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召開“法治沙龍”,專家和人大代表建言——鄉村振興需加强智慧財產權保護

上海 63℃ 0
摘要:崇明國家A級旅遊景區25家,位居全市第二。昨天,崇明區人大常委會、區人民法院開展首次“法治沙龍”活動,與會專家和人大代表圍繞地理標誌、品牌農業、民宿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記者王海燕

  崇明具有豐富的知識產權資源底蘊——上海市地理標誌商標18件,其中崇明商標8件,占近半壁江山。崇明國家A級旅遊景區25家,位居全市第二。崇明還擁有土布、扁擔戲、崇明山歌等國家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水產、花卉、種源等涉農專利、品牌培育均有優勢。如何利用好這些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地理遺產,築牢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為鄉村振興賦能?

  昨天,崇明區人大常委會、區人民法院開展首次“法治沙龍”活動,與會專家和人大代表圍繞地理標誌、品牌農業、民宿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崇明區一直致力於發展品牌農業,塑造了“山水”“崇明+”區域公共品牌建設體系,但也暴露出品牌識別度不够,各農業合作社的商標持有比例不高等問題。在崇明區人大代表傅倩看來,要淨化地理標誌保護環境,持續打擊擅自使用地理標誌進行文宣、生產和銷售等違法行為,幫助企業和農民保護成功注册的涉農商標品牌。

  現時崇明民宿總量達到1069家,星級民宿達到379家,占上海注册民宿總量的90%。但隨著旅遊市場的回暖,民宿發展後勁不足逐漸顯現。崇明區人民法院法官劉凱認為,當前崇明民宿品牌發展的意識不强,識別度不高。雖然每家民宿都有店招,但品牌不够突出,這樣會减少消費者搜尋的路徑,新增常客的識別難度。同時,對鄉村文化內涵挖掘不够,沒有形成足够的特色。一些區人大代表建議,積極實施“知識產權+民宿”戰畧,有關部門可以推動行業協會或其他組織,申請註冊區域集體品牌(商標)。

  崇明區現有非遺項目31個,主要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手工技藝、美食文化、時令俗語等。其中,琵琶藝術(瀛洲古調派)、江南絲竹、崇明山歌3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扁擔戲、灶花等16項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崇明羊肉傳統烹飪技藝等12項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文化遺產保護專業人才比較匱乏,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普遍年齡偏大,重申報、輕保護。區人大代表劉彩鳳建議,應從涵養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文化底蘊,傳承歷史文脈,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進一步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劉凱認為,要通過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商業秘密、地理標誌等保護管道,更有效地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

标签: 崇明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