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謀規劃“一盤棋”抓建設深度融合,驅動城鄉雙向奔赴

江苏 33℃ 0
摘要:眼下是毛桃上市時節,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石公村明月灣村的古樹下、小巷裏,不少村民在賣桃。“很多城裡人開車來旅遊,看古建,嘗農家菜,遊客多了,我們的農產品也不愁賣。”村民王林發說。這是江蘇城鄉“握手”的一個生動注腳。20年來,浙江深入推進“千萬工程”,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江蘇積極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堅持系統觀念,因地制宜,破解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為城鄉融合發展打開廣闊空間。

眼下是毛桃上市時節,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石公村明月灣村的古樹下、小巷裏,不少村民在賣桃。“很多城裡人開車來旅遊,看古建,嘗農家菜,遊客多了,我們的農產品也不愁賣。”村民王林發說。

這是江蘇城鄉“握手”的一個生動注腳。20年來,浙江深入推進“千萬工程”,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江蘇積極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堅持系統觀念,因地制宜,破解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為城鄉融合發展打開廣闊空間。

發展要素“下沉”,都市有鄉村更美好

都市是引領、輻射和帶動鄉村發展的發動機,鄉村是支撐都市發展的重要依託和土壤。近年來,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為突破口,我省加快探索“富庶之城”和“魚米之鄉”融合的江南實踐,著力啟動城鄉融合“一池春水”。2022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5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2.11:1,居全國前列。

辦好農村的事,不能局限於農村,要把農村和都市看作有機整體,統籌協調、系統推進,這是浙江推進“千萬工程”得出的經驗。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覈心是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當前,我省“人、地、錢”等各類發展要素正逐步下沉,城鄉雙向融合漸入佳境。

鄉村發展,關鍵在人。這幾年,江蘇不少鄉村年輕人越來越多了,他們中有從都市回來的“歸鄉人”,更有從都市帶來先進理念的“新農人”。

“過去這裡只是一個偏僻的小村,現在這裡可熱鬧了!”今年4月,在首届揚州鄉村旅遊節現場,揚州市廟山村的村民們談起這幾年的變化,滿臉自豪。助力村莊蝶變的是我省“鄉村旅遊駐村輔導員行動計畫”,根據計畫,輔導員們分批集中進駐,對當地鄉村旅遊發展“坐堂問診”,讓都市的優秀旅遊人才資源真正下沉到鄉村。

摸清農民想什麼、農村缺什麼,從根子上解决問題,是來自“千萬工程”的啟示。“以前要跑十幾裡路到鎮上取快遞,現在家門口就能拿了。”南京市溧水區洪藍街道陳卞村村民陳源華說,郵政快遞自提點就設在村口的小店,取快遞、寄快遞都很方便。

在江蘇,農村公路、物流快遞、郵政服務等基礎設施資源,正加速下沉至農村,使農村居民享受與都市居民相近的服務。以老百姓關心的養老為例,我省推動城鄉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規範化發展,全省已建成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236家,較好發揮了養老服務機構輻射帶動作用。

特色資源“上行”,鄉村讓都市更嚮往

鄉村特色、傳統文化的保留,為鄉村發展帶來新機遇,也為城鄉資源雙向流動打開了視窗。

“明月灣村有‘五古’,吸引一撥撥城裡遊客來尋覓鄉愁。”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石公村明灣黨支部書記劉婧說,去年村裡接待遊客達8.5萬餘人次。

興化市沙溝鎮水金村以漁事捕撈為特色產業。興化市住建局村鎮建設科科長金榮安介紹,水金村深挖特色資源,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打造了2500畝古法捕釣“十八幫”漁事體驗區,吸引了大量城裡遊客前來遊玩體驗。現時,該村正配合沙溝古鎮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千萬工程’啟示我們,城鄉融合不僅要補足農村發展短板,更要進一步推動區域資源整合,一體化發展。”昆山市田園辦負責人沈娟說,近日,昆山澱山湖特色田園鄉村精品示範區高分通過驗收。緊靠上海青浦區的示範區,將4個行政村、19個自然村一體化規劃、組團式發展。

讓農村特色資源“上行”,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徑。沈娟舉例說,昆山利用澱山湖鄉村資源優勢,打造“澱小愛”特色農業品牌體系,大米、黃桃等農產品熱賣省內外。“昆韻大道”特色旅遊公路品牌串起示範區八景,追日半程馬拉松等體育賽事相繼開展,環湖夜間景觀燈帶點亮鄉村“夜生活”。

“浙江‘千萬工程’將城與鄉一起謀劃、一體推進,‘都市有鄉村更美好、鄉村讓都市更嚮往’是其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趙毅認為,不僅要推進都市的人才、科技、資本等各類資源融入鄉村,還要挖掘新時期鄉村獨特價值,重點促進鄉村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在他看來,對標“千萬工程”,我省還需系統謀劃、有序推進鄉村社區建設,不斷提升其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水准,保障鄉村社區具備與都市同等的生活水準,又能提供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使鄉村生活成為美好生活的新選擇。

重塑發展模式,“融”出城鄉更好風景

破解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千萬工程”提供了規劃先行、量力而為、循序漸進、以點帶面的範例。回望浙江鄉村20年發展歷程,“千萬工程”改變的不僅是肉眼可見的村容村貌,更深層次的,是發展理念之變,並由此誕生新的發展模式。

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作為國家11個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之一,圍繞“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5項重點任務展開了探索。其中,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被視為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制度創新的重點難點。

5年前,南京市高淳區高崗村還是個“空心村”,如今已是一個山明水秀的“網紅”景點,華麗蝶變的背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發揮了巨大作用。高淳建發集團掏出1200多萬元,獲得該村17.3畝集體建設用地40年使用權,牽手清華大學打造兼具美麗鄉村韻味與高等學府氣息的“高崗·清華村”。“除掉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和鎮街留存外,高崗村拿到60%淨收益,達720多萬元。”當地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喚醒沉睡的農地資源,引入社會資本,土地資源仍留在農村,就業崗位和大部分收益也留在農村的同時,實現多方共贏。

全景式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融”出更好風景,需要進一步強化試點引路,深耕城鄉融合發展“試驗田”。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加强政策賦能,研究製定《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省級重大支持事項清單》,28項支持事項順利實施,試驗區獲得感不斷增強。同時,我省還注重加强總結推廣,建立健全常態化經驗總結推廣機制,去年遴選25個典型案例,形成典型實踐案例彙編,在全省市縣兩級印發推廣。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