已取得成功。

  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

  “由於處於試驗階段,產量還不大,現時畝產160斤左右,供不應求。”作為基地負責人,2017届海大水產養殖專業畢業學子劉前越說。

  據介紹,今年是崇明島上第一次在水稻田開展不開挖環溝的“一蝦一稻”連作試驗。已獲得的試驗資料顯示,今年2月20日,在23畝已翻耕的稻田裏灌水至約20釐米高,後種植伊樂藻和菹草,兩種水草的種植面積占稻田總面積30%。4月24日投放小龍蝦苗1500斤,規格為100頭/斤。至6月5日,養殖生產結束。

  王春說:“我比較驚訝這些稻田蝦吃了什麼,可以分量翻番。”原來,養殖期間,他們投喂小龍蝦配合飼料1800斤,回收小龍蝦達3680斤,小龍蝦淨增重1880斤。團隊還開展“青蝦+水稻”連作模式試驗,在7畝稻田裏種植水草,投放青蝦苗200斤,投喂青蝦配合飼料560斤,回捕成蝦720斤。

  試驗結果表明,無論是在稻田裏養殖小龍蝦還是青蝦,在養殖期結束後,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明顯提升,稻田裏無一根雜草,稍作平整後即可進行農機插秧或稻種直播,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樣在播種前使用除草劑。更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小龍蝦經過協力廠商抽檢,質檢全部合格,符合農產品上市要求。

  5項科技保農田保生態

  據瞭解,湖北、湖南和安徽三省是我國稻田養殖小龍蝦大省,產值已超過當地養殖的大閘蟹。而上海崇明區、金山區等區也先後嘗試過“小龍蝦+水稻”連作模式,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持續下去。雖然是先養蝦再種稻,但因崇明有自己的“小氣候”,且對標生態島建設要求,尾水排放等抓得很緊。囙此,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生態養殖”並非易事。

  “崇明區農委和新河鎮政府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保護好基本農田,不能影響正常水稻生產。”王春說,“我們身為農業人,怎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採用“不開挖環溝、因地制宜整治農田、水草選種及種植”等5項科技措施,既保障了極其緊張的耕地面積,又維持著小龍蝦或青蝦生長的原生態環境。

  他們只把稻田周圍的田埂適當加高,確保小龍蝦或青蝦養殖期間水位保持在平均水深40釐米即可。“實踐證明,崇明稻田裏不需要挖溝養殖小龍蝦或青蝦,這樣既節省了稻田整治的費用,又保持了稻田的原貌和功能,確保水稻如期穩產。”王春解釋說。

  把“家”安在稻田蝦塘邊的劉前越介紹,他們在小龍蝦或青蝦的養殖過程中投喂的飼料都是自行研製的、已申請專利的低磷蝦蟹優質配合飼料,確保養殖尾水中氮磷的達標排放,可實現稻漁品質雙提升。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