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國家公園內廢棄礦山正一點點複綠

四川 42℃ 0
摘要:4月14日,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礦山環境調查監測室副主任魏鵬又前往大熊猫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在這片大熊猫及其他珍稀物種棲息的樂園,一場大規模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正在進行。


4月14日,石棉縣板廠溝片區廢棄礦山正在進行生態修復。記者王若曄攝


寶興縣黃店子容大礦生態修復工程現場。記者王若曄攝


正在推進中的石棉縣新康片區大洪溝植被重建工程。受訪者供圖

4月14日,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礦山環境調查監測室副主任魏鵬又前往大熊猫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在這片大熊猫及其他珍稀物種棲息的樂園,一場大規模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正在進行。作為礦山修復領域的專家,每週他都會從成都到項目現場查看修復進展,“把脈”技術難題。

去年6月,大熊猫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示範工程,獲中央財政獎補資金3億元。項目為期3年,計畫於2024年完工,今年底前計畫完成全部工程量的75%以上。

四川如何探路國家公園內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修復之後將帶來怎樣的環境和社會價值?近日,記者前往雅安市進行探訪。

遺患

礦山關停了,安全隱患和歷史欠帳卻遺留下來

雅安市石棉縣,因石棉礦得名,也囙此而興。本世紀初礦山關停,50餘年開採留下的廢棄礦山,成為當地的“心病”。

“每逢豪雨,易發生滑坡和泥石流,加上石棉纖維極易受沖刷進入地表水體,或隨風進入大氣,嚴重影響著周邊環境。”該區域勘察設計負責人、四川地質局區調隊工程師陳鵬飛指著衛星地圖上的白色圖斑介紹,通過礦山實地調查、衛星圖斑核查,區域內歷史遺留廢棄石棉礦有19處。生態修復項目涉及的其他兩個縣——以產大理石為主的寶興縣和以產花崗岩聞名的滎經縣,這一數位更多,分別為21處和82處。

這些歷史欠帳,大部分處在大熊猫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內,其中滎經縣的廢棄礦山與泥巴山、二郎山大熊猫生態廊道高度重合。“調查發現形成了20處障礙點,影響大熊猫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雅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

“過去重利用、輕保護的粗放式礦產開發管道帶來地質安全隱患,水土流失加劇。”該負責人介紹,經分析,廢棄礦山圖斑範圍內的水土流失等級主要為中度及以上,近10年廢棄礦山圖斑內水土流失情况明顯加劇。陡峭的山谷、大量的廢礦物源加之豪雨條件,極易暴發大規模的泥石流灾害,對大熊猫生存環境及下游居民造成嚴重威脅。

“由於歷史遺留礦山欠帳多、修復難度大,此前開展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多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片式治理。”自然資源廳修復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複綠

綜合性系統治理,保護自然生態原真性、完整性

在以國家公園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地內,開展大規模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是一項全新探索。

“國家公園強調對其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進行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廳修復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綜合性系統治理是此次生態修復工作的關鍵——以青衣江、大渡河兩個流域為基礎,沿著6個小流域,部署了6個礦山修復子項目38項工程,涉及106個廢棄礦山圖斑。在修復管道上,根據其分佈範圍和存在的生態問題,綜合採取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等管道。

在雅安市寶興縣黃店子容大礦生態修復工程現場,數臺怪手鐵臂高舉,正有序地將廢渣轉運到附近的礦坑進行填埋。四川省地質局所屬第一地質大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繼與現場的工作人員共同商討著如何處置廢棄礦山的大理石礦渣及泥石流灾害體,以及如何進一步優化施工工序,確保工程主體在汛期來臨前完工。

作為此次修復的廢棄礦山之一,黃店子容大礦下方就是河道和315國道,地灾隱患風險高,水生態環境影響大。

在張繼身後的展板上,掛著一張生態修復工程部署圖,清楚地展示了東西河流域大理石集中開採區子項目區的修復範圍和多項修復工程及技術路線,包括礦山沿線大熊猫生態走廊建設、礦山地質安全隱患治理等,“工程並不是對廢棄礦山進行簡單平整和複綠,而是以河段生態系統為基礎單元,科學配寘修復措施和生態環境保護方案,並對整個流域的水土流失生態問題進行系統考慮、綜合治理,具體包括河道清理、建設生態護岸以及水源涵養工程等。”

以大熊猫棲息地東河廊道建設為例,項目團隊將運用無人機傾斜攝影、遙感等先進科技手段,綜合研判大熊猫生存環境的退化類型。針對大熊猫遷徙廊道阻斷以及竹林分佈不均等問題,通過建設方竹、冷箭竹等為主的大熊猫主食竹林帶,架設仿原木過河廊道,為大熊猫遷徙保駕護航。同時,設定遙感及生境監測,對該區域的大熊猫生存環境進行長序監測和評估。

按照計畫,整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將於2024年完工。届時,可實現生態修復面積10.55平方公里,减少廢棄礦山(點)106處,消除地質安全隱患56處,植被覆蓋率新增3.36%,修復2條生態廊道,顯著提升大熊猫國家公園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改善惠及約6500人。

“修復+”

產業導入,實現新的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

“明年夏天項目完工後,廢棄礦山將披上綠裝,變身為礦山主題公園,成為周邊羣衆的散步休閒地。同時,還與縣城內川礦記憶博物館呼應,吸引遊客研學旅遊。”在石棉縣板廠溝片區,石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天虎向記者展示了一張效果圖。

這裡是開採石棉礦的代表區域,廢棄後遺留的大量弃渣尾礦,順著山脈堆積形成陡坡。這一保持近20年的景象,正在發生改變。山脚下,工人操作著大型機械,進行鋼筋石籠擋渣牆石料裝填;半山腰上,臺階整形覆土工作正在推進,中間特意留出了健身步道。

“這些石棉廢渣會就地掩埋,然後‘整形’覆土成一層層‘梯田’,通過喬灌草混植、攀爬植物種植、建立滴灌系統和養護系統等手段,恢復區內生態系統,打造成為獨具特色的川礦記憶公園、自然資源科普教育點。”李天虎說。

填坑、種草,只是生態修復的第一步。項目著力做好生態修復加法,在增添“顏值”的同時,為當地帶來新的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讓人見人躲的廢棄礦山轉化為人見人愛的寶貴“財富”。

相較於危廢石棉廢礦,花崗岩弃渣廢石可用於裝潢雕刻、建築砂石資料等,具有較高的綜合利用價值。滎經縣借助生態修復之機,把花崗岩廢渣“變廢為寶”。

滎經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礦區大量的廢石弃渣將轉運到指定地點,進行資源回收再利用,產生的效益和資金將用於生態修復項目,並助力形成產業鏈,進一步提高花崗岩尾礦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准和效率。

此外,項目還將探索碳匯經濟。雅安森林覆蓋率高,具有豐富的碳匯優勢。項目區修復工程實施後,將恢復植被面積9.53平方公里,改善廢棄礦山的土壤結構,新增森林及土壤碳匯總量。經測算,成林後,每年能產生超3萬噸的固碳量,能產生一定經濟效益。(記者王若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