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在上海戲劇學院演講提醒學生藝術的本質是創造不是背誦

上海 22℃ 0
摘要:記者諸葛漪日前,77歲的餘秋雨回到上海戲劇學院,圍繞“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發表演講。上戲圖書館工作人員曾告訴餘秋雨,從學生的借書書單能感知其未來成就。

  記者諸葛漪

  日前,77歲的餘秋雨回到上海戲劇學院,圍繞“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發表演講。

  “馬行千里,不洗塵沙”,餘秋雨提醒學生,不要在電腦前浪費太多時間,“網絡資訊會影響你的時間、思維等級、心態。在走的過程中,你會更瞭解中華文化的美麗、被詩歌浸潤過的美麗,這種美麗了不起,更會產生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不要成為資訊奴隸

  餘秋雨在音訊分享平臺喜馬拉雅上古典文學課,有一句開場白,“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而不是河邊的枯藤老樹昏鴉。”在他看來,創新往前走,並非摒弃傳統,但希望用更多力量投入創新。

  他以元雜劇湮滅為例,“中國戲劇史上最讓我動心的是元雜劇,出現馬致遠、白樸等劇作家,但是元雜劇轟轟烈烈只持續了70年,70年後它讓位於新劇種昆曲。一個劇種倒地的時候都是鏗鏘有聲,而不是躺在病床上求輸液。如果舞臺為白髮蒼蒼的人準備,時代就停滯了。我們一定要創新。”

  藝術如何創新?餘秋雨指點學生,尋找自己的天性,慢慢寫,千萬不要模仿,“李白、杜甫時代沒有報紙、網絡、電腦,他們不知道別人寫的是什麼詩。有些人說先模仿再寫,不對。先模仿,把起點搞錯了,模仿的影子會追隨你一輩子,怎麼也甩不掉。為什麼很多大演員的孩子不太會演戲,父母過早給他們樹立模仿的範本,就糟糕了。”

  “換位思考”在餘秋雨的創作中舉足輕重,“我經常從接受者的角度思考作品能不能被接受。你們以後作為編劇、導演、演員、舞美設計師,要經常保持觀眾的身份,注意觀眾的厭倦在什麼時候發生,具體到幾分幾秒,都要把握。”

  “藝術的本質是創造,而不是背誦,要激發的不是記憶力,而是創造力。”餘秋雨再次提醒大家,“不要成為資訊的奴隸,整天沒完沒了看電腦。一個人關注什麼,時間越長,精神等級就陷在那個地方。資訊發達的時代,更應該在資訊中保持清醒、乾淨,保持自己的完整,別被資訊沖爛了。”

  在常變中尋找永恒

  大學四年學習,應該在哪些方面發力?“在課堂上學一些最基本的東西。大藝術家是金光閃閃的高塔,學校基礎教育鋪就走向高塔的臺階。不走臺階,眼睛只看著高塔,要摔跤。”餘秋雨認為,鑽研古今中外經典作品和經典表演,要學會做減法,“看完100部電影,選擇值得再看一遍的20部電影,接著發現心中真正喜歡的只有5部。最喜歡的演員也是一樣,一開始有10個人,後來篩選到3個人,這是你心底裏的儲備、永恒不變的審美座標。”

  上戲圖書館工作人員曾告訴餘秋雨,從學生的借書書單能感知其未來成就。“每天換一本書的人多半不行,需要安安靜靜固守研究內容,這樣的人才有完整思考的痕迹。”

  科技常變,資訊常變,藝術在常變的世界裏尋找永恒。“這個‘永恒’告訴大家生命的可貴,世界的可愛。”餘秋雨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永恒的東西,成天東看西看、左顧右盼,等待各種機會,有時欣喜若狂,有時又非常沮喪,這樣的生活讓人遺憾。”

  他宣導創作者從大悟、大愛中達到大美,“大悟是看輕功名利祿、各種關係,大愛是從愛身邊人到愛不同的人群,藝術家最終將其變為‘大美’,把對藝術的追求、藝術的美提升到人生的高度。”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