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何以中國”第二展聚焦良渚文明,今起免費預約參觀

上海 46℃ 0
摘要:此外,上海博物館將延續“宅茲中國”展的做法,以“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為契機,面向社會各領域黨組織推出“文物黨課”。

  記者簡工博

  今天起,上海博物館“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將向公眾開放。這是繼去年成功舉辦“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開篇之作“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之後,上海博物館推出該系列的第二展,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長江下游地區,以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為代表的文明第一個發展高峰中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偉大成就。

  據悉,此次展覽彙集全國19家博物館及考古機构的358件/組文物,90%以上為珍貴文物,三分之一以上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輔以各類復原器、標本、圖解和數位化展陳手段,讓觀眾沉浸式感知中華五千年文明。包括此次展覽和明年初將舉辦的聚焦三星堆、金沙川蜀文明的該系列第三展,“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將免費開放,參觀者須預約參觀。

  五大遺址文物首次齊聚

  一走進展廳,記者的視線就被展廳正中碩大的環形展區所吸引。圍繞中心,是數件獨立擺放的重磅展品,環繞這幾件展品,是同時期的其他文物。據悉,這些文物是策展團隊從五個等級最高的權貴大墓出土文物中精選而出,來自崧澤、良渚文明最重要的東山村、淩家灘、反山、福泉山、寺墩五個遺址。長江下游五個重要遺址重要文物聚首,在全國尚屬首次。

  設定在中心的幾件重磅文物中,有三件來自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遺址12號墓,分別是玉琮、神人獸面紋瑁鐓組合玉鉞和瑁鐓組合玉權杖。據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館員周雲介紹,反山王陵遺址是最高等級的良渚王的墓葬區,遺址中又以12號墓等級最高。

  此次展出的玉琮是迄今考古發現最大的一枚,重約6.5千克。細看這件文物,其圖案線條繁複,雕刻極其細緻。而另一件神人獸面紋瑁鐓組合玉鉞,與其他考古發現的玉鉞以素面為主不同,其上清晰地雕刻出良渚文明的“神徽”神人獸面紋,囙此業內常常將這兩件文物稱為“琮王”“鉞王”。

  展廳中間另一件引人注目的是安徽淩家灘遺址著名的“鎮墓獸”。這只石猪於2007年在安徽含山淩家灘遺址出土,身長達75釐米,重達88公斤,線條雖簡練但形象生動,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最早、最大也是最重的石猪。

  穿行展廳之間,精美的文物目不暇接。據悉,約800平方米的展廳內容納了358件/組文物,而去年“宅茲中國”則展出了200餘件(套)文物。此次展覽由上海博物館策劃主辦,上海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共同指導,是國內首次舉辦的規模最大的長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大展。

  周雲介紹,從構思、挑選展品到借展、布展,策展團隊幾乎跑遍長三角擁有這一時期文物的重要收藏組織,上博與18家組織協商、統籌,展品從最初預計的320件/組新增到358件/組,其中既有諸多鎮院之寶、鎮館之寶,還有從來沒公開露過面的最新考古發現和尚處研究階段的發掘文物。

  展覽上一件虎首玉璜有兩份說明:一側顯示其2007年出土於安徽淩家灘遺址22號墓,另一側則顯示1987年徵集所得。原來這件文物斷成兩截,於不同時間不同管道被發現,在此次上海展覽上“合體”。

  此次“實證中國”展期從6月20日至10月8日,跨越暑假和國慶長假,是博物館展覽的黃金時段。因浙江省博物館之江新館即將開幕,作為浙博鎮館之寶的琮王只能展出20天便要返回亮相開館新展;而石猪在上海也只展出1個月,就要回安徽。有業內人士笑稱:“現在博物館展覽很卷!”

  手機拍出圖錄效果

  展覽現場,記者用手機拍攝“琮王”的照片,上面繁複的花紋竟然纖毫畢現。根據研究,其上約一毫米的寬度內,往往雕出了5-6條紋線。

  “我們希望通過布展,能讓觀眾更加近距離地欣賞這些珍貴文物。”據介紹,布展團隊曾反復測試燈光,在確保文物安全和欣賞效果的情况下,還會用自己的手機拍攝照片,看是否能還原文物細節。“可以說此次展覽,一些文物用手機拍的照片清晰度甚至可以與圖錄相媲美。”

  在展廳中,這樣體貼參觀者的細節還有不少。在展臺的下方,凸出來寬約10釐米的平臺,觀眾可以枕住手臂更近地欣賞文物。“展覽的文物很豐富,很多細節需要靠近瞭解。這次展覽好好欣賞至少要半天時間,這個設計可以讓觀眾更省力也更靠近文物。”

  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這些展品,布展團隊還採用了大量“輔助”展品和多媒體手段。在一組玉璜展臺邊,就有一組女性圖示,還原了良渚文明早期的權貴女性如何佩戴這些玉飾;而在玉器展廳內,布展團隊還設定了當時玉器的不同種類原材料,觀眾可以觸摸感受質感。

  此外,上海博物館將延續“宅茲中國”展的做法,以“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為契機,面向社會各領域黨組織推出“文物黨課”。“希望通過展覽再現中國早期文明滿天星斗的生動場景。”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傑表示,從崧澤到良渚形成的文化統一體,為當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找到了歷史的源頭。“如今的包郵區其實在很早以前就是有相同文化內核的群體,源遠流長的文化認同也是我們一體化發展非常重要的精神動力和競爭優勢。”

  文物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展覽中,部分文物是由上博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的。一柄巨大的象牙權杖,因其滿布的花紋被業內稱為“史前最美的象牙製品”。

  陳傑是當時發掘的親歷者。2010年,在對距離福泉山遺址以北約250米的吳家場良渚文化權貴墓地進行第二次主動發掘時,陳傑主持上博考古隊在一座大墓中發現這兩柄佈滿雕刻的象牙權杖。他立即叫停發掘工作,請專家到場論證,最終將墓葬整體搬進實驗室再考古——這兩柄滿紋象牙權杖得以安全出土。此次展覽展出了一件真品和一件複製品,參觀者可以清晰看到脆弱精美的象牙權杖,也能看到經修復還原的精巧花紋。

  此次展覽通過古國、稻作、手工業和玉器四大板塊,將5000年前文明的故事娓娓道來,最後部分則是滿牆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照片。陳傑說,考古工作成為構建和展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民族瑰寶的重要工作,“考古構成了今天認識歷史非常重要的基礎。”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說,長江下游是中國早期區域文明發展高度的最典型代表,深入探討其演進過程、特點及影響,將對深入瞭解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形成、探討中華文明的特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認清中華文明的來路,方能從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獲得文化自信,這也是博物館人的使命擔當所在,在厚重而深刻的歷史中把握發展規律,帶領觀眾找尋屬於自己的中國答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