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上海寶貝”懷着感激重返上海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國際諮詢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舉行

上海 38℃ 0
摘要:闊別三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國際諮詢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昨日舉行。迪恩說,參加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國際諮詢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對自己和家人來說意義重大。

  記者吳越

  窗外風雨交加,虹口區長陽路62號內卻格外熱鬧,來自海內外幾十家博物館、機构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與人士相聚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闊別三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國際諮詢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昨日舉行。

  歷史需要被銘記,你們的工作無比重要

  八十多年前,歐洲猶太人為逃脫納粹迫害,從戰火彌漫的歐洲遠行至東方的上海避難,開啟了一段民族間患難相助的歷程,留下了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人民之間也結下了深厚情誼。自2007年建館起,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就致力於保存和傳播這段歷史。

  會上,年過八旬的索尼婭·穆爾伯格講述了她的故事。1939年,索尼婭在上海出生。戰後,她回到德國成了一名教師,常常向學生講述自己的經歷和那段歷史。只要提到上海,她的話語中便少不了“感激”二字。2000年,索尼婭得知維也納有一份上海猶太難民名單,幾經輾轉找到該名單的持有人,此後開啟了整理研究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的工作。如今的她依然努力地尋找著這些名字與之背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截至目前,名單上已有19730個名字。

  多年來,索尼婭始終牽掛著上海。2020年12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擴館後,索尼婭拿來了保存多年的珍貴史料,包括她的父母當年來上海的船票、在上海期間的難民登記表、使用過的搓衣板等進行展示。她至今還記得父母的話:“萬一有什麼事,你隨時可以回到上海,因為你有上海的出生證。”

  上海猶太難民克萊爾·謝夫特爾的孫子肯尼·謝夫特爾專程從美國趕來。2022年,即將度過101歲生日的克雷爾在美國家中去世。17歲時,克雷爾隨家人花了整整四周時間,從義大利出發輾轉來到上海。在這裡,她學會了打桌球,還獲得了比賽獎章。也是在這裡,她與丈夫相遇,並在摩西會堂,也就是如今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所在地舉行了婚禮。

  8年的上海生活讓中國在克雷爾心中佔有特殊分量。她在2019年5月接受紀念館採訪時表示,“要是沒有中國人,我不會坐在這裡講述我家的故事。”肯尼把祖母生前對上海、對中國的關心帶到了會場。他說,作為上海猶太難民後裔,他也在不斷思考如何讓更多有著相同身世的年輕人記住這段歷史,“因為那段歷史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未來。”

  儘管不能來到現場,上海猶太難民後裔迪恩·布魯赫的話語仍讓人動容,他通過視頻講述了父親大衛·布魯赫的上海情緣。1940年5月,猶太青年畫家大衛來到上海避難,還將自己的名字Bloch按上海話諧音取名為“白綠黑”。在1949年遷居美國之前,他在上海生活了近十年,發表了大量作品,出版了畫集,還舉辦過畫展。也是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的中國妻子鄭迪秀,兩人結為伉儷後生育了兩個兒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時,白綠黑還曾帶著家人來到上海尋根,並將17幅描繪上海風土人情的木刻版畫贈給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作為永遠陳列紀念。

  迪恩說,參加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國際諮詢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對自己和家人來說意義重大。“你們所做的工作無比重要,歷史需要被銘記。我期待在紀念館中看到更多父親的作品,讓這份情誼傳遞下去。”

  在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傅繼紅看來,中猶民族間的深厚情誼有著跨越時間的魅力,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和平發展、正義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其豐富的內涵融入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成為上海都市品格的一部分。

  觸達更多年輕人,更努力地守護世界和平

  2019年10月23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國際諮詢委員會成立,由中國翻譯協會會長周明偉擔任顧問,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原院長楊潔勉應邀擔任諮詢委員會主席,26比特國內外專家應邀擔任副主席和委員。國際諮詢委員會的成立助力紀念館擴大了智囊團和朋友圈,對紀念館擴建和一系列研究與展陳活動提供了支持。

  如今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展陳面積擴大了十倍,通過近千件珍貴文物史料以及160餘個鮮活的人物故事,真實生動呈現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猶太難民與中國人民和諧相處、共渡難關的曆史故事。紀念館的國際影響力也逐步提升,成為相關領域國際文化交流和學術研究的前沿平臺之一。

  會上,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與美國佛羅里達大屠殺紀念館簽署了合作備忘錄。美國佛羅里達大屠殺紀念館創始館長保羅·馬丁說,佛羅里達大屠殺紀念館與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有著相同的使命與願景,未來,希望與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聯手舉辦展覽,讓更多擁有同樣的善意的人們走到一起,影響更多人。

  會上還舉行了《猶太人在上海》《蘇州河北岸》《海上·音》音樂劇作品影像資料收藏儀式。“年輕一代有獨特的傳播手段和理解、闡釋歷史的管道。紀念館應想方設法觸達更多年輕人,讓他們一同參與進來,可以通過音樂劇、影片這樣的藝術形式,也可以通過網絡和新媒體通路進一步推廣。”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原院長、紀念館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楊潔勉看來,紀念館是連結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地方,人會老去,而紀念館則代表著記憶與傳承。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複,但會以某種相似的管道出現。在如今紛繁複雜的世界格局下,我們仿佛站在十字路口,更加需要努力地守護世界和平,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封锁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