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太平湖每天數萬人追“雲”設計之都探索更多“景感空間”讓市民在欣賞中產生獲得感

上海 50℃ 0
摘要:空氣品質優時,數位環保星雲為藍綠中帶著透亮。鐘律覺得,讓市民在欣賞中產生獲得感尤為重要。

空氣品質優時,數位環保星雲為藍綠中帶著透亮.jpeg

空氣品質優時,數位環保星雲為藍綠中帶著透亮。資料圖片

  記者李曄

  2003年,上海一則“女媧補天”的綠植參賽作品,捧得蒙特利爾國際立體花壇大賽一等獎。該作品有著鮮明環保寓意——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南極上空臭氧層已現空洞,現代“女媧”該如何補天?20年後,當年的設計者自我顛覆——在新天地太平湖,人們可對一處立方體進行手機掃碼,手機中的實景太平湖上方即會出現數位環保星雲,星雲顏色與光影交織變化,取決於實时空氣品質指數(AQI)。空氣品質優時,星雲為藍綠中帶著透亮;空氣品質堪憂時,色澤錯綜斑斕。

  兩則年齡相差20歲的環保空間藝術作品,呈現從有形轉向虛擬,從植物資料變為AR(增強現實)影像。表達方式變化背後,是設計手法的不斷突破,源於設計者鐘律始終在探索的“景感空間”,即人對於環境、文化與科技的多維度感知。這是一種情感交流的感知,亦是一種共情。

  數位環保星雲所構建的全新感知在於,你在手機中能看到星雲,實體空間裏卻摸不著,既不占空間也不耗資源,更不會聲光擾民;理性的AQI數位波動,被轉換為光影色彩變化,由此你也能感知到,設計師的表達不再主觀,而是以環保指數為邏輯依託。

  數位環保星雲專為世界環境日設計,由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景觀專業總工程師鐘律和上海設計之都促進中心團隊共同打造,近期由黃浦區生態環境局發佈亮相於新天地並迅速走紅。上海設計之都促進中心主任羅志偉說,星雲每天都能吸引數萬市民遊客打卡,在抖音、微信等平臺上的分享轉發量很大。

  鐘律覺得,讓市民在欣賞中產生獲得感尤為重要。她於2011年首提“景感空間”理論,在她所主持的“浦江兩岸貫通24小時都市活力圈”“蘇州河兩岸(靜安區)公共空間貫通設計”等標杆作品中,“景感”無不貫穿其中。比如,在去年完成的十六鋪碼頭改造項目裏,鐘律團隊回溯19世紀30年代以來的歷史變遷,將十六鋪的老畫面定格為五幅都市素描,以金屬片刻管道呈現於故事牆,都市記憶由此可以閱讀。“景感”還藏於更多細節,可閱讀的都市,不會忽略公平。現蘇州河畔,不乏有視障人士憑欄默讀,因為防汛牆的頂面鐫刻有沿岸建築的故事銘牌,建築輪廓被雕琢其上,相關文字介紹也化為盲文。一旁休閒椅上有“蘇河之音”二維碼,可掃描聆聽關於蘇州河的名家配樂詩詞朗誦,詩詞作品甄選100首來自全國各地群眾對於蘇州河的都市暢想,景觀“可感”的維度被極大豐富。

  鐘律說:“每個項目完成後,設計師退場,項目的參與者、評估者更多是市民。他們如何從中獲得精神的延展、產生對都市的共情,是‘景感空間’最應營造和追求的目標。”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