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打好保障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組合拳”提高脫貧成色添彩幸福底色

云南 52℃ 0
摘要:截至目前,保山市組織脫貧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2.6萬人次,轉移就業16.8萬人,其中省外轉移4.68萬人、省內轉移12.12萬人。

保山市隆陽區瓦房鄉黨西村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田志檢,辦起了肉牛養殖場,飼養30多頭肉牛;施甸縣酒房鄉後寨村馬鞍山村民小組村民陳加平種桑養蠶,不僅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還被村裡聘為小蠶共育員;施甸縣仁和鎮查邑社區的村民楊琴珍在蔬菜加工基地工作,每天有120元的工資收入,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這些羣衆幸福的笑容,是保山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生動注腳。

2022年,保山市努力克服疫情對脫貧人口增收帶來的不利影響,牽住收入監測“牛鼻子”,完善產業扶持“政策包”,强化就業保障“要素鏈”,通過打好“組合拳”新增脫貧羣衆收入,脫貧攻堅成色更足,幸福生活底色更亮,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4858.7元,增長15.61%。

守底線脫貧成效永續

隆陽區漢莊鎮金竹田村張正劉一家雖然已脫貧,但日子過得還是有點艱難。“兩年前,張正劉出了車禍,在醫院住院一年多,他最擔心的是脫貧後幫扶政策會不會變化。”金竹田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國洪介紹。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保山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加强動態監測幫扶,對全市955個村(社區)全覆蓋跟踪脫貧人口及監測人口收入變化,以及“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况,定期核查,動態清零。2022年初,通過動態監測,張正劉被識別納入脫貧不穩定農戶,漢莊鎮金竹田村黨支部明確了一名幫扶責任人,“點對點”對接。

經過積極協調,村黨支部配合駐村工作隊為張正劉家申請臨時救助2000元,還為他家申請了2個人的低保。同時還將張正劉兒子申請為生態護林員,每年有1萬元的收入保障。現時,他家的年人均純收入達到9100元。

扶上馬,送一程。2022年以來,保山市採取實地調研、視頻調度、電話瞭解、數據比對等管道,進一步掌握脫貧人口、監測對象涉疫情况,摸清疫情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的影響,切實把影響降到最低。同時,該市深入開展專項行動,盯緊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保障風險點,實行“一月一入戶”、“一季一調度”,確保風險問題動態清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實行常態化比對、動態化監測、精准化幫扶,努力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截至2023年3月底,全市累計消除風險8178戶30364人,風險消除率51.49%。尚未消除風險的9628戶28603人,占監測人口的48.51%。”保山市鄉村振興局資料管理科科長童良清介紹,通過精准識別,把對象找出來;通過精准幫扶,把措施定下來;通過規範退出,把過程嚴起來。嚴格把握全過程,才能守住防返貧底線。

强機制聯農帶農見實惠

“高自元家田地4.09畝,發放股金分紅123元;高自會家田地4.25畝,發放股金分紅128元……”今年3月29日,隆陽區西邑鄉魯圖村石門自然村活動室正發放2022年度股金分紅,村民依次在分紅發放清單上簽字、摁手印,喜笑顏開地數著手裡的鈔票,拍手稱讚“魯圖模式”給他們帶來了好收益。

近年來,西邑鄉魯圖村積極探索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加快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的集體經濟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條“高標準農田建設+烟草配套設施+土地集中流轉+產業統籌規劃”的“魯圖模式”,並通過發展智慧農業,讓村裡的土地得到高效集約利用。

拿到分紅的村民高自會說,全村人都受益於村黨組織建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入股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

從魯圖村的實踐來看,利益聯結機制確實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既體現集體優越性又調動個人積極性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

2022年以來,保山市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中心任務,依託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的帶動,探索建立利潤反哺、聯合經營、入股分紅、利益捆綁、組織領辦、電商助推、公司成長等7種利益聯結模式,帶動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騰沖市清水鎮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由村黨總支牽頭成立騰沖市清水司莫拉幸福佤鄉旅遊專業合作社,採用“黨支部+合作社+脫貧戶”模式,吸納寨內全體脫貧戶為社員,脫貧戶有租金、股金、薪金、分紅等多重收入。

在施甸縣仁和鎮滬滇合作查邑片區產業基地,2018年投入滬滇合作項目資金500萬元,建起蔬菜種植大棚、蔬菜脫水晾曬棚以及配套設施,現由保山市尚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運營。仁和鎮黨委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脫貧戶”的模式,每年可為16個村(社區)集體增加收入44.1萬元。同時,公司聘用農民工長期務工157人,其中脫貧戶44人,用工高峰期每天120餘人,日工資110元,帶動務工農戶年均增收3.3萬元。

强產業鼓起羣衆錢袋子

强產業、穩就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治本之策,是鄉村振興的長遠之計。

隆陽區瓦房鄉黨西村是一個掛在半山腰的村莊,產業小、弱、散,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不高,產業帶動增收效果不明顯。

近年來,黨西村通過發展肉牛養殖業,使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682元,走出了一條“黨組織引領、黨員示範、大戶帶動、群眾參與”的肉牛養殖新路子。

2021年10月,施甸縣引入光築農業集團,在由旺鎮永福村打造施甸縣數位藍莓現代農業產業園。該項目入駐後,實現了“引入一個企業、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羣衆”的良好效益,“綠葉子”成功兌換“紅票子”。

現時,數位藍莓現代農業產業園共招聘“夫妻工”20戶,每人每月收入不低於3600元。在產業園建設、藍莓種植及集中採摘等用工高峰期,永福村優先考慮並組織脫貧戶、“三類對象”到公司務工,每人每天務工收入不低於80元。建園初期,每天用工量300人左右,每年12月到次年5月是採摘用工高峰期,每天用工量1000人左右,其他運營階段每天用工量80人左右。自公司進駐以來,累計發放勞務薪水350餘萬元。

從今年3月開始,雲南雲菇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種植示範基地的掛袋“春耳”迎來今年的第四個採收期,每天都有10多名工人採收鮮耳,日採收量1000多斤。“我們累計種了10萬棒黑木耳,現在已經採收了3次,每個菌棒的產值是5.5元左右,能够實現產值55萬元。”雲南雲菇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廣彪指著大棚介紹,現時,公司種植了4個品種,有黑木耳、羊肚菌、雞油菌和平菇,羊肚菌今年種了9畝,雞油菌做了20萬個菌棒,再過10多天,羊肚菌就開始進入採收,雞油菌下個月就開始大量上市,平菇每天都在銷售,都是賣鮮貨。

雲南雲菇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食用菌種植示範基地位於施甸縣甸陽鎮五福村,除了自建的22個菌棚,其餘63個屬於村集體合作社所有,租用菌棚减少了公司的前期投入,也為村集體創收提供了條件。

“由合作社從農戶手中流轉了88畝土地,建成63個食用菌大棚,通過合作社出租給雲南雲菇有限公司,公司負責生產經營。”甸陽鎮五福村黨總支書記李桂賢說,食用菌產業不僅每年可新增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還帶動121戶農戶,通過出租土地和務工,全年收入達75萬元。

近年來,保山市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增收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保山掌上就業”平臺,堅持勞務供給端和勞務需求端“兩端發力”,提供精准化的就業服務、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全流程的權益維護“三重保障”,實現領頭雁“有心謀事”、村幹部“有心幹事”、黨組織“有錢幹事”、勞動者“有業成事”的紅色勞務模式。

截至目前,保山市組織脫貧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培訓2.6萬人次,轉移就業16.8萬人,其中省外轉移4.68萬人、省內轉移12.12萬人。認定扶貧車間41個,吸納脫貧勞動力就業528人,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10825個,安置脫貧勞動力9105人。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新的一年,保山市將繼續同心協力、攻堅克難,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開新局,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