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海華
去中國空間站“旅行”回到地球的資料,會有什麼變化嗎?昨天,記者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直擊了其被拆封的這一刻。
5根約30釐米長的陶瓷管在案頭上一字排開,它們在中國空間站的高溫資料實驗櫃裏已經待了200餘天,6月4日隨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
工作人員拆開了其中的“07”號管,這是來自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實驗樣品。8個白色陶瓷墊片被取出,為保護實驗樣品不碎裂,它們的功能相當於快遞裏的“泡沫墊”。在眾人屏息的期待中,一根約10釐米長的石英透明玻璃管被取了出來。只見一部分銀色的銦硒半導體材料,緊貼著玻璃管壁“生長”,從外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們的“孔洞”。難以想像,這一資料以每小時1毫米的速度在微重力的空間“生長”著,並持續了80多個小時。“這是我們第一次在空間驗證這個資料。”高溫材料科學實驗系統主任設計師、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劉學超說。
為何要讓資料去空間站“旅行”?劉學超舉了一個例子:單晶矽一直難以突破“大尺寸”瓶頸,國外科學家正是通過空間實驗,有了一個重要發現。如今,單晶矽已經可以在地面“生長”到1米多長。“在微重力的空間,更便於量測資料的各種參數,通過研究其空間機理,反過來可以指導在地面的研究,這對我國突破‘卡脖子’的關鍵科學和科技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