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怒江來奮進正當時

云南 72℃ 0
摘要:風從怒江來,奮進正當時。2015年,她從麗江市購買6畝羊肚菌菌種試種,取得了成功。現在,怒江美麗公路成為新時代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實施促進市場主體倍增五年行動,淨增市場主體4689戶。

暖春,滾滾怒江驚濤拍岸、急流奔湧,巍峨高黎貢山草木菁菁、蔚然深秀。

風從怒江來,奮進正當時。從片馬邊關到石月亮高山,從通甸壩區到獨龍江峽谷,無論是項目工地還是高山村寨、搬遷安置點,怒江各族兒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給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羣衆回信中的殷殷囑託,揚帆奮楫、逐浪前行,奮力譜寫和諧幸福美麗新怒江新篇章。

一張藍圖繪到底

溫暖的陽光灑進密林,高山到村道上的索道閃閃發亮。“塗好黃油後,再蓋一層塑膠,別讓雨水銹蝕鋼索!”午後,福貢縣馬吉鄉馬吉米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萬雄帶著鄉親們鑽進山林,給“草果溜索”塗黃油,確保草果採收季節“草果溜索”安全使用。

草果是馬吉米村最主要的增收來源,種植面積已達13500畝,年收入達500萬元。四年間,駐村工作隊籌集資金,連續建設了85條“草果溜索”,所有高山草果地全覆蓋,徹底改變了過去草果下山人背馬馱的狀況,為富民强村打下了堅實基礎。

草果種植助農增收

“這幾年,村裡基礎設施變化很大,8個村民小組有5個小組通硬化路。今年底,剩下的3個小組通水泥路。”萬雄說,四通八達的村組公路帶動馬吉米村綠色產業蓬勃發展,冷鏈倉儲中心建起來了,草果、竹笋加工業、石斛種植業、“阿克幾雞”養殖業成為羣衆增收新亮點。

“羊肚菌今早從貢山發出,預計11個小時就到昆明了。”一輛滿載羊肚菌貨車剛出廠門,餘麗萍就給昆明客戶打電話報告到達時間。

餘麗萍是怒江羊肚菌種植業帶頭人。2015年,她從麗江市購買6畝羊肚菌菌種試種,取得了成功。如今,她成立了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瀘水市和貢山縣建立了羊肚菌初級加工廠和菌種廠,有了冷藏庫、冷凍庫、烘乾設備、包裝生產線,還到西藏察隅縣察瓦龍鄉示範種植羊肚菌。

“產業發展得這麼好,得益於交通條件的改善。”餘麗萍說,以前,從貢山到六庫,運送羊肚菌得走一天。碰上堵車,鮮采羊肚菌就會爛在路上。現在,怒江美麗公路成為新時代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貢山到六庫也就四五個小時,再經過保瀘高速公路,當天就可以到達昆明了。”

四山夾三江,左邊一排山,右邊一群峰,看天一條縫,低頭一條溝,一坡一村落,一山一寨子,是怒江峽谷地貌的生動寫照。“無路可行,有路難行”曾經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通真實狀況。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怒江州聚力補短板固底板,一張藍圖繪到底,舉全州之力,決戰交通、產業攻堅,著力破解以交通為代表的發展瓶頸。

如今,怒江美麗公路串聯城鄉,保瀘高速公路跨江連山,一條條通村入組農村公路蜿蜒進山,139座各類跨江大橋飛越怒江、瀾滄江、獨龍江天險,東連大理、南通騰沖、北進川藏、西出緬甸的通道體系加快形成。渡江過溜索的歷史一去不復返,高山峽谷“天塹變通途”,徹底告別了“說話聽得見,走路要一天”的山水阻隔。

獨龍江上的彩虹橋

伴隨著江畔、密林深處的聲聲汽笛聲,工業品進村道路拓寬了,農產品出山路通暢了。從南邊的上江鎮,到最北邊的獨龍江峽谷,漆樹、中藥材遍佈山林,柑橘、芒果飄香四野,花椒、黃精扮靚山坡,綠了深谷,富了百姓。昔日邊遠窮困的邊境村寨,如今車來人往,新樓林立,綠樹環繞,煥然一新,成為邊疆各族人民的幸福家園。

幸福舞蹈跳起來

齊心協力謀跨越

清晨到鳥塘現場開展遊客接待培訓,中午跟省裡來的專家到刺龍苞基地考察建設雲端星空鳥巢規劃,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張朝江從早忙到晚。

作為怒江州科技局掛聯幫扶三河村的駐村幹部,張朝江駐村6年來,把大好的時光給了三河村,他提出的以綠水青山為場地的“百鳥穀扶貧車間”計畫落地,15個鳥塘成為網紅打卡地,上百個村民開鳥塘、當“鳥導”、掙鳥錢,林子裏的鳥窩成了“金窩”,還帶動全州各地建設了50個鳥塘,延伸出“後備箱經濟”和“鳥家樂經濟”,山裡的野生菌、蜂蜜、重樓、黃精就近就地銷售。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習近平總書記給獨龍江鄉親們的回信,讓怒江各族幹部群眾深受鼓舞,决心牢記囑託,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把總書記交辦的事情辦好,齊心協力謀發展。

2022年,怒江州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科學謀劃實施系列三年行動,攻堅克難推進重大專案、重點產業建設,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最大力度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發展,交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亮麗答卷。

——鞏固成果銜接振興成效顯著。實施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三年行動,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人均純收入1.49萬元,8000元以下農村低收入群體全部消除,全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8%,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發展基礎更加夯實。孔雀山隧道順利貫通,德貢公路提升完善工程全面完成,鶴劍蘭高速、雲蘭高速、福維公路復工複產,雲瀘高速、保瀘鐵路、怒江民用機場等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建成農村公路319公里,新增通硬化路自然村123個,抵邊自然村全部實現通郵。

——產業培育提檔陞級。實施產業强州三年行動,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2個,建成運營半山飯店2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2.14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大關。中交怒江建築產業園入園企業328家,實現產值31.61億元。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列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怒江綠色香料產業園入選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粒述咖啡莊園入選首批雲南省精品咖啡莊園,19個草果系列產品上市銷售。

——生態怒江更加美麗。率先在全省開展高黎貢山“5·20”綠樹認養活動,州縣鄉村連續4次同步開展集中植樹,實施生態建設11.11萬畝,種植苗木112.56萬株,創建示範模範140個,成功創建鄉村振興示範鄉鎮1個、精品示範村6個、美麗村莊59個、綠美村莊200個、美麗庭院1.02萬戶。全州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國控、省控地表水監測斷面平均水質達標率100%,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100%,生態環境質量居全省前列。

——人民群眾獲得感更加充實。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37萬人,城鎮新增就業7759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268人,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4.9萬個。基本醫保參保率達97.58%,城鄉低保、特困供養9.7萬人,臨時救助8.38萬人次,“政府救助平臺”申請困難事項辦結率99.94%。最低基本生活保障、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高於全省平均水準。

——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出臺穩增長28條等一攬子政策措施,辦理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5.7億元。創新設立“辦不了”視窗,組建政務服務志願服務隊,建立“不作為離崗”等工作機制,將每月8日確定為“服務市場主體工作日”,州、縣市政府班子成員帶頭坐班接待企業175家、解决訴求問題302個。政務服務網上可辦率達99.36%,全程網辦率達86.66%,最多跑一次事項比例達99.48%。實施促進市場主體倍增五年行動,淨增市場主體4689戶。“一把手”帶頭抓招商,引進省外到位資金36.44億元,增長67.1%,增速全省第一。

快樂闊時節

接續奮鬥譜新篇

四月的怒江峽谷熱潮湧動。六庫都市西岸“咖啡莊園”塔架林立,瀾滄江兩岸果木芬芳,福貢縣知子羅景區遊客熙攘,獨龍江莽莽群山草果碧綠,田間地頭,產業基地,處處是忙碌的身影。

新征程上,怒江州擂響了跨越發展的戰鼓,各級幹部背起行囊再出發,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只爭朝夕的實幹作風,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牽掛、殷殷囑託落實到峽谷大地上。

“對標省委‘3815’戰畧發展目標,按照州委‘三步走’目標安排,持續推進系列三年行動,發展壯大資源經濟、口岸經濟、園區經濟,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深入推進作風革命和效能革命,踐行‘三化三法’,當好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施工隊長’,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怒江篇章。”在2月13日召開的全州領導幹部大會上,新任怒江州委書記洪維智表示。

沒有好的作風,就跑不好新時代的接力賽,闖不出高品質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

怒江州把黨員幹部放到鄉村振興、項目建設、招商引資一線,讓思想在一線解放、情况在一線掌握、辦法在一線產生、問題在一線解决。

蘭坪縣9名縣委常委和人大、政協主要領導在鄉鎮、安置點擔任黨委第一書記,1名縣委常委專職負責易地搬遷後續扶持工作,37名縣級領導、129家組織掛鉤聯系111個村(社區),實現領導幹部全覆蓋包抓脫貧村、安置點。

瀘水市主要領導帶頭走下去、沉下去,靠前站位,到企業、到生產一線送政策、送服務,實實在在解難題。各級各部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走訪企業,當好企業經營工作“調研員”、惠企政策“宣講員”、破解難題“協調員”,化解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實招,聚力打造投資興業“好地方”,讓企業真正從政策和服務中增强獲得感,激發發展生機活力。

福貢縣就業小分隊背包進村入社,挨家挨戶文宣外出務工政策,組織用工企業到村寨、搬遷社區召開現場招聘會,送崗上門,努力讓家家戶戶依靠務工穩定致富。

十幾輛滿載遊客的中巴車沿著蜿蜒的水泥路駛入三河村古炭河鄉村振興實驗示範村。沿河而建的民宿區、休閒區、燒烤區、娛樂垂釣區和半山腰的果園,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

獨龍族羣衆歡歌迎接遊客

“入春後,每天都有人來,週末遊客更多。”古炭河鄉村文旅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羅志强高興地說。

立足豐富生態資源推進的鄉村振興實驗示範村建設,讓三河村山林變花園、農家變民宿、村寨變景區,成為六庫都市的後花園。

近年來,怒江州立足生態資源、氣候稟賦優勢,持續深入做好“土特產”文章,培育“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健全聯農帶農機制,草果、茶葉、中藥材、柑橘、芒果、咖啡等特色生態產業遍佈怒江、瀾滄江、獨龍江兩岸。2022年,怒江州草果種植面積達111.4萬畝,2022年草果產業實現農業產值4.8億元,綜合產值13.2億元,帶動4.35萬戶16.5萬農民羣衆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怒江落地生根。

清晨,巴坡村拉王奪小組黨支部書記高禮生帶著20個村民,砍除老草果根,換種優良新品種草果。

迪政當村崇山峻嶺間,護林員李玉花與護邊隊員結伴而行,守護山林,巡護邊境。

迪政當村美景

“山不能荒,人不能歇,好日子是幹出來的。”高禮生說,如今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家家有產業,戶戶有存款。但還要繼續努力,多種幾畝草果、多養幾箱蜜蜂,團結一心守邊護家。只有這樣才不會辜負總書記的希望和囑託。

“共產黨阿克幾,阿呀阿克幾。邊疆人民好幸福,好呀好幸福。”瀘水市和諧社區開展文藝表演時,居民開幹益唱起傈僳語感恩歌,唱出了峽谷人民感恩奮進、幸福前行的心聲。


致富小故事

峽谷裏的寶藏

淅淅瀝瀝的春雨,飄落在獨龍江峽谷大地上,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孔當村村民肯志平搶抓時節,栽種草果新苗。“2022年我家草果收入2萬元,今年擴種了20多畝草果地,只要管理得好,收入就可以漲一倍。”說起草果收入,肯志平幹勁十足。

肯志平是獨龍江鄉第一批種植草果的村民,十幾年的時間,他親眼見證了獨龍江草果產業的蓬勃發展,親身體驗了獨龍江翻天覆地的變化。

紅彤彤的草果,照亮了肯志平一家紅火火的日子。靠著草果的收入,肯志平家生活越來越好。儘管有著長期種植草果的經驗,肯志平依然努力學習,不斷改進草果種植技術,“現在鄉里都強調草果要提質增效,每年鄉政府組織的培訓我都會參加。”

獨龍江峽谷氣候濕潤,林地廣袤,產出的草果品質優良,發展草果種植業可謂得天獨厚。2022年,獨龍江鄉草果種植面積達8.3萬畝,產量2000多噸,產值1500多萬元。

“做好‘土特產’文章,要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獨龍江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新華介紹,當前,獨龍江鄉正積極推進草果產業提質增效,通過草果產業與中蜂養殖結合,提高草果掛果率,助推草果品種改良,重點建設草果科普試驗示範基地,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立足資源稟賦,做好“融合”文章,助力草果產業高品質發展。

獨龍江畔,獨龍江鄉農副產品特色莊園施工現場,工人們搶抓工期,緊張施工。

獨龍江鄉農副產品特色莊園概算投資1700萬元,其中,中交集團幫扶1000萬元,綜合涉農資金700萬元。項目於2022年8月中旬動工,經過7個月的緊張推進,廠房、消防水泵房、柴油機發電房等主體工程已完工,相關設備已完成購置並通過試生產,工人們正有序地推進配套道路、消防水管、堤壩防護欄、綠化等工程。東冠建築公司負責人潘德雲向記者介紹,項目計畫於四月底全部完工。

莊園由怒江峽谷優果農產品有限公司負責運營,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收購、加工、銷售獨龍江草果,做到應收盡收和不低於市場價格收購,解决獨龍江草果儲存時間短、運輸困難、收穫上市期短、價格低等問題,消除草果種植戶後顧之憂。

“這條新能源智慧草果烘乾生產線建成後,可實現草果清洗、烘乾、包裝一體化自動化生產,提高草果的加工效率。”怒江峽谷優果農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鑫說,莊園建成後,每年可加工2400噸至3000噸的草果,吸納40名獨龍江鄉農村富餘勞動力長期務工。

莊園項目實施後期還可帶動其他產業,羊肚菌、竹笋、黃金果、蕨菜、蜂蜜……立足獨龍江優質生態資源,勤勞的獨龍族羣衆在大山裏創造出豐富寶藏。

在巴坡村,斯文全是村裡的名人,他在抖音上文宣獨龍江的風景人文,展示、銷售原生態的蜂蜜,從2019年更新第一條采蜜日常到現在,已積累粉絲2萬多人。

獨龍族向來有養蜂傳統,而斯文全養蜂事業步入正軌要從2019年的一場培訓說起。當時,斯文全參加了鄉里組織的獨龍蜂養殖管理技術培訓,全面掌握了分蜂、擴繁、疾病防治等科技。

現時,斯文全養了獨龍蜂50箱,還帶動周圍村民養蜂,並從蜂農手中收蜜。“現在公路修好了,網絡通了,我通過網絡平臺和快遞物流,把蜂蜜賣到全國各地,根據蜂蜜品質不同每斤售價在100元到180元左右,去年收入1萬多元。”

草果花、黃精花、野櫻花、杜鵑花……獨龍江蜜源豐富,四季都可採收新鮮蜂蜜。截至2022年底,獨龍江成功招養獨龍蜂3950箱,產量9223公斤,產值92.23萬元。

如今的獨龍江,草果成為了獨龍族羣衆的“金果果”;靈芝種植項目不斷落地生效;獨龍雞保種孵化養殖場、龍元村高黎貢山猪養殖場、獻九當村土著魚種質資源保質中心建成投用。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兩不誤,產業項目不斷煥發活力,羣衆信心有效提振,獨龍江的綠水青山正一步步成為獨龍族羣衆的金山銀山。


斯小東的牛生活

春雨過後,獨龍江湛藍的天空像碧玉一樣澄澈,微風輕拂,山間的草木隨風飄搖。“哞……哞……”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的天然牧場裏,遠遠就能聽到陣陣牛叫聲。一群群獨龍牛、黃牛膘肥體壯,萌態十足,正悠閒地吃著新鮮草料,46歲的獨龍族養殖“牛人”斯小東正精心地呵護著他的這些寶貝。

迪政當位於獨龍江上游,是獨龍江鄉最北端的村委會,這裡鄰近西藏、緬甸,海拔較高,降水豐富,年平均氣溫較低,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造就出一個植被茂密、綠草如茵,生態自然的養牛寶地。

“牛都是散養在山上,平時我們兩個星期才上山一次,給牛喂點鹽。如果專門來找牛,還不一定找得到。”斯小東說,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過去的迪政當村一直沒有成型的產業,村民的收入僅靠零散的種植和林下畜牧業為主。2007年,擔任村幹部的斯小東開啟了他的養牛事業。在鄉黨委、鄉政府的幫助下,斯小東的養殖規模逐年擴大,從最開始有3頭獨龍牛發展到現在養50多頭獨龍牛、犛牛,成了村裡的養殖“牛人”。

“因為是純天然的放養,不喂任何飼料,這些牛一般五年才可以出欄,但賣的價格還不錯,一頭牛可以賣1萬多元。”斯小東告訴記者,這幾年來,光是養牛他就淨賺了20萬元,家裡不僅購買了越野車,還能供兩個孩子上大學。“這兩年,政府不僅每年發給我們草原生態補貼、養殖補貼等,還提供技術支援,讓我對養牛越來越有信心了。”斯小東說。

多年的養殖經歷,讓斯小東積累了豐富經驗,身為黨員的他,為了帶動獨龍族羣衆一起致富,經常向鄉親們文宣養牛的好處,並親自組織培訓,分享自己的養殖經驗。在斯小東的示範帶動下,迪政當村村民們的養牛熱情被調動起來。現時,全村共有養殖戶30戶,養殖獨龍牛、犛牛、黃牛200多頭。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現在黨和國家都非常關心獨龍族羣衆,我們也要努力奮鬥,把日子越過越好。”斯小東說,今後,他要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發展壯大養牛產業,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實現鄉村振興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