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
關於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
(二〇二三年二月十七日)
江蘇是魚米之鄉、農業大省,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必須堅持不懈把解决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立足省情農情,突出綜合產能强、科技裝備强、產業主體强、功能效益强、競爭能力强,在更多領域、關鍵環節率先實現突破,牽引農業農村發展實現整體躍升,在推動產業高品質發展、實現農業高科技引領、推進鄉村高標準建設、創造農民高品質生活、促進城鄉高水准融合上走在前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富有江蘇特點的農業强省,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江蘇力量。
做好2023年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三農”工作,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堅持和加强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强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堅決守牢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底線,持續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扎實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和農村改革等重點工作,推動農業强省建設開好局、起好步,為新征程上譜寫“强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奠定堅實基礎。
一、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扛穩扛牢穩產保供責任
(一)壓緊壓實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執行糧食安全責任制,建立健全糧食生產儲備利益調節機制,加强糧食油料生產考核工作。確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8124.9萬畝、總產量保持基本穩定,其中大豆播種面積335.6萬畝、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面積110萬畝。油料作物面積發展到463.2萬畝。
(二)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製定完善糧食生產扶持政策清單,完善擴種油菜和大豆玉米複合種植補貼政策。落實稻穀補貼、耕地地力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政策。鼓勵出臺針對糧食規模經營主體的養老保險補貼政策。嚴格落實產糧(油)大縣獎補政策,加大涉農資金分配向產糧(油)大縣傾斜力度。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600個糧食作物、100個油料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示範片,加快推廣“種糧一體化”生產經營機制,鼓勵糧食生產、貿易、儲備、加工企業等多元主體入市,支持與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訂單生產。
(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開展“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績效評價,提升“菜籃子”產品供需調節、調運和應急保障能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加快提升設施園藝生產水准,推廣應用一批先進設施裝備和種植模式。有序推進80萬畝“菜籃子”工程綠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設,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2100萬畝左右。培育壯大食用菌和藻類產業。持續穩固活豬基礎產能,推進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能繁母猪存欄量穩定在120萬頭左右、規模豬場保有量穩定在5000家以上。推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改造標準化池塘60.2萬畝。穩妥有序開展大水面生態漁業試點。加快海洋牧場建設。推進糧食全鏈條節約減損。持續推進現代糧食倉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糧油應急供應網絡。促進糧油適度加工,推動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加强農業國際合作交流。
(四)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根據國家下達的耕地保護目標任務,逐級簽訂新一輪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决、終身追責。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强化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全面實施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加强耕地品質監測與評估,建設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範區。開展土壤普查和鹽鹼地等後備耕地資源調查工作。
(五)加强高標準農田建設。實行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並重,全年新建高標準農田120萬畝,改造提升建設高標準農田207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6萬畝。緊緊圍繞新一輪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加快推進已建高標準農田的改造提升,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開展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推進數量、質量、生態一體建設。經依法準予佔用耕地涉及高標準農田的,應及時補充,確保高標準農田數量不减少、質量不降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每年應當安排一定數量的工程管護經費,建立健全項目工程管護機制,壓實鄉鎮屬地管護責任。
(六)加强農田水利建設。加快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等骨幹引排工程建設,强化中小河流治理,提高區域引排能力。科學編制農田灌溉發展規劃,持續推進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統籌實施灌區骨幹工程和高標準農田田間工程建設。開展大中型病險水閘泵站及丘陵山區重點塘壩治理,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加强洪旱精准化調度和用水管理,提高農村防汛抗旱能力,實現農田能灌能排、旱澇保收。
(七)强化農業防灾减灾能力建設。加强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構建完善農業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體系和防禦體系。完善農業氣象服務標準化業務流程,形成全省氣象為農服務基礎數據“一張網”和基礎產品“一張圖”。加强海洋漁業防灾减灾預警工作,啟動海上氣象雷達站規劃。强化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預警,推進稻麥田草害綜合治理,健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
二、强化科技創新支撐,加快提高農業物質科技裝備水准
(八)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把解决產業發展痛點、核心技術卡點和體制機制難點作為攻關目標,組織實施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項目。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農業科技專案,立項實施省重點研發計畫(現代農業)項目80項。高品質建設南京國家農高區、農創中心,統籌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各類農業科創園區建設。積極申辦中國農業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
(九)深入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推動省農業種質資源綜合基因庫、家畜、家禽、長江特色漁業、河蟹、經濟紅藻等種質資源保存與創新利用中心建設。持續實施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開展種業重大品種科技合作攻關。立項實施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15項,育成主要農作物新品種60個。推動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創新中心。加强良種繁育優勢基地建設,建設一批規模化種子種苗繁育供應中心和種業產業園。高品質建設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支持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利用、食品科學與資源挖掘、肉品品質控制與新資源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江蘇省種業集團發展。
(十)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新建10個省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範縣。加快填補國內空白的首臺(套)農機裝備研發,加大推廣應用力度。大力推進“宜機化”設施在農田建設、農業園區和設施農業中的應用,提升油菜、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機械化水准。推廣應用種肥同播、側深施肥、機插秧等綠色低碳裝備與科技,生態型犁耕深翻工作面積擴大到200萬畝。探索農機裝備再製造科技與應用,建設農機化推廣應用先導區。加快建設“機慧來”農機化應用與管理平臺,建設智慧農機應用場景和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園區)。
(十一)加快推進農業農村數位化建設。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慧等資訊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高水准建設一批智慧農業園區、數位農場(牧場、漁場)、特色產業鏈數位化試點縣,新建30個省級數位農業農村基地。健全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完善“蘇農雲”平臺,啟動“蘇鄉雲”數位化平臺建設,建立數據資源開放、共亯、應用新機制。依託農村各類服務網站,構建“互聯網+農村綜合服務網絡”,加快資訊服務延伸到村、精准到戶。
三、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積極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空間
(十二)推動鄉村全產業鏈陞級。依託鄉土資源和產業基礎,發展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促進產村、產鎮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綠色果蔬省級重點鏈和一批市域縣域特色鏈。積極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發揮好“鏈主”示範引領作用。引導龍頭企業合理佈局產業鏈,向產地下沉,向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集聚。鼓勵發展預製菜等新型食品加工業。實施鄉村產業振興科技支撐計畫。打造休閒農業精品區,開展“蘇韻鄉情”系列推介。推進鄉村旅遊重點村鎮建設,辦好省鄉村旅遊節。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形態。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直銷直供、冷鏈配送、社區拼購等業態,推廣農產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模式。
(十三)繁榮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完善縣鄉村產業空間佈局,支持產業向園區集中,支持重點鄉鎮周邊佈局關聯產業和配套企業,支持在城郊周邊佈局中央廚房、主食加工、休閒食品等產業。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完善縣域商業設施,提升鄉鎮商貿中心和農貿(集貿)市場服務功能,促進城鄉經濟迴圈。改造提升基層供銷合作社100個。推進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三年行動,全年新建200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
(十四)强化農業質量品牌建設。推進規模主體入網監管,强化風險監測預警和重點品種“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專項治理,建設區域性風險篩查重點實驗室。實施農產品“三品一標”四大行動,支持規模主體使用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建立1500個服務網站,為農民提供自助快檢、自助開證等服務。强化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建設,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1%。遴選60個農業品牌納入“江蘇精品”培育計畫。持續推進“水韻蘇米”品牌和“味稻小鎮”建設。
(十五)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鞏固長江禁捕退捕成效,持續做好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實施化學農藥和化肥减量化行動。開展化肥農藥實名制購買、定額制使用試點。持續加强農藥全產業鏈監管,加快推進生物農藥產業發展。推進化肥農藥集采統配及農業包裝廢棄物回收、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肥藥集采統配面積達850萬畝,廢舊農膜回收率89%以上。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建設綠色種養迴圈農業試點縣16個,促進種養迴圈、農牧結合。加强農田退水治理。推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加强生物多樣性保護,防治外來有害物種侵害。完成綠化造林20萬畝。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5%。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建設40個省級生態清潔小流域。
(十六)加快現代鄉村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農資配送、農機工作、統防統治、疫病防控、肥水管理、市場資訊、倉儲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完善符合各地實際的生產性服務標準和服務規範,鼓勵各類主體建設“一站式”區域性農業生產性服務綜合平臺。加快發展設施管護、農村養老、鄉村餐飲購物、文體健身、旅遊休閒、家政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推動城鎮生活性服務業向農村延伸,積極拓展訂制服務、體驗服務、智慧服務、共亯服務、綠色服務等新服務形態。
四、深化富民强村幫促,多管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十七)持續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深入實施富民强村幫促行動,深化各項銜接政策落實。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確保過渡期幫扶政策平穩有序。保持防返貧小額信貸投放量和惠及面持續穩定。强化重點地區幫促,加大銜接資金專案支持力度,充分發揮“五方掛鉤”機制、省委駐縣(區)幫促工作隊、片區聯席會議制度等作用,抓好消費幫促等社會幫促,激發內生發展動力。推廣黃橋、茅山、劉老莊、黃花塘和郭村等革命老區幫扶政策經驗,支持29個革命老區相對薄弱鄉鎮發展,促進共同富裕。高品質建設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
(十八)拓展農民增收致富通路。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實行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牽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廣大農戶等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支持農村創業創新,加强返鄉入鄉創業園、農村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等建設。强化農村改革成果集成運用,讓農民更多分享改革紅利。
(十九)支持農民穩崗就業。創新落實穩企紓困政策,促進返鄉下鄉農民工、農村新增勞動力充分就業。啟動優化提升標準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三年行動計畫,今年優化提升300個服務站。維護好超齡農民工就業權益。針對智慧製造、健康照護等用工矛盾突出的行業產業,突出網約配送、直播銷售等新業態,加强優質技能培訓資源供給,提高農民工轉崗就業能力。打造50個省級勞務品牌。支持農民工多管道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製定實施平臺經濟促進就業政策措施。發揮公共投資和重大專案帶動就業作用,加大重點工程建設中實施以工代賑力度,促進就近就業。
(二十)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全省星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認定工作,引導村集體探索融合經濟、“飛地”經濟、服務經濟等新路徑,拓展生產託管、物業租賃等領域。支持641個村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完善集體經濟組織聯農帶農機制。全面加强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推廣使用智慧監管服務平臺。
(二十一)提升農村民生保障水准。持續排查解决農村突出民生問題,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完善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全面落實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統籌完善救助托底保障措施。深化鄉村醫療互助試點工作。促進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發展,加大“江蘇醫惠保1號”擴面推廣力度。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加快完善有利於農民靈活就業和適應新就業形態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引導靈活就業農民工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五、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二十二)加强鄉村規劃建設。有序開展鎮村佈局規劃動態更新,分類推進村莊規劃建設和整治提升。把規劃發展村莊作為未來鄉村發展和人口集聚的主要空間載體,統籌安排非規劃發展類村莊必要的生產生活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健全完善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制度,優化完善審批流程和管理措施。持續推進“共繪蘇鄉”規劃師下鄉活動。累計完成全省30%左右行政村(規劃發展村莊)的村莊規劃編制。
(二十三)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持續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機制。按照“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的原則,同步推進農村戶廁改造和整改提升。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推進727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7%。加强“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鎮回收清運、有機垃圾生態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體系建設,推進源頭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持續推進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整治,有條件的地區率先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新建農村生態河道5000公里。建設美麗移民鄉村20個。新建綠美村莊200個。深化“萬村婦女爭創美麗庭院”活動。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二十四)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陞級。新改建農村公路1800公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向進村入戶傾斜,加强農村公路與城鎮道路、村內道路的銜接,推動規劃發展村莊通達雙車道四級公路。加大危橋改造力度,改造橋樑400座。實施公路安全設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細化提升行動。更新改造農村供水管網1200公里以上。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多點合一、一點多能”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鞏固提升農村網絡、電力保障水准,推進燃氣下鄉,因地制宜實施農村“瓶改管”工程。
(二十五)持續改善農村住房條件。突出農房安全和品質提升,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消險解危、農村低收入群體危房改造和老舊農房改造改善,同步提升規劃發展村莊公共基礎設施配套水准。改善10萬戶農房。
(二十六)扎實推進特色田園鄉村高品質發展。創建130個“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對已命名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進行跟踪指導和回顧評估。在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市、區),推動形成一批融山水、田園、產業、鄉愁於一體的特色田園鄉村示範區。持續開展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組群摸底調查,動態更新保護名錄,實施傳統村落掛牌保護。
(二十七)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完善村級綜合服務功能,確保綜合服務供給下沉到村。建設好城鄉學校共同體、醫共體等,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實施鄉村醫療衛生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持續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鄉村衛生院達到推薦標準比例提高至40%,新建200個甲級村衛生室。提高農村傳染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做好農村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加强農村老幼殘障孕等重點人群醫療保障。持續推進“15分鐘醫保服務圈”建設。遴選設立“醫保便民藥店”。全面落實基本養老服務指導性目錄清單,完善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設施網絡。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改造提升1000個示範性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新增建設500個村(社區)法律援助聯絡點,發展鄉村遠程公證服務。提升鄉村公益性殯葬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准。加强蘇北農村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六、加强和創新鄉村治理,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二十八)强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健全“黨委抓支部、支部管黨員、黨員帶羣衆”的組織體系,完善“鄉鎮黨委—村黨組織—網格(村民小組)黨組織—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架構。常態化推動縣鄉村三級幹部“村村到、戶戶進、人人訪”。加强對村幹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經常性監督。
(二十九)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完善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農村集體經濟充分發展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加强基層組織建設,修訂完善村務公開目錄,引導農村社區開展治理創新實踐。深化農村社區“五社聯動”。規範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构牌子和證明事項,推進農村社區“減負增效”。實施黨群服務中心功能提升行動。强化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動態管理。深入推廣“清單制”“積分制”“紅黑榜”等成熟經驗。深入推進“精網微格”工程,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管理、信息化支撐的農村基層治理平臺。爭創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
(三十)加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道德講堂等載體建設質效,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深入推進“治理高額彩禮、減輕人情負擔、推進移風易俗”行動。持續加强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創新實施“送戲下鄉”“千支優秀羣衆文化團隊”“千個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等文化惠民工程。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系列活動。繼續在鄉村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文宣教育活動。
(三十一)深化平安鄉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地區立體化、信息化治安防控體系。常態化推進農村地區掃黑除惡鬥爭,依法嚴厲打擊農村地區黑惡勢力。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機制。加强農村宗教活動常態化管理。深化農業農村領域安全生產風險專項整治。做好農村特殊群體救助幫扶和婦女兒童權益保障,堅決防止衝擊道德底線的事情發生。
七、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强鄉村振興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
(三十二)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壓實地方政府投入責任。落實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政策,省級統籌資金重點用於糧食生產和財力薄弱的市縣補齊鄉村振興短板,以及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三農”領域重大工程和重大專案。發揮鄉村振興投資基金作用,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券,新增重點領域投資。深入推進涉農資金統籌綜合,優化省級專項和任務清單設定。全面加强涉農資金專案績效管理,將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政策調整掛鉤。
(三十三)持續推進農業農村重大專案建設。啟動實施農業農村重大專案建設“三年攻堅”行動,以精深加工、新模式新業態、高技術為導向,圍繞穩產保供、關鍵工程、數位農業、綠色發展、產業融合、鄉村建設等重點領域,每年開工建設1000個項目、投資1000億元以上。立足資源稟賦,加大項目謀劃儲備,創新開展招商引資,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實施水准監測評估機制。
(三十四)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投入農業農村。落實金融支持農業農村發展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化信貸政策,對農業龍頭企業、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農業現代化先行區等單列信貸計畫。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三農”領域小微貸款投放力度,按不低於貸款餘額增量的1%提供激勵資金。推廣“蘇農貸”等支農專屬金融產品。發揮全省農商行金融支農主力軍作用,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啟動“富農易貸”推廣提升行動,用信餘額突破1000億元。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積極開展玉米收入保險,將帶狀複合種植模式中的大豆和玉米納入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範圍,鼓勵擴大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的農險產品供給。持續推進活豬“保險+期貨”試點。
(三十五)强化農業農村用地保障。加强年度新增用地計畫和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規模的統籌安排,市縣每年用於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用地計畫應不低於省下達新增計畫的5%。對於國家和省重點農業項目,積極探索實施點狀供地等靈活供地管道。規範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持續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積極盤活利用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
(三十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大家庭農場培育扶持力度,加快我省家庭農場立法行程,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質創新發展,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制度,培育高素質農民15萬人。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培育專業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服務聯盟、供銷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專業戶等服務主體。支持創建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引導以縣為組織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名錄庫。
(三十七)深化農村改革。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推廣“小田變大田”改革成果。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持續做好農村集體資產年度清查,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確權登記頒證。穩慎盤活利用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審慎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並與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協同推進。加强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依法有序推進鄉村公共空間治理。鞏固供銷、農墾、林業、農業綜合水價等改革成果。扎實推進宿遷“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範區建設。
(三十八)加强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完善鄉村人才振興工作體系,推動縣域人才統籌培養引進使用,加快健全鄉村人才管理與服務網絡。落實村幹部基本待遇。持續推進“定制村幹”、鄉村定向師範生、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興村特崗”、“三支一扶”、“大學生返鄉創業支持計畫”、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等。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落實基層事業單位專業科技人員“定向設崗、定向評估、定向使用”政策。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返鄉回鄉下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實施技能鄉土人才提升行動,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建設“鄉村振興青年先鋒”人才庫。支持鄉村工匠培育。
(三十九)强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引領。分級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鎮、村,深入推進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省級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建設,建立健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組織管道和工作機制。培育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大力建設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羣、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和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等平臺載體,新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高品質發展示範園10個以上。開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範建設。
(四十)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堅持以人為覈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全面落實取消縣城落戶限制政策。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體系,建立城鄉一體的常住人口社區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城鎮建設用地新增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高品質推進寧錫常接合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强化鄉鎮綜合管理服務能力。穩步改善一般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積極引導適宜的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向鎮域集聚,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
辦好農村的事,關鍵在黨。要堅持黨領導“三農”工作原則不動搖,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把“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抓緊抓好。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發揮好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開展鄉村振興戰畧實績考核,强化考核結果運用。扎實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行動,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情况作為市縣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重要內容。發揮農民主體地位,加强工作作風建設,深化糾治鄉村振興中的各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加强鄉村振興統計監測。加大對涉農幹部的培訓力度。研究製定農業强省建設規劃,同現有規劃相銜接,分階段扎實穩步推進。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