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報》對“上海醫事中心”的報導。
記者顧泳
“人生意義何在乎……”悠揚典雅的復旦大學醫學院院歌裏,藏著我國現代醫學奠基人、醫學教育家、公共衛生學家顏福慶先生畢生夙願。
2022年是顏福慶先生誕辰140周年,也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成立95周年。昨天,由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聯合復旦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共同推出的“惟君建樹忙”——顏福慶誕辰140周年紀念展正式揭幕。
百餘件首次公開亮相的珍藏展品,一個個動情的講者故事,串出大醫不朽的醫學遺產,他的背影更如一盞明燈,照亮後人行醫之路。
為公眾利益為目的學醫
“我當年考醫科,只選了一個醫學院,就是上海醫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聞玉梅教授17歲邁入上醫校園,有幸聽過顏福慶先生的課,自此在上醫工作了一輩子。她分享心得,“當時上海林立那麼多醫學院,上海醫學院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是顏老親自募捐、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醫學院。”
步入展廳,玻璃幕牆與金屬板搭建出一方明亮空間。展廳整體佈局圍繞中間“十”字展開,形成起步湘雅、創立上醫、中山圓夢、中華醫學會四個區間,訴說著先生畢生對我國醫學事業的貢獻。
明亮展廳中,泛黃的耶魯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證、同學合影,訴說百年前顏福慶先生的求學歷程。復旦大學歷史系高晞教授娓娓道來:“當時合影中15名學生,14名是白人,只有一張亞洲面孔,就是顏福慶。他的眼神如此堅毅、自信、優雅,完全不是當年西方世界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1909年憑藉優異成績,顏福慶被授予耶魯大學醫學院優秀博士畢業生,成為博士生中首位亞洲人。赴美之前,還曾有一段小插曲:1906年,24歲的他響應清政府號召,報名前往南非為當地華工當“礦醫”,在當地極端艱苦的環境下,他的心靈大受震撼,看到底層福斯困苦,自此立志學醫。
若干年後的醫學課堂上,顏老如是教誨學子:“你們學醫的目的是什麼?做一個真實的醫生,是賺不動許多錢的。若然因為喜歡科學而學醫,那我想也不是最好的目的。醫生是福人的職業,若然有人拿服務人類、為公眾利益為目的學醫,這才是最好的。”
最早探索公共衛生之路
“我高考之前,並不太知道顏福慶先生,直至成為上醫學子,明白他為國家、為民族做出甚多貢獻。”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於去年顏福慶誕辰140周年之際,撰文“何以顏福慶”並在社交媒體廣為流傳。
“顏老為我們留下看不見的精神財富,他的微言大義,他‘惟君建樹忙’的實幹精神,更值得後人欽佩、學習。”張文宏說。留學歸來,自32歲起顏福慶陸續創辦湘雅、上醫、中山,同時與百年前抗擊鼠疫的先驅伍連德,共同創建中華醫學會,擔起民族發展公共衛生事業的重任。
顏老創新大膽提出“預防為主”和“公醫制”理念,並為國家培養出最早一批公共衛生人才。大半個世紀後,聞玉梅院士仍對當年實習經歷記憶猶新,“我們現在提倡的一體化健康,顏老當年就這麼做了。我當內科專業實習醫生時,有一個月要做公共衛生。當時一半時間在原盧灣區防疫站,一半時間下到郊區嘉定,教當地百姓如何預防、治療、保健、康復,服務健康全過程。‘為上醫、為人類做貢獻’,顏老那帶著浦東味兒的官話,始終縈繞在我們耳畔。”
創辦中國人自己的醫學院
展品中,一張生動地圖訴說顏老成長與辦醫經歷。顏老長孫顏志淵先生與爺爺共同生活26年。“爺爺生前教導我,讀書要用功、做人要正派、對人有愛心,做事要專心,這些教誨他以身作則,我也終身受用。”
地圖上,位於楓林橋的中山醫院,無疑是顏老辦醫濃墨重彩的一筆。1929年,顏福慶參加國際會議時意識到,“中國距離美國最低標準醫學院仍有很大差距”,創設“上海醫事中心”的想法,在他心中萌芽。1937年4月1日,歷經八方奔走募捐,上海醫學院新院舍落成、中山醫院開幕。這也圓了顏福慶積蓄八年的心願。
昨天的揭幕儀式上,解放日報社向復旦上醫檔案館捐贈特殊展品——集中反映上海醫事中心建設的《大陸報》特刊(複刻版),和中山醫院開幕日(1937年4月1日)的《申報》紀念版特刊(複刻版)。作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中文媒體,《申報》連續就中山醫院建設刊發報導。《大陸報》是美國人在滬創辦的第一份英文報刊,特刊詳盡報導了包含國立上海醫學院、中山醫院和紅十字會總醫院等在內的上海醫事中心建設亮點。
展廳中央,顏老的雕像靜靜伫立,清瘦輪廓下,是一雙仿佛凝視的堅毅眼神。置身於此,觀眾能跨越時空,感知他一生忠於理想的赤子之心。“而今,中山醫院最大的會議廳就叫福慶廳,在建設國家醫學中心的過程中,醫院一切為了病人,重視科研、醫療相結合,這是顏老精神的一種傳承和延伸。”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說。
第十二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致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出席揭幕活動。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