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勇娣通訊員管天瑞
近日,以“生物製造-種源保護利用和技術創新”為主題的“2023年啟明星論壇暨第108期院士沙龍”在上海市農科院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上海市農科院加强資源收集、創新與利用,安全保存了93科360種23萬餘份動植物、微生物種質資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資源庫和全國最大的生菜種質資源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發展“節水抗旱稻”,像種麥子那樣種水稻,開闢了節水型農業發展的新境界。
“光不僅提供植物生長的能量,還是植物生長發育的訊號。”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景權作了題為《番茄光信號途徑研究及其應用》的報告。報告圍繞紅光、遠紅光和藍光受體如何通過光訊號分子在蕃茄生長發育、抗冷、光適應、養分吸收和植株株型形成等發揮作用,探討設施園藝LED精准補光和植物工廠人工光源的光配方,為發展現代園藝提供指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在《食用菌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報告中指出,菌物產業現已成為我國農業中的一個重要產業,特別是食藥用菌產業是種植業中僅次於糧食、蔬菜、果樹、油料的第五大產業。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
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員羅利軍則作了《節水抗旱稻的理論與實踐》報告。他介紹,節水抗旱稻的節水、抗旱和耐直播能力較强,可採用“旱直播旱管”的綠色栽培模式,既可在水田不淹水栽培,大幅度節約灌溉用水、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又可在旱地或山坡地種植,大大拓展水稻的種植空間。據瞭解,作為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全國傑出專業科技人才,羅利軍長期從事水稻遺傳資源保護利用研究,取得了節水抗旱稻資源評估、不育系創制、三系配套和新品種培育的系列原創性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馮雁作了《合成生物學:開創高值化合物生物制造的新途徑》的報告。據介紹,她主要致力於酶學和酶工程領域的研究,系統建立了在醫藥、食品及化工等領域有重要影響的酶基因資源庫;解析了多種嗜熱酶的晶體結構,並從酶學、生物資訊學和生物物理學等角度探討了酶活性、穩定性及底物選擇性的複雜關係;率先在國內開展了酶分子改造的研究工作,利用定向進化、合理設計及分子模擬等科技構建了功能明顯改變的進化酶。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