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顧傑周程禕
為中國式現代化開闢新路,意味著闖前人未闖之路。把宏偉藍圖化為施工圖、實景畫,意味著解一道道未解之難題。
如何勇當“開路先鋒”,如何當好“施工隊長”?上海用“創新”二字作答——通過激發創新活力,不斷提高都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2023年,在緊鑼密鼓出臺的一系列動作中,創新無疑被提到了關鍵地位。
2月,上海公佈191個重大工程項目清單,科技產業領域最為集中,其中既有先導產業項目,也有前沿科學裝置。3月,“大零號灣”建設方案出臺,聚焦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强化全過程創新。最新出臺的《上海市創新型企業總部認定和獎勵管理辦法》,則在各類“總部企業”中又新增了一類“創新型總部企業”,顯示出對創新型企業的高度關注。
新征程上的創新發展,不僅意味著科技突破,也牽涉大量制度創新、規則創新、治理創新。上海的一次次創新實踐,激發源源不斷的都市發展內生動力。
維度之新
不久前,一款由上海聯影醫療自主研發的磁共振設備“破冰”登入美國紐約曼哈頓,該設備不僅是世界首款,也是中國高端醫療裝備首次進入紐約中心城區。
不到十年,我國自主高端醫療設備實現了從無到有、打破外資壟斷局面。在全球競合格局發生深刻演變的當下,上海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創新,在某些領域一路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
對上海來說,全球維度的創新,並非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從國際看,世界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征程上,上海必將面對更高層次的競爭和挑戰。
從國內看,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引領,上海正邁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傳統要素投入的增長模式愈加難以為繼,上海迫切需要為都市發展挖掘新動力、釋放新潜能。創新已成為衡量發展質量和能級的新維度。
過去十年,上海全社會研發投入從679.46億元增長到1819.8億元,研發投入强度從3.31%增長到4.21%。在世界科技創新集羣中,上海現時排名第八,科技創新綜合水准邁入全球主要創新型城市前列,已搭建起科創中心的基本框架。
不同歷史階段,創新承載的意涵也不盡相同。今天的上海,需要對標國際一流的創新視野,需要具備前沿顛覆的創新成果,更需要能够實現“彎道超車”的創新發展。
不久前,在上海誕生的“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多格列艾汀片”獲批上市,得益於技術創新等專項支持,起步於張江的創新藥用10年時間走通了“從0到10”的創新之路。
一片小小的新藥背後,是多項基礎研究的突破。近年來,上海不斷提升創新策源功能,在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基礎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去年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120篇,同比增長12.1%。
科技之變,更關乎都市發展動力的變革。當今世界,創新能力已成為國際競爭力的覈心要素,切換新動能、佔據新賽道已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覈心共識。
面向未來,上海已明確抓好“3+6”新型產業體系,加快推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以及電子資訊、汽車、高端裝備、先進資料、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發展。
去年11月,上海發佈行動方案,宣佈將佈局未來健康、未來智慧、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資料五大未來產業集群,在全市打造15個左右的未來產業先導區,這些先導區將在產業發展路徑模式、體制機制、制度政策上探索創新,成為未來科技策源地、基礎研究發源地。
制度之新
在驅動科技與產業升級同時,創新也在推動都市發展治理底層邏輯變革陞級。當前,上海正通過制度性創新解决發展過程中的共同瓶頸,為全國提供某種全新的範式模範。
去年春天,洋山港落地國內首單國際航行船舶保稅LNG加注業務,成為全國首個、全球第三個提供此類服務的港口,但LNG既是能源又是危化品,全球各地都沒有相關法規先例。這次創新制度的落地,將有助於上海開闢高附加值的新業務。
在浦東新區,制度性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一批重大改革措施推出。近日發佈的浦東引領區改革創新案例顯示,引領區建設實施方案450項任務中完成或基本完成的已達409項,完成比例超過90%。
在諸多創新成果中,推進制度型開放是關鍵。去年11月,國家統計局與上海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授權浦東新區在若干重點領域開展統計改革創新試點,如新興金融業統計調查試點,研究境外服務交易、離岸貿易統計方法,進一步體現了浦東新區加快推進高水准改革開放的特色優勢。
制度創新,對產業提升作用顯而易見。去年12月,上海加快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公佈,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打破了過去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捆綁”的藥品注册管理模式,有效保護了機构的研發積極性。
對於上海這樣的超大都市來說,解决都市治理的系統性難題,不僅是上海改革創新的新任務,也是順應時代發展和城市功能再造的新要求。
以上海近年來花大力氣推進的都市數位化轉型為例,制度層面的“轉型”,迫切需要都市各領域全方位的流程再造、規則重構、功能塑造和生態構建。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都市治理“一網統管”的“兩張網”建設,就是為都市治理尋求系統性解法的嘗試。
在擁有上海五分之一土地面積、四分之一常住人口的浦東新區,“都市大腦”4.0於去年10月正式上線運行,150項城市運行體征數據首次納入監管,“都市大腦”的人機協同、全面感知、智慧預判、統籌調度等能力均邁上新臺階。
數位化轉型,為解决各類都市難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去年底,上海“解紛一件事”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覆蓋調解、仲裁、行政覆議、行政裁决等10類糾紛化解途徑,綜合了全市各類解紛資源,市民通過“隨申辦”移動端或者“一網通辦”總門戶,就能獲得更便捷普惠的解紛服務。
生態之新
春節後首個工作日,上海召開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大會,發佈優化營商環境6.0版行動方案,持續營造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制度環境。
“上海有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和對外開放、人才資源優勢。”一名創新創業者說,企業要搶佔行業新賽道、把握產業制高點,最需要好的創新創業生態。
從孵化出首臺國產質子治療示範裝置的上海光源,到《流浪地球2》中爆火的“外骨骼機器人”,再到賦能中小企業的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上海正致力於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面向未來,上海正錨定打造創新“核爆點”,培育養料充足的“熱帶雨林”,通過平臺集成和上下游帶動,孵化培育出一批引領風口的創新“果實”。一家“專精特新”企業董事長感歎:公司樓下就是科技交易所,隔壁就是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政府部門著眼完善創新機制,最大限度調動和啟動創新鏈上每一個細胞。一種激情忘我、敢闖敢拼的創新文化正在形成。
創新主體的覈心是人才。今年以來,上海推出了一系列優化新舉措,支持科技事業單位設定流動性創新崗位,吸引有創新、創業經驗的社會專業科技人才與企業家擔任兼職科研人員,通過進一步放權鬆綁,更好激發科研人才的活力。
這種活力往往來自反復“試錯”,特別是在原創性、顛覆性的前沿基礎研究中,失敗是常態,但也意味著更大的機遇。一家創新公司創始人更是直言:如果公司一年都沒有一款產品失敗,那說明承擔的風險還不够。
唯有營造容許失敗的氛圍,創新主體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大膽試”“大膽闖”。今年初,上海在全國首創的“基礎研究特區”計畫進一步擴區,進入“特區”的科研團隊獲得了長期穩定的經費保障。一比特科學家感歎:“以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和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讓科學家終於敢試了。”
對創新生態的法治保障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在促進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條例、數據條例等幾部地方立法中,均設立了“寬容失敗、激發創新活力”的立法條款,明確製定不予行政處罰清單等,這些被視為“科學家條款”的制度性保障,進一步打消了機构創新的顧慮。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