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的黃浦區集聚上海最多實體書店,正成為中心城區文化業態名片

上海 59℃ 0
摘要:寸土寸金的黃浦區卻集聚了眾多實體書店,看似是商業悖論,背後體現的卻是當下實體書店的經營智慧,以及一座城市對文化的熱愛與涵養。思南書局與思南讀書會,成為思南公館的兩張“文化名片”。

  記者唐燁

  在上海,實體書店分佈最密集的是哪個城區?答案是黃浦區。在黃浦區18.71平方公里的陸域面積中,分佈著大中型書店28家,還有許多小書店星羅棋佈。

  在大城市開實體書店,租金是成本“大頭”。寸土寸金的黃浦區卻集聚了眾多實體書店,看似是商業悖論,背後體現的卻是當下實體書店的經營智慧,以及一座城市對文化的熱愛與涵養。

  把書店作為產業生態一部分

  實體書店不僅僅是買書的地方,也是文化、社交的承載空間。一間實體書店可以活躍周邊的社會氛圍,創造一種讓人愉悅的文化活力。記者發現,在黃浦區,一些新品牌的實體書店有其特有的經營邏輯:經營者並不那麼追求書店的盈利能力,而是將書店作為產業生態的一部分進行打造。

  九江路上,開在一座歷史老大樓內的“讀者·外灘旗艦店”,被稱為距離外灘最近的書店。書店上下兩層,約550平方米,目之所及都是《讀者》元素。有40多年歷史的國民品牌《讀者》雜誌,正是這家書店的主打IP。

  5年前,讀者書店創始團隊當時因租金成本“烦乱”過,但在上海踏訪過很多場地後,還是拿下了外灘店的位置。“這裡才是最具上海氣質的地方。聞著書香,伴著外灘海關大樓的鐘聲,讀者們在這裡找尋少年時閱讀《讀者》的美好記憶。”讀者(上海)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廖露丹說,外灘店帶來了極具影響力的品牌效應。從外灘店起家,讀者書店品牌開枝散葉,過去5年在全國開出了25家文化空間、書房,在上海現時已有4家店。

  在同樣金貴的地段——復興中路上,開在老洋房內的思南書局走過了5個年頭。思南書局與思南讀書會,成為思南公館的兩張“文化名片”。

  來自四面八方的讀者,不僅會在週六來參加讀書會,周日到週五也會來思南逛逛,在書局坐一坐、看看書、喝杯咖啡,感受梧桐樹下的上海。日日、周周、季季的閱讀文化貫穿思南街區,成為思南公館的重要基因。如今的思南公館已成為上海書店的集中展示地,上海“美好書店節”去年起落址思南公館,首届便吸引到90家個性書店、文創品牌參與,客流超過6萬人。本月,“美好書店節·淘書季”活動將在思南公館舉辦,邀請上海舊書店、多抓魚等品牌書店打造一個淘書集市。

  “文化氛圍的滋養,讓思南公館成為上海的一座新文化地標,也帶動了整體盈利能力的提高。”思南公館副總經理範美辰說。

  都市更新為書店留一席之地

  上海近年加速都市更新,黃浦區的舊改也曾波及部分實體小書店。黃浦區並不回避這個問題。“實體書店,不該因都市更新而搬離市中心。相反越是繁華的商業地帶,越需要實體書店的存在,讓都市人可以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擁有一份安定與從容。”黃浦區相關負責人說,黃浦區盡力在城市更新中為實體書店留下一席之地。

  距離一大會址一步之遙,位於復興中路上的唐寧書店坐落於一座三層石庫門建築內。與其說這裡是書店,不如說是一個舒適、有書的生活空間。據說,很多來自長三角其他城市的讀者會拖著行李箱過來,在這裡消磨一整天,回去後需要買書,還會微信聯系圖書專員,讓其從上海快遞過去。

  唐寧書店所在地塊曾是舊改地塊。黃浦區在舊改中保留了地塊中三座優秀歷史建築,將其平移到現在的位置並進行了修繕,分別以“風、雅、頌”命名並確定了文化内容的功能定位。“復興·頌”建設成為黃浦區紅色文化體驗空間,“復興·雅”定位為演藝文化空間,“復興·風”則明確要引入書店業態。曾有多家企業看中了這幾棟建築,希望能整體租下來入駐,但被黃浦區婉拒。唐寧書店是一家在廣州經營了20多年的書店老品牌,有意在上海拓展。與唐寧書店經營者多次溝通後,黃浦區認可對方的經營理念,最終促成了書店在“復興·風”落址。

  在黃浦區,更多的老牌書店將在都市更新中華麗蛻變。2021年12月,上海老牌文化地標——福州路上的上海書城閉店重裝。黃浦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上海書城將在今年下半年回歸。回歸後的上海書城將打造成為上海全新文化社交旅遊目的地,以“新華悅讀”引領全新文化體驗,可滿足人們的知識探求、品質生活、社交陪伴、科學探索、藝術創想、放鬆解壓等六大需求。

  上海書城的回歸也將帶動整條福州路“書香文化”的復興。黃浦區將進一步推動福州路的陞級轉型,加强空間建設與功能打造,吸引更多優質資源注入,豐富文化業態與形態。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