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抓住蟹、米、民宿等“轉化點”“好生態”變成“新經濟”

上海 50℃ 0
摘要: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崇明區部分鄉鎮負責人齊聚一堂,為推動“好生態”催生“新經濟”建言獻策。“好生態”變成“新經濟”,需找准“轉化點”。

  記者茅冠隽

  來到崇明區豎新鎮仙橋村,可見路旁農宅修葺一新,白牆青瓦,極具江南韻味。這個位於崇明島中北部的鄉村,在2010年至2012年間成功流轉98%的土地,引入優質農業經營主體,探索各類蔬果規模化種植並發展採摘遊,讓村民“錢袋子”越來越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被寫在村口的牌子上。如今,村裡將土地資源轉化為各類生態產品,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在崇明區日前舉行的“創新生態優勢價值實現途徑”研討會上,豎新鎮黨委書記王昊說。

  仙橋村的發展,是崇明區創新生態優勢價值實現途徑的縮影。近年來,崇明區在推進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過程中,不斷推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生態資產向發展資本轉化、生態要素向發展要素轉化。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崇明區部分鄉鎮負責人齊聚一堂,為推動“好生態”催生“新經濟”建言獻策。

  “好生態”變成“新經濟”,需找准“轉化點”。崇明區新村鄉的“轉化點”是稻米。“新村人把‘米產業’做到極致,我們不僅有連片成塊的稻田、高品質的稻米,還有以稻米為主題的文化品牌乃至旅遊景區。”新村鄉黨委書記王慧健說。現時,新村鄉正充分挖掘區域內的稻田、河道、樹林、生態廊道等生態元素,以產品研發、加工包裝和品牌行銷為突破口,把生態價值在生態產品的價格上體現出來,實現“好生態賣出好身價”。

  建設鎮的“轉化點”是民宿。建設鎮黨委副書記黃慧說,現時全鎮民宿總量達265家,約占全區的四分之一。“第十届中國花博會,讓更多人看到崇明之美、建設之美。我們正依託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等旅遊資源,大力發展醫養經濟、研學經濟、康復經濟等,力爭通過精品民宿打造,讓更多遊客留一宿、過一夜,把‘頭回客’變成‘常客’,把‘過路客’變成‘過夜客’。”

  崇明島西端的綠華鎮找到的“轉化點”是清水蟹。在位於綠華的寶島蟹莊內,清水蟹能借著“漁光互補”項目的光,住進“光伏別墅”,還能在炎炎夏日住進“森林度假區”——140多畝、8000餘棵池杉等樹木種植在蟹塘中,可有效調節水溫、吸附水底淤泥、避免水體富營養化,讓清水蟹在更愜意的環境中生長。

  “我們把崇明傳統的魚蟹混養改造成生態專養、內迴圈活水養蟹、林下養殖、光伏養蟹四類養殖模式。還開發了蟹粉、蟹黃油、干貝蟹肉等多種清水蟹深加工產品,打造以蟹文化為主題的‘蟹宿’民宿集羣。如今,綠華的蟹已成為旅遊經濟的金字招牌,我們將進一步做强這一文旅IP。”綠華鎮黨委書記楊麗華說。

标签: 崇明 三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