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之源——長寧區“凝聚力工程”創新發展(下)

上海 48℃ 0
摘要:“凝聚力工程”創新發展30年,“凝聚各方,眾人的事情一起商量”,這在長寧已成共識。“凝聚力工程”通過民主紐帶進一步把力量彙聚起來。

  記者舒抒

  今年5月,中山公園遊船碼頭開放,啟用前有一個環節:徵詢華院社區居民的意見。

  原來,社區距離碼頭最近的居民樓不足30米,居民們對譟音、光污染的意見和防治建議,長寧區和相關市級部門在選址時都考慮進去了。對華院社區的居民來說,聚在一起開會商量、提建議,早已成為一件“平常事”。兩年前,蘇州河華政段貫通,社區直通濱河步道的後門,正是凝聚眾人智慧,大家一起商量、討論出來的。

  “凝聚力工程”創新發展30年,“凝聚各方,眾人的事情一起商量”,這在長寧已成共識。

  如何凝聚?磨煉、打造一批關心人、能幹事、善服務的基層幹部隊伍,將“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落地生根。

  在這片土地上,“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正動員、凝聚起强大力量,讓“凝聚力工程”根深葉茂。

  “小巷總理”挑起大樑

  疫情封控期間,老齡化程度高達70%的居民區衛樂園怎麼渡過難關?在老書記俞靜的帶領下,年輕租戶為32棟老洋房居民樓裏的老人張羅物資,社區裏的老黨員則自發組建起“衛樂園自治守護隊”關心需要幫助的同齡人。這條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弄堂如同她的名字那樣,“有人守衛,安寧長樂”。

  “凝聚力工程”實施以來,面對各種新情况、新挑戰,一支强有力的基層幹部隊伍,始終衝鋒在服務羣衆的第一線。

  在長寧,有很多上海市民耳熟能詳的居民區幹部。安順路上的“萍聚工作室”,是“小巷總理”朱國萍退休後繼續為民排憂解難的陣地。紮根社區30多年,她從帶領居民在社區種樹、造車棚,到開創性地設立“時間儲蓄銀行”,如今通過“萍聚”的平臺為上海“傳幫帶”更多新時代的“小巷總理”。

  虹橋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裔斐,從街道下沉到基層社區,帶領居民突破垃圾分類、老公房加梯等一道道治理難題,如今虹橋社區垃圾分類已成“新時尚”,老公房加梯占比超70%,贏得居民一致認可……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長寧社區基層挑起大樑。社區幹部平均年齡39歲,其中“85後”及更年輕的居民區書記占比達1/5。

  為了幫助社區幹部成長,區裡精心設計晋昇通道,實現了居民區黨組織書記晋昇六級職員的“零”突破。

  長寧還相繼培育了10個書記工作室,以俞靜、朱國萍、張雅玉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小巷總理”,將他們的為民情懷、羣衆工作經驗傳遞給新一代。

  老書記商琳在陶家宅居民區工作26年,如今華陽路街道不少“80後”“85後”的社區幹部都曾與她共事。華院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葛俊就是其中之一。居民提到這位年輕書記時這樣評估:“小夥子很有親切感,凡事都會徵求大家意見,跟加梯公司談判時又能為了居民利益據理力爭,被不理解的居民指責時依舊能保持耐心。”

  愚園路上的姚家角居民區,5條老弄堂相繼啟動里弄衛生和大修改造。近百年的老房子要大修,幾十年的鄰里衝突被“揭開鍋蓋”,壓力傳遞到30歲出頭的居委會主任邱力身上。“居民一開始不信任我,沒關係,我就努力瞭解居民,到他們家裡去,就像我小時候看居委幹部們做的那樣,不厭其煩地同居民聊天。”聊什麼?“一聊鄰里衝突,二聊每戶人家的情况、跟居民建立感情,三聊我們自己的客觀看法……獲得了居民的信任,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江蘇路街道的“90後”居民區書記徐冰冉,面對社區老齡人口占比超40%的現狀,組建起一支“小老人”志願服務隊,與100多位80歲以上高齡老人結對,很有成效。居民對徐冰冉的稱呼也從“小徐”變為了“小徐書記”。

  變“金點子”為“金鑰匙”

  一切為了羣衆,一切依靠群眾,難題就能迎刃而解。

  9年前,古北市民議事廳在榮華居民區誕生。在這個居民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小小聯合國”裏,中外居民、駐區組織、古北CBD企業的代表常常聚在古北市民中心會議室,商討五花八門的治理議題。其中的“金點子”很快落實為解開社區治理難題的“金鑰匙”。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調研,聽取社區開通社情民意直通車、服務基層群眾參與立法工作等情况介紹,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要求“暢通民意反映通路,豐富民主形式。”“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把羣衆大大小小的事情辦好。”

  從首提地發軔,長寧全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基層實踐地。“凝聚力工程”通過民主紐帶進一步把力量彙聚起來。

  就在不久前,寧聚裏·金虹橋黨群服務站推出了“樓宇夜課堂週五健身專場”活動,這一建議就來自樓內白領。在一次金虹橋樓委會上,不少企業員工提出希望將“午間一小時”活動延伸至“8小時外”,於是“樓宇夜課堂”應運而生。

  新涇鎮綠八居民區的“樂頤生境花園”,入選了全球“生物多樣性100+”典型案例。居民區書記劉觀錫至今記得,社區為了製定生境花園的選址、設計方案,開了許多次“諸葛亮會”,最終集結了售後公房、農民動遷房和公租房的居民智慧,大家共同參與設計、建設和管理這片“家門口的生態網絡”。

  在華陽路街道,為了中山公園融合開放,一牆之隔的萬凱社區要把圍牆向內縮進2米,但社區空間本就不大。於是,街道組織萬凱社區居民與公園設計方、施工方多次召開協商會,梳理出社區門頭、水泵房、垃圾房等設施優化清單。

  而今,敞開懷抱的中山公園在百年懸鈴木的映襯下煥發了新生機,萬凱社區則借助公園開放和精品社區改造,完成了設施更新和空間組織優化,實現了居民“走出家園就是公園”的美好願景。

  虹橋街道有兩個社區緊挨著,一個叫愛建社區,一個叫虹橋社區,社區之間的圍牆上開了一扇邊門,曾是居民往來的“捷徑”。3年前,門上多了一把鎖,鎖住了出行路,也成了居民的心結——一邊要開,一邊要鎖,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去年,在虹橋街道黨工委牽頭下,愛建和虹橋兩個居民區的黨組織書記碰了次頭,開啟了“連鎖反應”。黨員開展聯合主題黨日活動,業委會成員參觀並座談,隨後居民代表參與進來……先後經過5輪民主協商,居民終於打開了“心門”。

  全過程人民民主這把“鑰匙”打開了門上這把鎖,也讓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更强。

  構建治理共同體

  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凝聚力工程”始終保持活力。

  在“凝聚力工程”的發源地,華陽路街道圍繞“百年公園”中山公園、“百年校園”華東政法大學等人文歷史資源,成立了“吾百家園”街區治理委員會,凝聚多方合力,推動萬凱社區圍牆退讓、20路“百年公車”車站保留、《梧桐公約》製定等項目有序進行。

  同樣有著百年歷史的武夷路、愚園路,前者引入社會組織“社趣更馨”讓老弄堂變身充滿童趣的“遊樂場”;後者成立“愚園路街區聯合體”,讓老弄堂居民、派出所民警、“網紅”店店主凝聚在同一平臺。於是就有了印在咖啡杯套上的反詐文宣漫畫,為解决“網紅”冰淇淋店擾民召開的徵詢會,以及為遠道而來的人們講述愚園路百年變遷的“紅色印記宣講團”。

  在上海首批“15分鐘社區美好生活圈”試點新華路街道,一直堅持“開門做規劃”。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創始人何嘉常常提著一塊展板走街串巷,上面印著“新華·社區營造中心”的Logo:一隻溫暖的大橘子,寓意每個人都是社區重要的“一瓣”,聚在一起才有力量。有居民在路上遇到眼熟的社區規劃師,主動提出:街道內兩座菜場緊挨著,能否綜合資源,騰挪其中一座建設公共設施?眼下,兩座菜場的改造正在研究推進中。

  而今,長寧共有超過1100家各級社會組織,在街區營造、社區改造、衝突調處中發揮積極作用。

  “沒想到,我們周圍還有那麼多優秀的科創企業和潜在合作夥伴。”2年前,工業互聯網“獨角獸”黑湖科技入駐武夷路,聯合創始人肖哲計畫將上下游生態企業都帶到這片有著百年歷史的街區。

  政府部門想在了企業前頭。長寧區通過組建產業黨建聯盟,讓黑湖科技結識了本不在自己“圈內”的上海西區電信局。雙方很快發現,黑湖的“小工單”業務與電信的“天翼雲”有著巨大的合作前景,現時合作正緊鑼密鼓地推進。

  “唯有基層黨建,才有這樣能够穿透體制、打破隸屬、緊密連接各方的力量。”長寧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陸敏說。如今,由愚園路、定西路、武夷路等合圍而成的“上海矽巷”科創街區已經形成。梧桐樹蔭下,長寧區正以黨建為引領,不斷幫助企業打破藩籬,凝聚更多關鍵資源要素。

  隨著都市更新向縱深推進,上海中心城區CBD中,樓宇與居民區也在探索相互融合。借助樓社聯動機制,長寧的企業和白領紛紛走出樓宇,走向身邊社區。

  去年上海首幢達成百億元稅收的金虹橋國際中心,一度飽受非機動車亂停放困擾。長寧區將“兩代表一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合接待機制帶進樓宇,多方智慧碰撞下,一批藍牙道釘火速“上崗”,虹橋商圈成片實現了單車無樁式定點停放,消除了商務樓周邊的停車亂象。

  金虹橋樓宇黨委則與天山二村居民區黨總支展開黨建聯建,打破居民社區與樓宇“垂直社區”隔閡,將“多多買菜”提貨點和“雲菜籃”送到居民家門口,也將基層黨組織的神經末梢連結到了線上新經濟最活躍的經絡上。

  “從關心少數困難群體,向關心多數人的公共利益拓展,從物質關心為主向滿足羣衆多元需求拓展,從社區黨組織一家到綜合社會社區資源、構建共治共建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陸敏說,30年後的今天,長寧將繼續夯實“凝聚力工程”凝聚人心的强磁場,讓更多居民羣衆感受到人民都市幸福美好的生活。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