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推動優秀歷史建築管理數位化轉型試點,解决修繕人力不足難題

上海 40℃ 0
摘要:但如今,上海有1058處共五批優秀歷史建築,量大面廣,光靠人力去修復和維護遠遠不夠。在探索數位化應用的同時,上海將持續保護修繕,提升區域風貌。

  記者戚穎璞

  修復老建築是一個細緻活兒,需要靠有經驗的工匠們手手相傳地去做。但如今,上海有1058處共五批優秀歷史建築,量大面廣,光靠人力去修復和維護遠遠不夠。這一痛點該如何破題?

  昨天是第十八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從市住建委、市房管局和虹口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賡續歷史文脈,提升都市品質”市級部門聯合主會場活動上獲悉,上海正在推動優秀歷史建築管理數位化轉型試點,解决修繕人力不足難題。

  越來越多優秀歷史建築將裝上智慧感測器。記者從市房管局瞭解到,應用智慧感測器的老建築會聯動上海市精細化管理平臺、城管部門,把監測中主動發現的違規事件納入網格化閉環管理,提高發現和處置效率。

  同時,在外灘第二立面實景三維測繪成果的基礎上,推動全市優秀歷史建築實景三維測繪,探索建設優秀歷史建築數位化管理平臺,集成數位化測繪成果、智能化監測設備應用、年度調查評估結果分析,逐步形成審批要點、數位化資料服務,輔助聯審平臺的方案審批,讓優秀歷史建築全生命週期保護管理變得更規範、更標準。

  在老建築修復案例中,數位化科技的應用成效顯著。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穀志旺介紹,歷史建築數位孿生與智慧感知科技,能實現科學化、精細化修繕,實現全生命週期管理。

  “採用人工智慧還有數位檢測科技,把它的‘基因’檢測出來。比如,水磨石的石子粒徑的大小、顏色配比等。原來復原一塊水磨石,我們需要做至少幾十次的適配,而且要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傅。現在,一張照片幾分鐘就可以把配比生成出來,工人再去做小樣,不一定需要有幾十年經驗的老師傅。”他說。

  張園街區13棟優秀歷史建築,則應用數位孿生平臺,做到了定期“體檢”。華建數創(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嘉軍說:“一檔一册的數位孿生檔案庫把張園的整個歷史記錄下來。放大到上海市,所有的優秀歷史建築要建立一個三維可視的檔案,形成數位孿生的整體管理平臺,可看、可控、可查,甚至於未來可以預測可能存在的風險。”

  在探索數位化應用的同時,上海將持續保護修繕,提升區域風貌。以調查評估結論為基礎,形成修繕建議清單。逐步建立輪修、督修和通報制度,推進落實保護責任,提升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和利用水准。推動如黃浦區南昌路、虹口區山陰路、徐匯區市音樂學院、楊浦區楊樹浦路670號水廠等區域整體修繕項目,結合功能更新、活化利用重現歷史風貌。

  修繕理念也在發生變化,變得更重“裡子”。過去,居住類歷史建築的修繕重點大多放在“外貌”上,粉刷牆面、翻瓦換窗,讓它變得更美,可是漏水、水管堵塞等老房子常見的毛病,總會反復。徐匯區房管局副局長薑江表示,裡外兼修、更重“裡子”,將是今後一段時間的修繕導向。修老房子不能只關注外牆,圖漂亮、圖新。現在老房子管線老化的問題突出,以前對這方面的關注度不够,接下來會先把老百姓要求解决的民生問題落實好,在這方面要加大修繕的力度,及時回應羣衆訴求。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