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多用戶在B站觀看科技內容,科普產業化有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

上海 41℃ 0
摘要:記者從上海科技傳播大會還獲悉了一個數據——去年,有2億多用戶在B站觀看科技內容,他們還非常關注新的科技熱點。科普產業化有著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發展前景看好。

  記者黃海華

  一說到科普,人們往往有一種慣性思維,將其與公益關聯在一起。而在國際上,除了公益性科普事業,科普產業正以其饒有特色的發展模式,帶動都市經濟創新發展。記者從日前舉行的上海科技傳播大會獲悉,2022年上海具備科學貭素的公民比例達26.18%,位居全國前列,接近歐美已開發國家水准。上海科技傳播人才規模達5萬餘人。這兩個數據頗有啟發性。科創和科普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上海是否可以借“勢”做大科普產業?如何讓科普產業助力上海的創新發展?

  科普產業的邊界無限寬廣

  一家科技場館可以撬動多大的科普產業?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介紹,作為上海最大的科普事業群,上海科技館也是上海科普產業鏈的中心環節之一,直接帶動了一批市場主體的興起。僅科普文創一項,就推出400多款產品,銷售額逾600萬元。在他看來,創新都市與科普產業是一個共生發展的關係。比如,美國的博物館在帶動稅收、就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2016年對美國經濟的總影響達500億美元,約相當於美國GDP總量的0.3%,提供了約72.62萬個工作崗位。再如,在日本、德國、冰島等國家,不少都市通過工業科普研學,打造具有都市產業特色的主題博物館,讓科普場館成為都市地標,帶動旅遊業發展。

  上海混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磊認為,科普產業的邊界無限寬廣,因為科普本質上是一種方法,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解構知識、重塑知識和再表達知識,而且有無限的可連接性,可以輔助任何領域、任何學科。只要在這個領域有資訊和知識的不對等,就有科普的用武之地;其次,科普很適合規模化生產,因為它非常有機會建立標準的生產流程,形成標準的產品;科普創作具備非常强的IP延展性,科普也是一種創作,可以無縫融入大文創產業,比如,融入衣服設計、遊學產品、書店、線下“秀”場和文化綜合體。“正是這些可能性,讓我們看到了科普產業化非常美好的前景。”

  “我是做科技成果轉化的,但其實很多時候也是在做硬科技的科普。”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說,中國經濟處在從模式創新向科技創新轉型的歷史拐點,科普在這一轉型期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原始創新能力對全民科學貭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2035年,我國要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科普將是非常重要的有力支撐之一。英國為何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強國?在米磊看來,英國的科學家、企業家、政治家、投資人等廣泛交流合作,做了很多工作,其中也包括科普,使得研究成果和產業可以快速深度融合。

  前沿科技離我們越來越近

  上海科普產業發展現時存在哪些不足?倪閩景認為,相關政策法規有所缺位,保障細則和規劃佈局不够;科普產品的有效供給不足,供需之間尚不平衡,特別是科普產品的質量急需提高;科普企業主體發育不足,市場化盈利能力不够强,產業化程度不够高,專門從事科普的企業少。

  當下,需要關注哪些科普產業新變革和新趨勢?米磊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向超微觀、超宏觀、超極端環境延伸。科技創新不是孤立的行為,需要多種要素共同形成科創生態,以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複雜性。

  倪閩景認為,當下首先需要關注數位科技大變革。ChatGPT的出現,顛覆了科普產業乃至科普的覈心和形態,需要重新反思創新學習的本質;其次,科普模式也在發生轉變,從傳統的知識輸入,走向基於理解前沿創新的硬核科普,這需要科普產業來支撐;第三則是產業模式的再陞級,正向高內容質量、高水准管理、高產品附加值等轉變。

  關於硬核科普,果殼創始人兼CEO嵇曉華也持有相似觀點。他認為,過去20年互聯網發展迅速,更多的是被流量驅動的科普,即普通公眾感興趣的生活科普。而生物醫藥、量子計算等科技由於過於前沿,在互聯網平臺上並沒有得到特別好的推廣。當下,前沿科技越來越爆炸性發展,不僅是公眾,甚至政府決策也存在一個理解的門檻。“我建議加大對前沿科技的科普投入,不能只靠公益,要靠科普產業整體發展起來,讓公眾更好地理解離我們越來越近的前沿科技。”

  科普產業化發展前景看好

  上海打造創新型國際大都市,要如何發展科普產業?市科委主任駱大進介紹,上海已先後推出10條不同主題的科普旅遊線路。在產業政策方面,調動財稅杠杆,利用稅收優惠,吸納海昌公園、樂高等市場主體成為本市科普基地,激勵企業承擔科普社會責任。“我們希望,通過加大科普產業化實踐探索,推動科普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機制,促進科技研發、市場推廣與科普有機融合發展。”

  政策重塑可以帶動產業升級,需要鼓勵傳統科普主體加快跨界融合。倪閩景說:“我們需要重新理解科普、產業化和都市創新之間的關係。要以市場化思維來滿足個性化的公眾需求,公益性科普事業與經營性科普產業要雙向並進,加快促進都市創新。”

  陳磊認為,科普產業化需政府引領、專家支撐以及企業的“前赴後繼”。

  “科普的難點在於公益性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衝突,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到科普中來,尤其是讓一線科學家把最前沿的科技進展和突破,用通俗的語言講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嵇曉華說。

  記者從上海科技傳播大會還獲悉了一個數據——去年,有2億多用戶在B站觀看科技內容,他們還非常關注新的科技熱點。科普產業化有著大量未被滿足的需求,發展前景看好。

标签: 科技 上海科技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