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比特作家共慶《收獲》65周年,是一場老友聚會,也是新生力量的集結

上海 41℃ 0
摘要:昨天下午,近70比特作家來到《收獲》創刊65周年慶典暨新書發佈活動。這場以“我們的旅程”為題的慶典,既是一場文壇老友聚會,也是新生代創作力量的集結和文學評論界的盛會。

  記者施晨露

  莫言、余華、蘇童、畢飛宇、金宇澄、孫甘露……昨天下午,近70比特作家來到《收獲》創刊65周年慶典暨新書發佈活動。這場以“我們的旅程”為題的慶典,既是一場文壇老友聚會,也是新生代創作力量的集結和文學評論界的盛會。現場,莫言與余華文學對談,並為觀眾答疑。百萬人線上圍觀,見證以《收獲》為名的文學旅程。

  1957年7月24日,伴隨著新中國新氣象,由錢君陶設計封面的《收獲》創刊號在上海出版。這是新中國第一本大型文學雙月刊,依託上海這座海納百川、生機勃發的中國現代都市,堅守文學獨立品格,“把心交給讀者”。

  “我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小說,都是發表在這本雜誌上的。在我心中,這是中國最好的一本文學雜誌。”余華說。而莫言則說,它是自己的良師益友,能為它寫稿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1985年深秋,莫言中篇小說《球狀閃電》在《收獲》第5期顯著位置發表,同期發表的小說還有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蒙的《活動變人形》。1987年,27歲的余華在《收獲》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我沒有自己的名字》。余華說:“我就是看了莫言的《球狀閃電》,暗暗發誓我也要上《收獲》的。”

  主持人用莫言的作品《三十年前的一次長跑比賽》形容莫言、余華這對老友的關係。而余華“爆料”,莫言正在轉型成為攝影師,“我的新散文集封面用了莫言拍的照片,問他要不要稿費,他說當然要,收到這筆稿費,我就是攝影師了。”很快,莫言的最新作品《鱷魚》將出版,這是一部話劇劇本。

  這場文學盛會吸引超過百萬網友收看直播。作家的幽默讓大家看到了文學的另一面,網友留言:“第一次感受到嚴肅文學可以用這樣輕鬆無束的獨特管道,向讀者和觀眾展現和綻放!”

  此次在上海期間,除了參加《收獲》活動,在復旦大學讀書節與王安憶、陳思和對談“從文學到舞臺”,莫言還將出席在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的“壯遊與長歌——莫言/王振兩塊磚墨訊特展”開幕式,這是莫言與書法家王振的聯展。

  在回應青年讀者“有沒有一部小說是為自己而寫”的提問時,莫言說:“每個人不可避免地會把個人經驗、經歷、生活直接或間接地寫到小說裏。可以說,小說裏所有人物身上都有‘我’,但同時又存在著一種辯證,既是我又不是我,既寫我又寫他人。”

  文學是否基於現實而高於現實?余華回答:“寫了這麼多年,我的體會是,文學確實來源於生活,但絕對不高於生活,因為現實遠遠比文學寬廣豐富。”

  現場還舉辦了《收獲》系列新書贈書儀式,《收獲五年集(2018—2022)》《收獲文學榜2022作品選》《長安的荔枝》《大醫》等贈予七寶中學、復旦大學MFA創意寫作中心、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第十一届新疆創意寫作班師生代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