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束涵俱鶴飛吳丹璐
橫跨滬蘇兩地的元蕩慢行橋,從第一根樁打下到完工僅用88天,開放通行後實現“跨界無感”;東起虹橋主城片區、西至水鄉客廳的上海示範區線,施工現場正是一片熱火朝天,建成後將與嘉善至西塘線、水鄉旅遊線互聯互通;位於北橫港北側的華為研發中心,建築主體結構已經封頂,在開闊水系的環繞下拔地而起……
青浦的“重墨起筆”,是區域加快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上海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改造陞級、新興產業培育成勢、未來產業搶先佈局,推動高品質發展。
打造產業集聚平臺
閔行工業區北斗路188號,原為國成塑膠公司舊廠房。經過一年多的裝修改造,這裡已成為博騰股份全球面積最大、規格最高的創新藥研發中心,並於5月8日正式啟用。
“人才在哪裡,我們就去哪裡。”博騰股份高級副總經理吉耀輝告訴記者,閔行開發區重點佈局生物醫藥產業,具備優渥的發展條件以及專業園區服務配套體系。“毗鄰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的優勢,也為人才持續輸入提供了有力保障。”
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陞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作為全國最早的產業園區之一,閔行開發區採用市場化機制、公司化運管,高品質招優引强,幫助優勢企業提升能級,形成特色產業集羣。
至2022年底,閔行開發區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16萬億元,實繳稅收916.6億元。上海地產閔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志雄打了個比方,“從財政投入和稅收貢獻來看,相當於投入1個閔行開發區,產出了90個閔行開發區。”
當前,上海園區正走向“特色產業”階段。2020至2022年間,共推出53家特色產業園區,涉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上海主導產業。“截至2022年底,上海特色產業園區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8300億元,可比增長2.2%,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的19%。”市經信委產業園區和結構調整處處長丁興沂介紹。
當前,一批優質“數商”在臨港形成產業特色,跨境數科就是其中之一。在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指導下,跨境數科由聯和投資、上海信投和臨港科技城等上海重要國企聯合組建,提供全球化的數據流通、存儲、治理、加工、應用和安全服務。公司總經理李晶說:“中國的資訊技術、安全技術非常發達,但在國際市場中的佔有份額還有待提高。我們正在打造一個對接國際規則的體系,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為中國先進科技、產品推向全球,提供產業支撐。”
截至目前,跨境數科已提報國家標準2項、上海市地方標準6項、應用專利2項、著作權20多項。“在中國優秀文化出海、跨境貿易真實性核驗、國際教育資源便捷訪問等方面已經取得創新成果,國際數據港的核心能力正逐步轉化為經濟與科技發展動力。”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數據處副處長倪曉傑表示。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原始創新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根本動力。“真正的原始創新來自基礎研究。要夯實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實現全面超越,就要在自己家的院子種自己的樹,這樣才能源源不斷結出自己的果子。”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表示。
2021年,上海市出臺了《關於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兩批試點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分院、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等6所上海高校。通過實施“特區”計畫,爭取在相關領域建成基礎研究的新高地,提升上海基礎研究的能級,强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復旦大學晶片與系統前沿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劉春森,是入選復旦大學基礎研究特區項目最年輕的教師,入選時僅29歲。近5年,他共發表SCI論文33篇,其中4篇入選SCI高被引論文、2篇入選SCI熱點論文。基礎研究特區設立之後,政策向招生制度和經費管理傾斜。“我們在研究團隊建立、預算的申請上都便捷迅速多了。”
從學界到業界,創新活力在上海湧動。依託G60高速公路和滬蘇湖高鐵,G60科創走廊建設從上海松江逐步擴展到沿線九個都市,從基層實踐逐步上升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畧的重要平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不斷湧現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共同構成了智慧經濟方陣,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走出了一條獨立的自主創新之路。”上海長三角G60科創經濟發展集團董事長由楊說。
現時,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創板上市企業約占全國的1/5;高新技術企業4.42萬家,占全國1/8。G60科創走廊孵化出諸多解决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卡脖子”難題的科創企業,實現了一系列“從0到1”“從1到N”的技術攻關並產業化。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