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產業轉型……1900多公里海岸帶上的“接力跑”

海南 75℃ 0
摘要:員尹建軍1900多公里長的海岸帶蜿蜒閉合,圈出四面環海的海南島。海與陸一次次交融,滋養出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等海岸帶生態系統;人與海一次次互動,孕育出濱海旅遊、海洋漁業等海洋經濟體系。是生態空間,也是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當這條“帶”承載起多元複合功能時,多重壓力與威脅亦伴隨而來。生態要,發展也要。面對這片脆弱、敏感的帶狀區域,人類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尺度究竟在哪兒?

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產業轉型……1900多公里海岸帶上的“接力跑”
陸海交融的海南“岸”例

海南日報記者李夢瑤通訊員尹建軍

1900多公里長的海岸帶蜿蜒閉合,圈出四面環海的海南島。

海與陸一次次交融,滋養出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等海岸帶生態系統;人與海一次次互動,孕育出濱海旅遊、海洋漁業等海洋經濟體系。

是生態空間,也是生產空間、生活空間。

當這條“帶”承載起多元複合功能時,多重壓力與威脅亦伴隨而來。生態要,發展也要。面對這片脆弱、敏感的帶狀區域,人類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尺度究竟在哪兒?海南不斷在摸索。

A

退與進

生態修復“接力跑”,給海岸留出“安全距離”

時隔3年再來海口,四川遊客張學敏發現:海變“遠”了。

幾天前,正在海口西海岸度假的她,和丈夫步行來到海邊時一下晃了神。“海灘變得好寬。”張學敏跺了跺脚下的景觀步道,“上一次來,海水已經快漫到這兒了,我們想在海邊散步,卻無處下脚。”同樣變“遠”的,還有三亞亞龍灣海域。

儘管眼下不算旅遊旺季,這片約8公里長的半月形海灣內,依舊湧入不少遊客。

“如今的沙灘寬度約有三四十米,遊客的遊玩空間相當充足。”海南亞龍灣海底世界旅遊有限公司常務總監舒凱還記得,一年多以前,這片沙灘的平均寬度不足十米,最窄的地方甚至只有一米。

從三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的一組照片中,能直觀看到亞龍灣海岸帶曾經“後退”嚴重:彼時的東段岸灘上,海水已漫至岸邊的旅遊配套設施;而在西段岸灘,大量岩石裸露,海浪同樣直逼護坡沙壩。

海水朝陸地“步步緊逼”,擠壓的不僅是海岸帶承載的旅遊休閒空間,更直接威脅到沿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甚至在部分地區,危險已由潜在狀態變為現實狀態:在海口西海岸,部分沿海道路地基被掏空,出現塌方;在昌化江下游入海口處,泥沙淤積導致船舶擱淺、燈塔倒塌……

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所致?專家給出的論斷是:都有。

“海南島的砂質海岸中,約50%岸段因侵蝕而後退。”來自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的副研究員文世勇,曾與同事們對海南海岸侵蝕現狀與趨勢進行評估,認為風暴潮、海平面上升、海岸采砂、不合理的海岸工程、海灘植被的破壞等,都是造成海岸侵蝕灾害的重要因素。

海南島1900多公里海岸帶迂回環繞,擁有的不僅僅是砂質海岸。根據地質、地貌、生態、成因等因素,大體可將海南島海岸帶風貌劃分為四種類型:基岩海岸、砂(礫)質海岸、泥質海岸和生物海岸。

海岸類型多樣,面臨的威脅也各不相同。

符史培家住文昌市東閣鎮良豐村,小時候時常在八門灣紅樹林玩耍。但在過去幾十年間,他卻目睹成百上千個漁排縱橫交錯,一口口魚塘、蝦塘延伸至寬闊海面,將成片濕地蠶食。

紅樹林不斷消失,帶來的是一連串連鎖反應。“除了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沿海村鎮抵禦海洋自然灾害的能力更被大大削弱。要知道,文昌可是海南島颱風登入的主要區域之一。”文昌市資規局副局長黃鴻山說。

如此景象,不單單發生在文昌。蠶食掉海岸帶生態系統的,也不僅是漁排、養殖塘,還包括各類項目。

“海岸帶是社會經濟發展最快、最活躍的區域之一,但人類活動的頻繁干預,對相關的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維護提出了嚴峻挑戰。”省資規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程春滿說,平衡海洋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係,對於靠海而生、依海而興的海南自貿港而言,無疑成為一道必答題。如何答?解題第一步,當然是還清舊賬。

從三亞、儋州到文昌、萬寧,從海灘整治修復、濱海濕地修復,到海洋生物資源恢復、周邊海域生態環境修復……近年來,一場環瓊島海岸帶的生態修復“接力跑”持續進行中。

來自省資規廳的資料顯示,2019年至今,我省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累計整治和修復海岸線127公里,通過清退養殖塘、養殖灘塗,為紅樹林等濱海濕地讓路,全省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B

懲與防

構建市場機制,“誰修復、誰受益”“誰破壞、誰修復”

將魚塘塘壩打開,清淤疏浚、連通水系後,碎片化的紅樹林圖斑被重新一一串聯……隨著一場退塘還林生態修復行動的啟動,曾被人類養殖行為壓得快要“喘不過氣”的陵水黎安、新村兩大海岸潟湖,如今重新擦亮“雙眸”。

最先發現變化的,是一群動物。“水變清了,魚變多了,白鷺也開始成群光顧。”該縣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濕地管護中心管護隊長王智强注意到,潟湖周邊的紅樹林裏,甚至出現了對生長環境要求相當苛刻的沙蟲。

長年關注紅樹林的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所長盧剛,也開始一趟趟往陵水跑,“過去幾年,這裡的珍稀瀕危紅樹植物紅欖李恢復得相當不錯。”

人與動物,都在靠近。這一變化說大也不大,卻足足花了7年時間。

“破壞一片紅樹林很容易,想要恢復卻極難。”文昌“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項目承建方、中海工程建設總局有限公司項目總工程師呂進說。

在文昌八門灣畔,兩年前種下的一片紅樹林幼苗,如今依舊僅半米高。為了盡可能讓它們活下來、長得大,呂進和同事們常常卷起褲管下到灘塗中,對其反復觀察、量測、養護。

如今,這些紅樹林還有了“24小時貼身保鏢”。“我們在現場安裝了重載雷射雲台攝像機,以及氣象、植被指數監測系統。”文昌“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項目監測工程(EPC)專案經理苗春錄打開手機上的監測系統,各項即時資料一覽無餘。

讓“電子眼”代替“人眼”,是為了讓巡護更高效,也希望以此减少不必要的人為干預。

而這正是人們從一次次海洋生態修復工作中領悟的道理: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的有機結合,可以幫助被破壞的海岸帶更快恢復自然内容,但人為干預既要科學,更需適度。

即便是“適度干預”,對於地方財政而言也是不小的負擔。

紅樹林補種、海域及沿岸垃圾清理、監控監測設備的採購……面對這筆“生態修復賬”,黃鴻山直言,若是各自為戰,顯然力不從心。

程春滿說,近年來,海南堅持陸海統籌和區域聯動,印發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規劃與行動方案,並出臺生態修復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逐步實現“一體化”保護、“一盤棋”修復。

2019年至今,中央和省級財政累計投入15.8億元,在全省實施9個中央資金和13個省級資金支持的海洋生態修復項目,以項目為抓手,形成海洋生態修復與保護的合力。

這股合力中,並非只有政府部門的身影。“很多時候,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源於用海者對海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他們理應承擔起生態修復的責任。”

三亞市資規局副局長段德玉說,三亞於2020年印發出臺《三亞市潜水活動珊瑚礁生態損失補償辦法》,明確用海者若造成珊瑚礁生態損失需進行生態補償,並實行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制度。

在段德玉看來,只有構建起“誰修復、誰受益”“誰破壞、誰修復”的海洋生態修復市場機制,才能避免陷入“破壞—修復—再破壞—再修復”的怪圈。

“紅樹林的修復,新增了海洋碳匯儲量,未來,我們期待通過碳匯交易,實現對海洋生態的可持續性保護。”黃鴻山說。

C

提與轉

設立准入門檻,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

“一線海景”“緊鄰沙灘”……打開酒店預訂服務平臺,會發現“親海”是海口喜來登飯店的覈心賣點之一。去年下半年,海口西海岸生態整治與修復項目竣工後,該飯店總經理吳奇勇的“獲得感”直線上升。

“飯店後的這片沙灘,已成為人們享受椰風海韻的熱門去處。”吳奇勇直言,海岸帶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創造優質旅遊環境提供了支持,無疑也給該飯店加了分。

海口喜來登飯店當然不是唯一的受益者。“過去,海岸侵蝕、沙灘變黑,遊客來了看一看就走,根本留不住。”舒凱說,如今,遊客消費支出伴隨停留時間的增長而新增,亞龍灣海底世界的經營收入一路飄紅。

從濱海度假、海上娛樂,到漁業生產,再到其他新興海洋產業,不難發現,海岸線向陸海兩側擴展一定寬度的這片帶狀區域,既是“生態帶”,也是“生產帶”與“生活帶”。

三重空間的重合,意味著海岸帶的保護和利用,註定是一個複雜的課題。

尺度究竟在哪兒?“首先是設立准入門檻。”段德玉表示,三亞通過科學製定實施海岸帶開發保護規劃,提前評估涉海產業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的損失,提高產業准入門檻,正從源頭化解保護與開發的衝突。

一邊是提門檻,另一邊則是促轉型。

在拆除黎安、新村潟湖漁排719戶,清退周邊陸域養殖場7788畝後,陵水實現“兩湖”禁養區內無養殖。“但這並不意味著整治工作取得成功。”陵水黎族自治縣副縣長王祺霖認為,找到人類生產與生態保護的平衡點,才是此次“兩湖”整治的最終目的,“我們始終高度關注老百姓生計。”

“靠海吃海”的傳統不變,卻換了種新管道——

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閒漁業走,這是近年來海南引導漁民轉產轉業的方向,也是陵水找到的那個“平衡點”。

家住陵水新村港的郭玉光,是一名“漁十代”。2021年,他響應政府號召轉產轉業,將原有養殖漁排升級改造為海上民宿,成了“往休閒漁業走”的漁民之一。

“起初只有4個房間,後來遊客越來越多,房間數擴建至24個,每天依舊是爆滿狀態。”郭玉光說,相較於過去從事海水養殖時的靠天吃飯,他更喜歡現在吃的這碗“漁家旅遊飯”,“收入穩定多了”。

組織成立陵水海上疍家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後,今年3月,郭玉光又緊接著牽頭打造了海南首家海上共亯漁莊。這裡集疍家文化、海上民宿度假、餐飲娛樂休閒等功能於一體,迅速成為陵水的“網紅打卡地”,更引來全國3000多萬網友“雲打卡”。

客流彙聚,是否會再次新增海洋生態壓力?“我們安裝了兩套汙水處理設施,並發動漁民共同打撈海上垃圾。”郭玉光深知,好生態是引客留客的關鍵所在。

“好美!”得知海上共亯漁莊開張,幾天前,湖南遊客張小姐特地從網上訂了一間房,從碼頭坐接駁船穿過水道時,幾只鷺鳥翩然落在船尾纜繩上,惹得她趕緊舉起相機輕按快門。(海南日報三亞4月16日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