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陳凡:
服務保障科技攻關助力種業科技自立自强
海南日報記者袁宇
早春時節的三亞陽光溫暖,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內外,科研人員步履匆忙,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裏,水稻秧苗迎風搖曳。住瓊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執行主任陳凡正與他的科研團隊一起開展科研攻關。
“過去一年來,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發展迅猛。”近日,陳凡自豪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如今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大型儀器公共服務中心、種質資源分子鑒定平臺等開放共亯平臺已完成建設並投入運行,實驗室理事單位達到20家,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國家隊”科研院所,“彙集了一批院士級的種業領軍科學家。”
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成立於2021年5月12日,是海南省為支撐國家“南繁矽谷”戰畧和種業發展而設立的新型科研機構。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成立以來,不斷探索制度創新,努力吸引科研人才,彙聚科研力量。
陳凡介紹,實驗室面向科技前沿,圍繞種業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對全國來自不同科研機構和院校的科研人員開放共亯,在這裡實現育種聯合攻關。“截至2022年底,實驗室已擁有17.2萬平方米物理空間,配備科研設備7100餘臺(套),設備資產超過6億元。”
越來越多優秀科研人才到此開展種子基礎前沿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陳凡透露,實驗室設立了院士創新團隊和項目博士後制度,集聚優秀科研人才,他自豪地說,“已經帶動了22個院士創新團隊,吸引了相應的123個項目博士後落戶。”
為了破解種業“卡脖子”難題,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還創新機制,與國內種業龍頭企業合作,通過企業“揭榜掛帥”的創新模式推動技術攻關,探索破除科研創新與市場需求“兩張皮”的弊端,推進種業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效融合。
隨著實驗室平臺建設不斷完善和人才加快聚集,更多的喜訊從這片希望的田野傳來——
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和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共同實施的“海南雙季稻畝產3000斤新品種篩選及配套科技研究與示範”項目,實現了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高位嫁接本校優質學術資源,大豆南繁育種試驗畝產超500斤;三亞崖州灣知識產權特區首單植物新品種權完成交易,梨新品種“丹霞紅”品種權以2200萬元成交……
種子雖小,卻是具有戰畧意義的“國之大者”,種業科技實現自强自立是每一位南繁科技人牢記的使命。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陳凡感到責任重大。他表示,這次赴京參會,將圍繞海南自貿港建設中的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提出相應提案,為推動種業發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强貢獻力量。
“我們將發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海南的重大歷史使命,打好種業翻身仗,推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强。”陳凡說,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將繼續推進重大創新科技平臺建設,深入推動產學研融合,進一步完善機制啟動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通過認真做好團隊建設與平臺共亯,服務保障科技攻關。”
(本報三亞2月28日電)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