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晨薇
毗鄰杭州灣的浦東新區泥城鎮,兩個標籤令其聞名遐邇:上世紀90年代,泥城人王紅剛將當地世代種植的扁豆變成一門生意,如今農業圈裏只要一提“紅剛青扁豆”,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成了上海精品農業走向全國的一面旗幟;2019年1月7日,泥城鎮西南角一片灘塗上,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工建設。在這裡,現代農業與智慧製造齊頭並進。
日前,泥城迎來了一樁大事——第二届青扁豆節開幕。相比去年首届聚焦本地農產品銷售的“自娛自樂”,今年,泥城秀了秀自己的“朋友圈”,遍邀全國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來滬開展為期三天的交流。紅剛青扁豆究竟有多大的魅力?
兩代人接力種青扁豆
青扁豆是上海地方特色蔬菜品種。之所以稱為青扁豆,是因為炒或煮後,豆莢即由紫色轉為碧綠色,口感軟糯嫩滑,味道鮮美。泥城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種植青扁豆。1999年,泥城鎮榮獲“中國青扁豆之鄉”稱號。
那一年,泥城鎮王家成堆的青扁豆旁,常常有一個小小的身影,幫著父親打秤、記帳。她就是“扁豆大王”王紅剛的女兒王黎娜。長大後,復旦大學市場行銷專業畢業的王黎娜順利入職銀行,終於擺脫農民身份。可看著父輩辛苦耕作守護的成果,她毅然在2010年辭職回到農村,跟父親一起種青扁豆。也是在這一年,上海紅剛青扁豆生產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成立。
“為了保持新鮮口感,青扁豆都是當天采、當天收、當天銷,天濛濛亮農戶就要開始採摘青扁豆,6時左右合作社開始收購,中午前後當天的青扁豆就能發出去了。”王黎娜說。
次年,紅剛青扁豆創下了上海地產青扁豆占華東地區青扁豆市場70%、占上海市場97%的業績。更大的種植和銷售規模需要匹配更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憑藉過去的學習和工作經驗,王黎娜改良了父輩多年沿用的經營方案,在合作社成立了“農產品結算中心”,農民只需憑便民收購點開出的單據到結算中心就可以領取現金。
發掘出新的種植模式
2015年夏天,是合作社歷史上的至暗時刻。正值青扁豆大規模上市的旺季,受連續陰雨天氣的影響,一種未知病毒突然侵襲了青扁豆種植生產區,大量青扁豆接連死亡。父輩種植了20多年青扁豆,都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况。在各方努力下,合作社最終明確了這種病毒——扁豆菌核病。“這就是扁豆界的傳染病,特別是在低溫梅雨季節,風傳播、人傳播、雨傳播,擴散速度驚人。”提及多年前的場景,王黎娜依舊心有餘悸。
為了扭轉困局,合作社為基地大棚安裝了遮陽網和噴淋,想方設法將溫度降下來。溫度可控,新的種植模式又被發掘。“以前是一年種一茬,現在按傳統時間收掉一茬,七八月的時候再種一茬,從種子種下去到採收只需50天,不僅縮短了週期,而且頭茬的品質更好。”王黎娜說。
現時,王紅剛、王黎娜父女領銜的上海紅剛青扁豆生產專業合作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青扁豆規模化生產基地。以泥城為中心,紅剛青扁豆生產專業合作社輻射了周邊7個鎮,共7000多家農戶加入。這些依靠青扁豆致富的農民,把蓋的樓叫“扁豆樓”,買的車叫“扁豆車”。他們每年種青扁豆,每畝收入1萬元。
不少從外地來的農人都表示,紅剛青扁豆帶動周邊農民致富的故事,他們很早就聽說過。一比特資深的農業領域專家還告訴記者,上海走精品化農業發展道路的過程當中,紅剛青扁豆就像一面旗幟,真正做到了農業有發展,農民有收入。
實踐範例進一步推廣
去年4月29日,泥城鎮青扁豆採摘節在合作社拉開帷幕,大家賞扁豆花、摘扁豆果、嘗扁豆飯、觀扁豆舞、唱扁豆歌。“我們計畫建青扁豆科普教育基地,實現科普、休閒觀光一體化。”對於未來,王黎娜信心滿滿。
今年的第二届青扁豆節開幕前夕,泥城鎮和本地合作社深入謀劃,拓寬節慶影響力和功能。主辦方特別邀請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彙聚浦東,目的是加强各地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分享先進的科技和經驗,共同探討鄉村振興與現代農業的發展之路。
青扁豆節開幕式上,“共同富裕實踐基地”揭牌。該基地將為廣大致富帶頭人提供實踐範例,致力於將好的經驗推而廣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