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墨烯功能型平臺憑藉“專業孵化+國資投資”培育出多家估值上億元科技企業

上海 48℃ 0
摘要:公司成立時,石墨烯功能型平臺出資30萬元,占股10%。這並非個例,石墨烯功能型平臺通過“專業孵化+國資投資”管道,已培育出鑫烯、韶腦等多家源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估值上億元的科技企業。

  記者俞陶然

  最近,上海超碳科技孵化器集聚的企業數達到了100家。這家國企孵化器的一些部門不得不把辦公場地讓給企業。“這個樓面原來是我們辦公的地方,比較寬敞,現在給了氫田公司。”上海市石墨烯產業科技功能型平臺、超碳科技孵化器負責人梁勇告訴記者,“氫田現在估值1.03億元,正在與一家燃氣公司商談第二輪融資,辦公環境總要搞得好一點。”

  上海氫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的於慶凱研究員團隊創辦。公司成立時,石墨烯功能型平臺出資30萬元,占股10%。這筆投資如今已增值30倍,完成第二輪融資後,有望增值80倍。這並非個例,石墨烯功能型平臺通過“專業孵化+國資投資”管道,已培育出鑫烯、韶腦等多家源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估值上億元的科技企業。

  孵化器和國資如何扶持硬科技專案,參與全過程創新?石墨烯功能型平臺培育氫田的案例,會給我們帶來啟發。

  中試服務“CTO+CEO模式”

  氫田公司的創新之路,始於5年前的基礎研究。於慶凱在實驗室裏用液態金屬催化劑裂解甲烷,通過鼓泡化學氣相沉積法製備石墨烯粉體時,發現副產品氫氣的純度很高,就開始探索用瓦斯(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同步製備氫氣和石墨烯的可行性。

  “這條技術路線可以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於慶凱介紹,“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傳統能源占比很高,要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必須對瓦斯等傳統能源進行清潔利用。”令人欣喜的是,瓦斯裂解製備氫氣和石墨烯的過程中,不會排放任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而且生產流程短、所用化工原料少。

  看到這一實驗室成果的應用前景後,於慶凱走上了科技成果轉化之路。當時,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已與石墨烯功能型平臺簽約,共同推動新材料項目的產業化進程。作為上海首批市級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之一,石墨烯功能型平臺可以為高校院所的新材料項目建立中試生產線,填補從高校院所實驗室到規模化生產之間的空白。

  從2019年到2021年,於慶凱團隊在石墨烯功能型平臺進行了兩年中試工作。平臺投入建設經費近1000萬元,建立了鼓泡化學氣相沉積法製備粉體資料中試驗證實驗室,並為科研團隊配備一名專案經理,由他負責實驗室建設、生產安全、原材料採購等服務保障工作。梁勇把這叫作“CTO+CEO模式”,即科學家做中試項目的CTO(首席科技官),專案經理做CEO(首席執行官),讓科學家更專注地解决科技問題。

  國資投硬科技專案增值30倍

  走進這個中試驗證實驗室,記者發現它更像是生產車間。1000平方米的場地、3套大型液態金屬反應釜設備,驗證了瓦斯裂解制氫的規模化生產可行性。

  於慶凱覺得,基礎研究和中試驗證存在一種相互迴響的關係。在中試中,他們發現了一些需要在基礎研究領域進一步探索的問題,並把問題交給基礎研究團隊;解决問題後,他們將基礎研究成果應用於中試,驗證其可否改進生產。

  就這樣,通過不斷地相互迴響,他們完成了中試驗證,在液態金屬催化劑配方、反應釜資料匹配、氣體在液態金屬中的分佈等環節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中試結果顯示:瓦斯裂解制氫的效率達到99%,耗電量僅為電解水制氫的1/5;產出的石墨烯粉體導電性好,生產成本僅為傳統石墨烯製備方法的1/5。

  2021年4月,氫田公司在超碳科技孵化器注册成立,於慶凱團隊、石墨烯功能型平臺、新微科技集團三方共同出資。這兩家分別占股10%的國企,對瓦斯制氫聯產石墨烯項目可謂知根知底——石墨烯功能型平臺是中試投資方和服務方,新微科技集團則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與聯和投資共同發起成立的投資公司。作為石墨烯功能型平臺的大股東,寶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也給予氫田等一批入孵企業很多支持,提供了雙創資金和人才政策。

  去年,氫田憑藉出色的中試結果,完成了第一輪2300萬元融資,使兩家國企的早期投資都增值30倍。今年,這家科技型小企業將與大型燃氣企業合作,完成第二輪融資,公司的國有股權將進一步增值。

  在於慶凱看來,這個案例提供了一個啟示:國資要“投准”好的硬科技專案,最好建立孵化器,因為這樣國企投資團隊才能近距離、全時段觀察入孵企業,深入瞭解企業項目的團隊能力、技術水准和市場化前景。“國企辦孵化器不應追求贏利,而是要把它當作投資早期硬科技專案的遴選平臺。”

  功能型平臺走通“自我造血”之路

  梁勇認為,國企建設孵化器可以專業化孵化器為目標。超碳科技孵化器就是一家專業化孵化器,依託石墨烯功能型平臺,已建成9個新材料中試驗證實驗室,能為入孵企業提供中試研發服務、資料分析檢測服務和電池檢測評估服務。

  石墨烯功能型平臺還通過項目合作和聘任管道,彙聚了40餘比特國內外一流資料專家,包括3比特國內院士、4比特國外院士,並與於慶凱團隊等13個領軍科技團隊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進入孵化器的創業者可與這些專家交流,得到“外腦”支持。

  有了專業化設備和科研人才團隊,孵化器就能形成特色,對硬科技初創企業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在這方面,超碳科技孵化器嘗到了甜頭:去年,孵化器的總產值達到1.8億元左右,稅收約480萬元,入孵企業完成融資上億元。今年,多家企業正在對接資本。憑藉“專業孵化+國資投資”,石墨烯功能型平臺的投資股權估值已經放大,實現了隱形盈利。

  成功的背後,上海市、區兩級政府建設的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功不可沒。功能型平臺是以企業化運作為主要管道,以提供產業共性技術研發與轉化服務為主要功能,以培育和孵化創新企業、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為主要目標的新型研發機構。正是依託石墨烯功能型平臺,超碳科技孵化器擁有了專業化設備和科研人才團隊。

  現時,上海首批功能型平臺進入了評估階段,評估為A類的平臺將啟動第二輪支持週期。梁勇說,“我們已走通‘孵化+投資’這條功能型平臺的‘自我造血’道路,實現了隱形盈利。如果能根據資金實際用途,把一部分財政資助變成政府購買服務,會减少虧損,有利於市場化融資,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與政府、企業共同構建上海的產業創新生態。”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