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顧傑鄔林樺
今年全國兩會,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備受關注,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代表委員們認為,這次改革將有助於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
理順管理體制,進一步鞏固了科技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覈心地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披露,過去五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强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放眼全球,科技競爭形勢日趨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代表委員們認為,面向未來要在更多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准,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
提升基礎研究支持比例
從全球科技發展的歷史和規律來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基礎研究是基石;建設創新型國家,基礎研究是“源動力”“元實力”。
在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黃勇平看來,基礎研究可以挖掘未知的現象與規律,許多重點、難點領域的核心技術都基於基礎研究發展而來,例如生命科學、量子科學等。“具有强大基礎研究能力的國家,在當前與未來的國際競爭中,都佔有更大的優勢。”
重視和加强基礎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科學發展與技術創新的戰略重點。過去五年,我國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支持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據政府工作報告,全國基礎研究經費五年增長一倍,科技創新引領功能不斷提升。
但同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基礎研究還存在短板。代表委員們指出,我國的基礎研究陣地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機構,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投入,企業和社會的支持有限;在人才方面,我國缺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領軍科學家,加之基礎研究科研崗位收入相對較低,人才流失嚴重,後備力量不足。
“基礎研究的新發現新突破,帶有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也不一定直接作用於科技突破。”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學院副院長曹阿民建議,國家要提前佈局,對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科研領域持續、穩定投入與支持。“讓熱愛基礎研究、潜心學術造詣的研究者不怕‘坐冷板凳’。”
“長週期、高風險、顛覆性的基礎研究成果,是基礎科學的本質創新,也是創新策源的根本動力。這些研究專案在整個基礎研究領域中,數量雖然少,但意義十分重大。”全國人大代表、複旦大學校長金力表示,當前,對於支持開展這類基礎研究的資源仍然不足。他建議,明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作為國家支持資助基礎研究的最主要通路,發揮統籌兜底作用。“我們應以原始創新、科學前沿為導向,聚焦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持佈局,加强對基礎學科研究及基礎性研究的支持比例。”
近年來,我國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取得不少新突破,載人航太、超級電腦、核電科技、人工智慧等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但在另一些重點、難點領域,我國也存在起步時間晚、基礎研究不足的現實情况。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教授丁光宏建議,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獨特優勢,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重點支持面向世界前沿科技的基礎研究,鼓勵研究人才勇攀高風險科學險峰,使我們在重點難點領域具有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
突出企業科創主體地位
科技創新並不僅局限於高校或科研院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企業在科研和成果轉化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不少代表委員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去年報告中的相關表述則是“强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從“創新主體”到“科技創新主體”,兩字之差耐人尋味。
“從中可以看出,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和任務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丁光宏說,新形勢下,企業不僅是技術創新主體,要解决實際的科技問題,同時也是科學研究主體,要在科研新現象、新領域、新方法和新範式方面作出貢獻。資料顯示,2022年,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已超過四分之三,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更加明顯。
“市場需求是促進企業科技創新的覈心動力,反過來,企業也最容易發現市場機會在哪裡、覈心難點在哪裡。”在丁光宏看來,我國市場規模龐大,產業鏈相對完整,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企業唯有不斷投入創新,對市場需求進行前瞻把握,才能保持生命力。但現時很多企業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依舊薄弱,創新勁頭不足,應進一步引導企業投入更大比重的基礎性、原創性研究,增强創新動能。
“企業是科創的主體,但由於企業的類型和規模不同,其創新能力存在較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論。”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印傑解釋說,比如一些高科技初創企業雖然規模小,但手上握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强的創新意願和科研能力。“在這類企業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政府要幫他們和高校、研究機構搭建資源共亯、人才共育和成果轉化的平臺,進一步激發其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科技成果的轉化並非一蹴而就,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諸多不可控的風險。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資訊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司徒國海認為,基礎研究中的創新性成果並不能簡單等同於生產力。他發現,由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利權人與企業的需求匹配度並不高,仍然存在大量“沉睡”專利,“有貨無市”,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對新興產業科技需求旺盛,但是獲取通路有限。
“實施專利產業化的高端專業人才缺乏,是制約企業專利產業化的最主要原因。”司徒國海解釋說,此類高端專業人才包括科技經紀人和創新技術產業化專業人員等,他們要能對科技的成熟度和實施價值進行研判,並對接企業需求,實施或指導完成專利技術的產業化研發。他建議,加强“從1到10”這個“中間階段”項目的支持力度,引導政府主導的產業基金、社會資本更多支持中間階段項目的投資,同時加强發明專利產業化高端人才培養體系。
培育良好科創生態環境
科技創新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作,不僅要有强大的科創主體和科研能力,還要匹配相關制度保障和創新環境。採訪中,“科創生態”和“科創環境”是代表委員們提到的高頻詞,大家認為,有了體制機制的活力,才能有自主創新的競爭力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實力。
眾多體制機制問題中,人才制度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建議,設立針對本土培育優勢人才項目,在政策上避免搞“一刀切”,通過分類評估等舉措,為本土人才的晋昇和發展創造條件,宣導培育更為寬容多樣的學術環境。
科技創新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失敗風險,建立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是鼓勵創新的必要保障。但也有代表委員直言,如果因創新主體“大膽探索、挑戰未知”,盡了“勤勉盡責義務”就一概一“容”了之,也是不够的。還要建立完善的糾錯機制,認真分析失敗原因,防止類似錯誤重犯,同時也要考慮項目相關方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體制機制。
科創風險的高低,除了受研究本身的不確定性影響,也取決於整體的科研環境。“近年來,用法治思維和法治管道治理科研不端行為取得明顯成效。”金力說,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涵蓋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的科研不端行為法律規制體系,但距離真正實現以法律規制科研不端行為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比如,對於抄襲、剽竊他人專案申請書等不端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行為還存在爭議。“目前我國尚無針對科研誠信、科研不端行為的專門立法。”他建議加强相關立法的頂層設計和整體統籌,加强對現有罪名及其構成要件的學理解釋,完善科研不端行為的刑事證明標準、程式規定等,推動出臺相應刑事制裁措施,推進科研誠信制度建設。
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也是營造良好科創環境的重要一環。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以創新藥研發舉例說,涉嫌專利侵權的藥品一旦納入國家集采或在地方招采平臺掛網,就會迅速觸發生產和銷售,這不僅會導致專利權人不可挽回的損失,也會挫傷企業持續投入研發的積極性,不利於醫藥產業的創新陞級。他建議完善專利侵權預防機制,實現全流程“强保護”,加大侵權懲罰力度,為產業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