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縣普雄鄉村黨組織書記“擂臺比武”現場
近年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積極構建選、育、管、用全鏈條培養體系,著力培養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農村幹部隊伍,培養鄉村振興“領頭雁”,以“頭雁效應”釋放“群雁效應”,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選出好班子建好“蓄水池”
在農村(社區)黨政班子組建中,紅河州强化組織把關環節,換屆時明確不得作為村(社區)“兩委”班子換屆人選的“23個不宜”情形,建立組織、紀委、統戰、政法等10部門聯審的換屆人選資格聯審機制,對村(社區)換屆人選進行全方位資格聯審。全面實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縣級備案管理,全面推行村(社區)幹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杜絕“帶病推選”。
“紅河州始終把選能人、選對人,選出來的人組織滿意、群眾滿意作為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的關鍵,把好政治方向、嚴守程式、全力推行‘一肩挑’。”州委組織部副部長、“兩新”工委書記丁航說,全州1360個村(社區)中實現“一肩挑”的有1353個,占比達99.48%,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越來越强。
選出好班子是關鍵,建好後備幹部“蓄水池”是前提。換屆後,紅河州堅持早謀劃、早儲備,每年指導鄉鎮黨委研判村(社區)“兩委”班子政治貭素、幹部思想動態、班子運行、幹部隊伍能力貭素等情况,結合分析研判“一村一策”,製定後備幹部培養計畫,著力從大專以上畢業生、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退伍軍人、高校畢業生等中選拔年輕村級後備幹部,共有1034人被納入村級後備幹部人才庫。通過青年人才黨支部推行“鏈式”培育和“導師+村級後備幹部”機制,由鄉鎮(街道)指定政治貭素好、工作能力强、經驗豐富的黨政班子成員與村級後備幹部結對子,指導村級後備幹部更好地開展工作。
提升學歷水准增强能力貭素
每天,建水縣臨安鎮北山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李梅除了忙社區各項工作外,還有一項特別任務——上大學。
2018年以來,紅河州實施村(社區)幹部能力貭素和學歷水准“雙提升”行動,通過組織推薦,李梅進入雲南開放大學學習。“通過參加‘雙提升’學習,我的綜合素質、服務羣衆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李梅說。截至目前,全州共有2421名村幹部到大學深造,已畢業取得學歷455人。
“我們壓實縣鄉黨委抓好村(社區)黨員教育管理政治責任,採取州級示範、縣市重點、鄉鎮兜底的管道,分層分類開展業務培訓,讓村幹部掌握業務技能,適應崗位要求。”州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工作人員李露介紹,今年,州、縣、鄉三級將組織鄉鎮幹部、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駐村第一書記等鄉村幹部全覆蓋培訓,現已開展培訓1.3萬餘人。
為解决長期以來村(社區)幹部外出交流學習機會少等問題,去年5月,州級探索開展村(社區)幹部互聯互派互學互幫互助機制,結合“意願試崗+南北輪崗+導師幫帶”等形式,量身定制年輕村幹部實踐鍛煉行動計畫,選派30名村(社區)幹部開展為期3個月的南、北縣市互派掛職鍛煉,讓年輕村幹部在基層一線迅速成長。
用好激勵機制調動積極性
“自從推行村級組織‘大崗位制’後,村‘兩委’成員和村民小組幹部收入待遇普遍提高,調動了村組幹部工作積極性。”說起薪酬待遇改革給基層幹部帶來的變化,屏邊苗族自治縣玉屏鎮黨委書記宋加偉深有感觸。
去年,紅河州聚焦設崗定責、定崗加薪、貭素提升、提質增效,全面推行村級組織“大崗位制”。全州1088個村(社區)綜合精减村級輔助人員2.16萬人,科學設定正職崗、副職崗、委員崗3類崗位,落實村級事務分工負責,製定村幹部考核辦法,綜合黨員羣衆民主評估、崗位目標量化考核及“擂臺比武”得出考核結果,依據考核結果發放村幹部績效補貼。
今年以來,全州有1500餘名村“兩委”幹部在季度考核中被確定為優秀等次,對村幹部工作成效實行差异化考核,體現獎優罰劣,推動能上能下,激發了村幹部幹事創業的勁頭。
紅河州堅持把村幹部管理抓在日常、嚴在經常,全面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與村幹部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常態化開展“我為羣衆辦實事”、“民情懇談”活動,健全完善村幹部輪(值)班、每日考勤、外出報備等制度,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監督。注重拓寬村(社區)幹部上升通路,對有一定任職期限且表現優秀的村幹部,每年有針對性拿出一定比例,定向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按照筆試成績與經歷業績3:7確定總成績,讓實幹者真正得實惠、受優待、有盼頭。
注重搭建村(社區)幹部施展平臺,去年以來,全州各級黨組織廣泛開展“擂臺比武”,廣大村(社區)幹部紛紛“登臺打擂”,在鄉村振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鄉村治理等工作中競技。優先推薦表現優秀者作為“兩代表一委員”人選、“兩優一先”表彰對象,近三年,該州選樹了9名省級“百名好支書”、17名“紅河州好支書”,58名幹部被表彰為全省、全州“兩優一先”,全州7600名村幹部在鄉村振興主戰場真抓實幹、奮發有為。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