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白葉一號”跨越山海奔赴四川、湖南、貴州的鄉村振興新征程“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四省代表共話產業振興

四川 91℃ 0
摘要: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能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通路。


航拍浙江省安吉縣溪龍鄉萬畝茶園。浙江日報供圖


湖南省古丈縣翁草村的“白葉一號”基地,村民採茶正忙。張棋銘攝

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能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通路。

今年全國兩會上,如何更好地實現產業振興,如何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成為大家的熱議話題。本期“黨媒連連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聯動湖南日報、浙江日報、貴州日報記者,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大英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唐利軍,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古丈縣默戎鎮牛角山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龍獻文,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西市雨朵鎮黨委書記付慶梅,聚焦“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白葉一號”茶苗故事,共話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探茶園

村民的整體收入比在外務工還高

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種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願意捐贈1500萬株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羣衆脫貧。隨後,確定川、湘、黔3省5縣的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村作為受捐地。經過4年多努力,這些茶苗已經在3省5縣紮下深根,陸續進入豐產期。

廣元市青川縣是四川省唯一一個受捐地。3月的青川縣,春意漸濃,茶園裏的白茶冒出了小米般的嫩芽。3月8日一大早,廣元市青川縣沙州鎮青坪村村民强錫香又走進了“白葉一號”基地,察看她“返租倒包”的200畝茶園。這幾年來,每天來茶園轉轉已經成為她的習慣。

2018年以前,强錫香在外務工。聽說白茶來青川“安家”後,她回到老家學種茶,成為“白葉一號”基地的一名管護人員。

“還要差不多20天才能採摘。”看著茶園嫩芽,强錫香一邊預估採摘時間,一邊給記者算了筆賬——去年,她家的“白葉一號”初采,賣茶的錢加上管理茶園掙的錢,一共有五六萬元,加上土地流轉收到的租金、入股分紅、村集體分紅,等等,“總體一算帳,我在茶園的收入比以前在外務工的收入還高!”

同樣的場景,不僅出現在四川。在貴州省普安縣、沿河縣、雷山縣,種植著“白葉一號”的茶園滿目青翠、春意融融,鮮嫩的茶芽競相萌發,茶農們搶抓農時,為春日裏第一批新茶的採摘在做準備。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默戎鎮翁草村,“白葉一號”項目的落地,帶動當地400多位貧困戶脫貧。去年採茶季,茶農採摘鮮葉1000多公斤,製成幹茶200餘公斤,給茶農帶來了8萬餘元的收入。

聊經驗

增收模式、種植技術以及優秀人才,缺一不可

作為農業產業專家,唐利軍認為,青川縣種植和發展“白葉一號”白茶的過程,是一個很好的產業發展樣本。在他看來,要實現產業振興,穩固的增收模式和科學的種植技術缺一不可,而青川縣在這兩方面都進行了有益探索。

唐利軍說,就目前來看,青川縣探索的“土地流轉收租金+務工就業掙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委託經營拿酬金+村集體分紅得現金”機制,讓土地轉包農戶、茶園承包人、管護務工人員、茶苗受捐農戶、基地村集體經濟組織都實現了互利共贏和穩定增收。“另外,青川縣在種植過程中還採用了種植管理數位化系統,讓以前粗放的種植變得精細起來,為茶苗的健康成長和以後的大規模產業化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小小茶葉連著上千茶農。”付慶梅認為,對於黔西市雨朵鎮而言,只有讓茶農收入新增,特色產業才算發展成功,才能助推鄉村振興。為此,雨朵鎮先後引進貴州丹青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普定縣分公司等企業、專業合作社落戶,推動農業產業化,讓茶農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各位代表看來,要想讓鄉村特色產業長久發展,除了穩定的增收模式、科學的種植技術,培養和吸引優秀的產業科技人才也很重要。

龍獻文見證、參與了“白葉一號”落戶古丈縣的過程。為了提高茶葉品質,龍獻文曾經和附近20多個種茶“土專家”專程到浙江學習了白茶種植技術,“一方面是為了學科技,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我們自己的科技人才。”

“今年,我們村决定向全球招募合夥人,吸引更多人才、項目落地,賦能鄉村發展。”汪玉成告訴記者,和傳統招商引資相比,他們的“全球合夥人”計畫招引的不僅是項目,更是各類人才。人才帶著項目、科技、理念而來,而村上則在房租、貸款、推介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雙方實現共贏,共同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有力促進鄉村振興。(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庭銘張敏張棋銘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劉笑雪浙江日報記者李世超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趙勇軍吳傳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