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走進博物館探索藝術之美:平等享受文化設施不能只打通最後一公里

上海 51℃ 0
摘要:“藝術對每個人來說是平等的。”除了邀請特殊孩子們走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也會走進校園。《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已於今年3月1日起實施。

  記者簡工博

  “大家看看這幅畫,畫裏是陰天還是晴天?”站在約翰·康斯特布爾的畫作《史特拉福磨坊》前,上海博物館教育部工作人員李宏潔向一群孩子提問。

  “是晴天,因為天上的雲很亮!”“水上的倒影在發光!”此起彼伏的搶答聲,讓人忽略了這群孩子有些特殊:有人坐在輪椅上,有人需要依靠著志願者,還有人一邊看畫,一邊看向李宏潔身邊的手語翻譯唐文妍。

  昨天下午,週一例行閉館的上海博物館開門迎接了一群特殊的參觀者:來自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的40比特聽力障礙、智力殘疾和腦癱的學生。

  “藝術對所有人是平等的。”學校學生管理中心主任張宇希望,當這些特殊孩子出現時,其他人只需要做到“平等”二字。

  藝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13時許,40比特孩子被分成三組,從不同動線開始參觀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從波提切利到梵古——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

  一群孩子環繞印象派畫家愛德華·馬奈的《咖啡廳演奏會的一角》,講解員在手語翻譯的配合下,開始向孩子們提問,引導他們的目光從舞臺上翩然起舞的女郎,到女招待手中的杯子,再到畫面露出一角的大理石桌,看遍畫中細節。

  有孩子對大理石桌上的杯子提問:“為什麼這裡面是褐色的?”“很多人以為是黑色,但你看出了跟黑色不一樣!”講解員讚揚了提問孩子的細心,解釋了畫中地點是咖啡廳:“大家在咖啡廳相聚,舞臺上有人跳舞,台下有人演奏大提琴,畫裏人們已經越來越靠近我們現在的生活了。”照相機、電燈發明之後逐漸興盛的印象派畫作特色,被這樣具象地講給了這些孩子聽。

  上海博物館教育部工作人員楊燁旻介紹,接待這批特殊孩子之前,上海博物館與學校進行過數次溝通,調整了導覽的內容和重點,“更傾向於互動,减少專業名詞,新增畫面、色彩和故事的內容”。據悉,上海博物館的美育大課堂原本就為健全中小學生推出導覽服務,加之一直以來的無障礙服務基礎,“導覽講解內容我們只進行了微調”。

  站在揚·戈塞特《年輕公主》前,李宏潔介紹了調整的細節:“針對有美術基礎的觀眾,我會介紹畫中光線落在人物肩膀,再反射到腮幫,以凸顯人物的立體感;但對這群孩子,我重點放在畫的內容和故事上,比如畫中人的服裝有很多珍珠,是當時最流行的款式;而她手中的渾天儀上下顛倒,暗示公主的家族政權被顛覆了。”

  “藝術對每個人來說是平等的。”張宇表示,任何孩子都有追求美的需求,“比如一幅畫畫得像不像,顏色搭配起來漂不漂亮,不管是健全孩子還是特殊的孩子,對藝術都可以有直觀的感受”。

  “孩子的反響出乎意料”

  儘管在這次珍藏展上做過數回講解,但李宏潔是首次為特殊的孩子服務。事先她曾想過减少互動內容,沒想到孩子們的迴響“出乎意料”,許多孩子不僅提問積極,遇到喜歡的內容還會舉起大拇指“點贊”。

  在畫幅巨大的安東尼·凡·代克的《約翰·斯圖亞特勳爵與其兄弟伯納德·斯圖亞特勳爵》前,有孩子注意到畫中弟弟露出的手指:“他這只手沒有手套,是脫掉了嗎?”這讓李宏潔感歎,“這些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求知欲非常强烈”。

  導覽之前,唐文妍也曾與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交流,建議降低講解的專業程度,新增更貼近生活的內容。儘管已熟悉展品,她偶爾也會被孩子的提問“難”住:“孩子們非常活躍,他們的好奇心應該被滿足。”

  除了邀請特殊孩子們走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也會走進校園。楊燁旻還記得第一次走進特殊教育學校前的忐忑心情,和李宏潔一樣“給自己設定了很多限制”。

  “真正走近這些孩子才發現限制都是自己臆想的。”楊燁旻發現,這些特殊孩子或許在某些方面反應不如健全孩子快,但能感受到他們非常投入,一直力所能及地交流迴響。“他們需要正常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构,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他們走進來。”

  來自AMD電晶體公司的20餘比特志願者陪伴在孩子身邊。駐足名畫之前,推著輪椅的志願者們會蹲下,和孩子視線持平。張宇每次活動後都會詢問志願者的感受,不少人和楊燁旻一樣,“這些孩子有讓人驚喜之處”。

  “參觀博物館,是讓孩子接觸社會、瞭解社會,也是讓更多健全人跟他們溝通、互相瞭解。”張宇表示,希望社會對這些孩子和家庭做到平等:“不管在展館裏,還是在馬路、公共交通工具上,不要用異樣眼光看待他們,甚至不用過於關注,除非他們有需要時再提供幫助。普通就是最好。”

  讓他們敢於走進博物館

  現時,上海博物館已與上海多所特殊學校建立長期聯系,有適合特殊同學觀看的展覽,會第一時間將資訊推送給學校。楊燁旻說:“所有人都有欣賞美、欣賞藝術的權利。”

  在上海博物館推出的首個手語導覽視頻《如何參觀博物館》裏,唐文妍在館內穿梭,介紹空間分佈和各項基本服務設施,特別介紹了無障礙通道與升降電梯,用手語回答“我們為什麼要參觀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方法”“參觀博物館需要怎樣準備”等問題。除了手語導覽、無障礙微課等線上資源,上海博物館還推出《無障礙探索手册》,免費送到上海各個特殊學校。此外,此次收費的珍藏展對殘疾人免費開放。

  儘管博物館和學校都鼓勵特殊孩子走進博物館,但記者從部分特殊家庭家長處獲悉,儘管博物館這樣的場所因其人文内容,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上已有不少突破,但全社會的無障礙環境仍有待進一步完善,“解决問題不能只打通最後一公里”。

  中午時分,記者在上海博物館外的武勝路上看到,人行道被三條隔離杆分成三段,無障礙通道勉强從中間通過,但不時有非機動車駛過。

  4月23日剛剛舉辦完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的上海展覽中心外,原本寬闊的延安中路人行道一側停滿了共亯單車,大量擠壓在無障礙通道上,非機動車在人行道上魚貫而過。記者詢問一名將非機動車停在人行道中間的外賣騎手為何不將車停在上海展覽中心門前,他回答“那地方有人管”。

  而在中華藝術宮旁的世博源數條人行道上,幾乎都被各類隨意停放的非機動車擠佔,還有大量非機動車壓著無障礙通道騎行。

  《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已於今年3月1日起實施。一些市民希望加强執法力度,夯實無障礙環境,“很多部門和機构都進行了很有意義的嘗試,雖不可能一下做到完美,但是不斷嘗試可以讓我們尋找到更好的道路,讓所有人都可以更平等地接觸和享受上海都市之美”。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