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玉泉村。施皓文攝
玉泉村村民熊軍正在分蜂。施皓文攝
打開蜂箱蓋,數十只蜜蜂從蜂箱飛出……4月11日,記者來到巴中市南江縣關壩鎮玉泉村的一處蜜蜂養殖場時,村民熊軍正在分蜂。“每年春季都會分一次蜂,為的是繁衍更多蜜蜂後代,加大蜂蜜產量。”熊軍說道。
玉泉村距巴中市區103公里,背靠米倉山,是巴河源頭。
行走在沿河而建的村莊裏,記者發現幾乎每家都會在庭院空地處擺放幾摞蜂箱。詢問後,記者得知,蜜蜂產蜜品質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水質條件,而玉泉村就是依託家門口的巴河,發展出一片大好“錢景”。
改進
主動提升養蜂業條件 村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
因為巴河、米倉山、光霧山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玉泉村野生蜜蜂多、水質優、蜜源豐富,養蜂條件得天獨厚。這裡養蜂的傳統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
但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熊軍的記憶裏,幾乎每年汛期,家門口的巴河都會漲水。為躲避洪水,熊軍曾和其他村民把蜂箱搬到山林裏。但常有黑熊、黃鼠狼等偷吃蜂蜜、破壞蜂箱。
“2015年的那場洪水退去後,我們加固了堤壩,修建了防洪堤,還多次清理河道泥沙。”玉泉村黨支部書記李東陽表示,從那以後,村裡再也沒發生過洪澇災害,農牧業的產量也逐年提高。
解决了“天灾”問題,村委會開始思考改進技術條件。
過去,玉泉村取蜂蜜常用傳統手搖桶,會破壞子脾上的蜂巢,影響來年產蜜量。
“市里常派養蜂專家來村裡進行技術指導。”李東陽介紹,村民嶽進修早年在陝西做生意,後來回到家鄉,養殖娃娃魚、冷水魚和蜜蜂。通過專家指導解决了技術難題,如今他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現在一年收入有近十萬元。”
除了請教專家,不少村民還積極自學。熊軍就是其中之一。他購入大量養蜂相關的書籍報刊,並跟著網上教程學習怎樣選蜂箱、取蜂蜜等。“現在我們都用小刀刮取子脾上的蜂蜜,不用傳統手搖桶了。”熊軍說道,這樣可最大程度地保護蜂巢,提高來年出蜜率。現時,熊軍在家裡養了百餘箱蜜蜂,每年純利潤可達6萬餘元。
現時,玉泉村有蜜蜂1500箱,年銷售蜂蜜4000公斤,村民人均純收入達8800元,比前幾年翻了一番。
融合
依託文旅發展機遇 打造景區集散、休閒中心
除了養蜂,熊軍還和妻子在附近的龍頭山景區租了商鋪。“除了賣些紀念品,家裡產的土蜂蜜也會拿去售賣。”熊軍的妻子黃其娟說,在養蜂的空閒時間裏,熊軍會陪同她去景區守店,多掙一份錢補貼家用。
在玉泉村,像熊軍這樣的村民還有很多。玉泉村距大壩景區23公里,距光霧山景區43公里,距漢中龍頭山景區51公里,周邊旅遊資源較豐富。
2020年6月,巴中决定組建“巴中市光霧山諾水河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將關壩鎮和光霧山鎮等4個鄉鎮整體劃入,突出發展文旅產業。玉泉村也被納入其中,成為光霧山—諾水河景區的重要集散、休閒中心。
指著巴河對岸的公路,李東陽說:“未來計畫在路兩旁打造獨具川東北民居特色的農家樂、民宿。”
隨著漢巴南鐵路的修建,玉泉村的人氣還會更旺。“打算讓村民學習網店運營、直播帶貨,將玉泉土蜂蜜的名聲打響,進入更大的市場。”李東陽對未來充滿信心。
記者手記
“95後”村支書的新打算
初見李東陽,一臉英氣勃勃,記者一打聽,竟然是比特“95後”。但跟隨李東陽走在玉泉村,你會發現他十分“老練”——村裡每家每戶的情况他都如數家珍;提到村裡的支柱產業、未來規劃,他也頗有想法。
除了種植養殖產業,李東陽還有新打算。乘著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東風,他希望能帶領村民生活再上臺階。他不僅找通路讓村民學習網店運營、直播帶貨,還通過洽談項目,為村裡招引第二三產業。
“我希望能吸引更多像我這樣的同齡人回來建設家鄉。”這是李東陽對記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相信未來的玉泉村會有更多年輕人願意投身鄉村事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力。(施皓文馬小米 記者陳秋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