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村體育館為多功能社區體育館,今年下半年開放。吳越攝
記者吳越
記者從寶山區瞭解到,作為上海市第一輪“城中村”改造項目之一,顧村老集鎮“城中村”改造迎來新進展:新建動遷安置房項目顧文苑主體結構、戶內工作、外立面、景觀、綠化已全部完成,1094戶居民喬遷行程加快;多功能社區體育館顧村體育館正進行內部裝修,預計今年下半年向公眾開放;顧太路、教育路道路建設等一批公建配套項目持續推進……有著近700年歷史的顧村老鎮正加快蝶變。
2016年,顧村鎮和大華集團簽署《顧村老集鎮“城中村”合作開發協議》,同時成立上海顧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老鎮改造指揮部,拉開了顧村老集鎮“城中村”整體改造的序幕。為留住老街記憶,“老顧村”劉振祿用半年時間畫出了長3米多、寬近1米的水墨長卷《顧村老街荻涇河風情圖》。
一晃7年過去,劉振祿今年90歲了。劉老欣喜地獲悉,老街改造更新過程中,幾處文保建築都被保留了下來,“舊瓶”裝“新酒”,將打造新的公共空間。最近,爛漫的春花和周邊拔地而起的新建築又勾起了劉老的創作欲。在他的介紹下,記者再次來到老集鎮“城中村”改造現場,感受種種變化。
動遷安置房“越住越歡喜”
劉老一家曾居住在老集鎮“城中村”區域內的私房,雖說人均居住面積不算小,但隨著房屋逐漸老舊,惡劣天氣時總是這裡漏水、那裡滲水。門口的小河溝也因各種生產生活廢水的肆意排放而散發异味。
“搬進新房子以後,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劉振祿說。老人一家現時居住的羅青灣新苑動遷安置房項目,2018年1月開工建設,2021年5月竣工,共有14幢安置房、802套住宅。社區房型正氣,南北通透,公共區域綠化覆蓋率高。
顧村老集鎮“城中村”項目總經理段劼向記者展示了電腦裏的“寶貝”,那是他和同事從2016年起記錄下的區域點滴變化,共有幾百張照片,記錄老集鎮“城中村”原貌:小道密集而狹窄,岔路口多;沿途私房密而淩亂,有的房屋立面已經達到“危牆”狀態;大大小小的工廠多而雜,門口多有堆物和垃圾;小河道泛著“綠光”,堤岸旁雜草叢生,讓人無法靠近……
這些令人蹙眉的畫面,眼下已不復存在。“潘涇路寶安公路交叉口東側,潘涇兩岸,現在已經建起了全新的學校、體育館和濱河公園。”段劼說。
曾經聚集著幾十家工廠作坊的地塊,如今是九年一貫制的顧村科技園學校。校區內有4棟教學樓、2棟實驗樓和1棟綜合樓。學生戶外運動場地包括300米環形跑道、5個籃球場以及其他運動設施。去年,學校建成並投入使用。在周邊購房的“新上海人”馬寧寧的孩子現時還在讀幼儿園,他說,“這所學校緩解了過去潘涇路以東教育資源配置不足的問題,讓我們的孩子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
與這所學校一“涇”之隔,曾有居民、農民共900戶的地塊,經過動遷改造和建設,眼下已成為區域內的地標景觀帶。靠近寶安公路的一側是總用地面積達8925平方米的顧村體育館。體育館內部包括了游泳館、羽毛球館、桌球和檯球館、瑜伽房、健身中心等場館設施,不僅外立面時尚,沿河一側的開放式階梯走廊也美觀大氣。
與體育館“無縫連結”的是一片長條形濱河景觀綠地。綠地以沙浦路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塊,南邊綠地的綠化面積約15000平方米,現時已經竣工驗收,北邊綠地綠化面積約22000平方米,正在進行工程收尾工作。工作人員介紹,綠化植物中包括香樟、櫸樹、鼠尾草、南天竹及觀賞性較强的櫻花、繡球等,種類豐富。其中一條步道由彩色透水混凝土鋪設而成,旁邊還鋪設了一條旱溪,平時是鋪滿石頭的低窪小道,下雨天會漲水變成小溪,成為獨特的“微景觀”。
尊重歷史,留住文脈
“城中村”改造工作之所以牽動人心,是因為這些區域因為各種原因在發展的過程中落後了、走樣了,不論是居住條件還是生活環境都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人民都市為人民,顧村老集鎮“城中村”改造仍在進行中,回顧過去幾年的成果、展望未來的行動,不難看出,區域始終聚焦高標準公建配套建設,著力打造嶄新的現代社區。
顧村鎮規劃建設和環境保護辦公室主任徐靖告訴記者,老集鎮“城中村”區域在公建配套方面“歷史欠帳”較多,囙此在1380畝改造範圍內,需要同步配建的公建配套多達30餘個,將近2/3的土地用於市政公建配套的“拾遺補缺”。其中包括,新建6所教育設施、2個體育館、4項社區配套,新增綠化面積21萬平方米,新建道路11條,新建橋樑7座。
“改造模式上,採用合作開發、政企聯動的模式。政府側重於土地整理、企業側重於專案管理,都能較好地發揮經驗和優勢。到2025年,計畫基本實現老集鎮‘城中村’改造的主體建設完成。”徐靖說。
在電臺路東側、教育路西側、顧北路南側,記者看到了已處於各項驗收工作階段的顧村中學新校區。顧村中學建校已有56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教學建築已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使用要求,為此項目結合原顧村中學以及老集鎮“城中村”改造情况,採用以拆除重建為主要內容的改擴建方案。2021年3月項目開工,到今年9月1日,這座兼具文化感和現代感、設施完備的校園將正式迎來師生員工。
顧村中學內保留了一棵百年瓜子黃楊。這是對歷史的尊重。這份尊重,也在老集鎮“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延續。段劼說,區域內的一條新建道路被命名為“儉豐廠路”,是為了紀念顧村老街上的儉豐織染廠舊址。資料記載,該廠創建於1938年,1943年遷至顧村鎮。20世紀60年代改稱上海色織十二廠,2002年整體合併給上海達新染織總廠。因該廠舊址整體建築保存比較完整,對研究寶山及顧村近現代工業建築有一定的價值,於2017年被確立為寶山區文物保護點。老集鎮“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包括儉豐廠在內的幾處文保建築都被保留了下來,未來將成為串聯起整個街區公共空間的新亮點。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