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第二展正在上海博物館布展,重磅文物陸續開箱

上海 57℃ 0
摘要:浙江反山遺址12號墓出土的玉琮。6月20日,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二展“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將向公眾開放,記者提前來到布展現場,見證幾件重磅文物“開箱”。

浙江反山遺址12號墓出土的玉琮。資料照片.jpeg

浙江反山遺址12號墓出土的玉琮。資料照片

  記者簡工博

  良渚,為何被認為是中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6月20日,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二展“實證中國:崧澤·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將向公眾開放,記者提前來到布展現場,見證幾件重磅文物“開箱”。

  體量最大最精美“琮王”

  昨天13時許,工作人員在鋪好緩衝軟墊的點交臺上,再墊上防滑矽膠軟墊,從30釐米見方的錦盒中捧出一件文物,拆開層層疊疊的保護裝置,終於露出了玉琮的面目。

  這件1986年在浙江反山遺址12號墓出土的玉琮,器型外方內圓,中間對鑽圓孔。通高8.9釐米,直徑約17釐米,上下略有差別,整件文物重達6.5千克。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傑介紹,這件文物不僅器型有代表性,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量最大、雕琢最精美的玉琮,囙此被稱為“琮王”。

  說“琮王”雕刻最精美,此言不虛。玉琮轉角處為對稱折面,上面飾有獸面圖案,難得的是中間豎槽處,皆有上下兩個完整的神人獸面紋。紋飾圖案上部為人像,臉呈倒梯形,重圈圓眼向兩側延伸出細而尖的眼角,寬鼻大口,露出的兩排牙齒清晰可見。人像頭戴寬大羽冠,雙臂抬起彎曲,雙手扶在獸面眼眶兩側。中部的獸面雙目圓睜,周圍是細密的線條,“一毫米大小就有數條線條,細密到需要借助放大鏡觀看”。

  “這個神人獸面紋,相當於良渚文化的神徽,從良渚文化早期到晚期一直存在,是精神上的統一信仰的象徵。”陳傑介紹,以這件玉琮上的神徽為標誌,早期文明從崧澤文化時期的多神信仰轉入良渚文化時期的一神信仰。“這件玉琮除中間的主神外,轉角處的紋飾還有鳥的造型,在古人看來,鳥可以飛翔於天,超越人的能力,是溝通天神的輔助。這件文物上集合了良渚文化時期宗教信仰多重元素。”

  據悉,這件文物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可謂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極少出借,此次是首次來到上海。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開放在即,上海博物館與其反復協商,這件文物將在“實證中國”展展出20天。

  隨後,另一件同樣出土於浙江反山遺址12號墓的玉鉞被放上了點交臺。玉鉞其實是當時的權杖,一般為素面,但這件文物與“琮王”相似,上部飾有神人獸面紋,下部則是鳥造型的紋飾。“玉鉞上再飾以紋飾的,現時也只發現這一套。”陳傑表示,權杖代表世俗權力,而紋飾似乎期望賦予其“神力”。

  “反山遺址12號墓隨葬品非常豐富,權杖象徵世俗權力,玉琮、玉璧與宗教信仰有關,這些文物上雕刻了神人獸面紋這樣的神徽符號。”陳傑說,這些器物屬於當時的皇族,而良渚遺址也發現了中國最早都市的遺跡、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遺跡,代表了國家文明的形態。良渚古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時學術界已有基本共識,這裡就是東亞最早的國家形態。“這裡為我們鋪下文明火種,我們現在要接續文明,創造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

  展出珍貴文物超過90%

  “原本我們預計展品數量超過320件(組),但實際展品數量將達到358件(組),是展品非常豐富的一次展覽。”此次展覽協調人周雲介紹,展陳管道也將有所突破,觀眾能非常近距離欣賞並用手機拍到精細的紋飾。

  “此次展品雖然登記在册的一級品是40餘件,但我們認為珍貴文物超過90%。”周雲介紹,因為很多考古所新發現的文物、尚未入藏的文物,都在此次展覽涉獵範圍,這些尚未定級的展品很多都能達到一級文物、珍貴文物級別,將在上海博物館首次向公眾亮相。“我們把一些考古組織從未露面的‘家底’都借來了。”

  周雲是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館員,此次將展出的數十件上海博物館館藏,有不少是最新考古發現,也是首次跟公眾見面,她曾參與發掘。“如果說後世是中原文明影響了長江地區,那更早前長江下游區域曾為中原王朝建立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我們的祖先交流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現在的想像。而這些新發現,都將融入展覽。”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近年來上海博物館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項目,取得了一系列考古新發現,推出了“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上海博物館不僅是考古文明的殿堂,更是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文化會客廳。”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