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1月11日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上海 73℃ 0
摘要: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1月11日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上海市市長龔正各位代表:現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

政府工作報告

——2023年1月11日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上海市市長龔正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是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奮進的五年。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的考驗,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全部工作的鮮明主題和貫穿始終的突出主線,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踐行人民都市理念,努力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穩中求進、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全面建成更高水准小康社會,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勝利完成“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十四五”規劃,有力有效地推進了本届政府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

  ——都市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全市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元大關,2022年預計達到4.45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7.8萬元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7608.2億元。金融市場交易總額從2017年的1428.4萬億元新增到近3000萬億元。口岸貿易總額突破10萬億元、占全球比重提高到3.6%左右,保持世界都市首位。上海港集裝箱輸送量達到4730.3萬標準箱、連續13年排名世界第一。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4.2%左右,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0件左右。

  ——改革開放邁出重大步伐。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高起點推進,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形成全國首創案例36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畧並不斷走深走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連續成功舉辦五届。外貿進出口總額連續兩年超過4萬億元,實際使用外資五年累計達到1030億美元左右、比上個五年增長15.8%左右,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分別新增266家和105家,累計分別達到891家和531家。

  ——發展新動能加速壯大。“四大品牌”持續打響,“五型經濟”全面發力。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17年的30.8%提高到42%左右,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五年累計新設各類市場主體225.1萬戶,比上個五年增長52.7%,每千人企業數量新增到111.1戶、位居全國第一。

  ——人民生活水準持續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7年的5.9萬元新增到7.9萬元左右。居民消費價格保持平穩,年均上漲1.9%。年均新增就業崗位58.8萬個,年均城鎮調查失業率4.7%左右。五年完成283.7萬平方米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歷史性地為這項持續30年的民心工程、民生實事畫上圓滿句號。

  ——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PM2.5年均濃度從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如期消除劣Ⅴ類水體。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全市公園從2017年的243座新增到670座。組織生產總值能耗五年累計下降20%左右。

  五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堅持以落實國家重大戰畧任務為牽引,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浦東引領區“王牌”作用更加凸顯。全面落實中央支持意見,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入境便利化、大飛機製造“一司兩地”監管模式、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監管創新等重大支持政策落地實施,市場准營承諾即入制、商事登記確認制等重大改革舉措深入推進,場內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册登記中心、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自貿試驗區“離岸通”等重大功能平臺建成運行,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創制性製定15部浦東新區法規。“三大任務”全面落實。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的重點任務基本完成,以“五自由一便利”為覈心的制度型開放體系加快形成,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封關運作,新片區掛牌以來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年均增長40.2%和43%。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和注册制效應不斷放大,有力支持科技創新,科創板上海上市公司首發募資額、總市值均居全國首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全面落實,科技創新共同體加快建設,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准持續提升,羣衆跨區域辦事、就醫更加便捷。雙向開放“三大平臺”加快打造。進博會成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視窗、推動高水准開放的平臺、全球共亯的國際公共產品,五届累計意向成交金額3458億美元,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浦東、虹橋分論壇和上海都市推介大會成功主辦。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形成112項制度創新成果,38項成果已向全國複製推廣。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扎實推進。對口幫扶力度不斷加大,助力對口地區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二)堅持以强化“四大功能”、建設“五個中心”為主攻方向,凝心聚力提升都市覈心功能。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持續强化。原油期貨、“滬倫通”、債券通“南向通”、公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等創新產品和業務推出,全國首家外資獨資證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一批金融業開放項目落地,新增持牌金融機构近300家,跨境人民幣業務結算量保持全國領先,“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上海膠”等價格影響力日益擴大。跨境電商、離岸貿易、國際分撥、保稅維修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千億級、百億級商品交易平臺各新增5家。浦東國際機場衛星廳投入使用,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成功舉辦,沿海捎帶、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氣加注等重大航運政策實現新突破。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持續增强。3家國家實驗室成立運行,新型研發機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分別達到17家、15家。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工建設,5個設施建成投用,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已現雛形。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千米級高溫超導電纜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持續湧現。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連續5年成功舉辦,首個由上海發起的國際科技大獎向全球頒發。張江科學城擴區增能。國際智慧財產權保護高地加快建設。人才引領發展戰略、人才高峰工程等政策深入實施,人才發展環境更加優化,高層次人才規模持續擴大,人才創新活力全面增强。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持續提升。初步形成以三大先導產業為引領、六大重點產業為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工業總產值邁上4萬億元新臺階。新能源汽車、高技術船舶、新材料、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第三艘航空母艦、夢天實驗艙等重大任務有力保障。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達到20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分別從2017年的7642家、1665家新增到2.2萬家、4942家。開放樞紐門戶功能持續完善。高品質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外高橋、虹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加快建設,數位服務、文化貿易等8個國家級特色服務出口基地成功創建,“一帶一路”綜合服務中心高效運作,中歐班列“上海號”開通運行,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絡拓展至24個成員口岸。

  (三)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不移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把穩增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製定實施抗疫助企等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率先建設國際消費中心都市,成功舉辦三届“五五購物節”,新增各類首店4881家。五年累計完成重大工程投資8645.7億元,是上個五年的1.4倍,建設20多個100億級以上、400多個10億級以上的重大產業項目,14號線、15號線等一批軌道交通線建成運營,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從2017年的666公里新增到831公里、繼續保持全球都市第一。深入開展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口岸整體通關時間壓縮50%以上,外貿進出口總額五年累計達到18.6萬億元左右、比上個五年增長28.1%左右。都市數位化轉型全面推進。率先建成5G和固定寬帶“雙千兆”都市。聚力打造“張江線上”、“長陽秀帶”、“虹橋之源”等線上新經濟生態園,培育4家國家級標杆智慧工廠、8家國家級智慧製造示範工廠、30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穩步推進數位人民幣、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等試點,形成便捷就醫服務、為老服務一鍵通、出行即服務(MaaS)等一批數字生活場景,成為首個榮獲世界智慧都市大獎的中國都市。都市空間格局優化重塑。五個新城建設全面推進,完成新城總體都市設計,開工建設544個產業、交通、公共服務等重大專案、總投資8415.6億元,一批重大功能導入專案啟動實施。南北轉型邁入快車道,吳淞創新城、樂高樂園度假區等項目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全面完成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新興產業、民生保障等領域一批國企集團組建成立,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母基金設立運作。中國船舶集團、中國電力裝備集團總部落戶,中國國企混改基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設立運作。“政會銀企”四方合作機制全面深化,新增民營企業總部501家。新推出“上海標準”31項。要素市場化配寘體制機制加快完善,公共資源“一網交易”服務能級和水准位居全國前列。鄉村振興戰畧深入實施。建成9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完成農民相對集中居住5.2萬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全覆蓋。打造13個綠色田園先行片區,地產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率從2017年的8.1%提高到30.9%。完成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6.5萬戶生活困難農民受益。

  (四)堅持人民都市理念,傾心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心工程、民生實事扎實推進。五年新增養老床位2.65萬張、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321家、助餐場所926個,社區嵌入式養老設施網絡基本形成,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全面推行。各類托育機构達到1277個、是五年前的3.6倍,58.9%的幼儿園開設托班。完成40個城中村改造項目,為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4343臺,建設籌措24.8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新建10.1萬個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加裝49座人行天橋無障礙電梯,新一輪早餐工程新增網點3676個、示範點326個。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512條、多功能運動場419片、益智健身苑點2627個。基本民生保障網織密織牢。深入實施鼓勵創業帶動就業、職業技能提升等行動,幫扶32.8萬就業困難群眾實現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全國領先。養老金、醫保、低保等民生保障待遇標準穩步提高,面向困難群眾的社會救助和物價補貼機制不斷完善。殘疾人服務保障水准顯著提升。社會事業改革發展全面深化。完成教育綜合改革、高考綜合改革等國家試點任務,“雙减”長效機制加快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持續優化,15所高校、64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國家醫學中心、區域性醫療中心分別達到6家和4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組織實施7批次國家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婦女兒童工作取得新進展,民族宗教、港澳臺、外事僑務工作不斷加強。國際文化大都市加快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創產業體系不斷完善,中共一大紀念館建成開放,上海天文館、上海圖書館東館、少兒圖書館新館、上海檔案館新館等重大文化設施建成投用,建築可閱讀、演藝新空間、都市微旅行等文旅服務打響品牌。全民健身發展水准位居全國前列,上海體育健兒在奧運會、全運會等重大賽事上再創佳績。軍政軍民團結鞏固發展。軍民融合發展深入推進,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不斷加強,退役軍人事務和雙擁共建等工作成果豐碩。

  (五)堅持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三化聯動”,扎實有力推動都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市精細化管理水准不斷提升。黃浦江45公里、蘇州河42公里岸線貫通開放,品質不斷提升,北外灘世界會客廳、蘇州河華東政法大學濱水區域等一批新景觀相繼建成,昔日的“工業鏽帶”變成今天的“生活秀帶”、“發展繡帶”。完成801.6公里架空線入地和杆箱整治,中山公園、和平公園等一批公園拆牆透綠,建成“美麗街區”554個。2022年世界都市日全球主場活動暨第二届都市可持續發展全球大會成功舉辦。都市運行“一網統管”“三級平臺、五級應用”架構基本建成,超大都市運行數位體征系統初步構建,道路交通管理、防汛防臺等應用場景在實戰中發揮作用。社會治理效能持續增强。持續為基層減負、增能、賦權,街鎮管理體制機制優化調整。信訪服務、人民建議徵集和“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工作機制更加健全。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扎實開展。新型現代警務機制基本成型,社會治安整體防控能力顯著增强,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階段性成果,公眾安全感、滿意度連續10年實現“雙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碳達峰碳中和有力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在滬上線運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全面實現,在國家考核中連續三年保持優秀。完成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和新一輪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建成白龍港污水廠提標改造、泰和污水廠等工程,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體系,新增森林30.1萬畝、綠地5917公頃、綠道1072公里。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全面落實。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扎實推進,第十届中國花卉博覽會成功舉辦。

  (六)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設。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成效顯著,五年累計減稅降費超8000億元,“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和“一業一證”改革深入開展,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綜合監管和信用監管等深入推進。首創並持續打響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品牌,總門戶累計接入服務事項3588項,累計辦件量2.97億件,網辦率達到84%。完成一批市與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部門一般性支出持續壓減。法治政府加快建設。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出臺地方性法規78件,製定政府規章77件。率先實施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管理。建成全市統一的綜合執法系統,街道鄉鎮全面成立綜合行政執法隊伍,下沉行政執法事項434項。基本完成行政覆議體制改革,稽核質效持續提升。堅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情况,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4983件、市政協提案4489件。政府作風持續改進。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和“四史”學習教育。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入糾治“四風”特別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

  2020年以來,我們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與新冠疫情作了頑強鬥爭。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決打好超大城市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堅決服務全國疫情防控大局,全力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我們强化使命擔當守衛國門,構建人、物、環境同防全流程閉環管理體系,最多的時候上海承擔了全國62%的入境班機、53%的航空入境旅客、46%的進口冷鏈貨物,為疫情條件下暢通國內外經濟迴圈和人員往來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始終保持應急指揮體系處於啟動狀態,抓牢關鍵點關節點,不斷健全常態化防控體系,以快制快開展疫情處置,精心做好患者救治,努力保障都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去年3月,上海遭遇空前嚴峻複雜疫情,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中央有關部門、全國各地和人民軍隊的大力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全面强化應急指揮體系,刻不容緩推進“四應四盡”,全力突破資源極限挑戰,迅速將核酸檢測能力從每日102萬管左右提升至938萬管以上,先後建成42萬張方艙床位、擴充44家定點醫院、設定12.4萬間隔離房,有效遏制了疫情指數級上升勢頭,有力阻斷了病毒快速傳播的危險行程,打贏了大上海保衛戰。我們持續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疫情防控優化措施,不斷提升疫情防控科學精准水准,全力做好醫療救治特別是重症救治工作,進一步提升重點場所和機构的防疫能力,加快推動老年人疫苗接種,持續完善診斷、檢測、救治和入境人員隔離等措施,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各位代表,五年勤耕不輟,五年春華秋實。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是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覈心、全黨的覈心領航掌舵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的結果,是中共上海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頑強拼搏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尤其是在抗疫大戰中作出重要貢獻的廣大醫務人員和其他各條戰線工作人員,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區市和駐滬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向關心和支持上海發展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挑戰,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經濟發展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消費和投資需進一步提振,穩出口難度增大,部分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創新發展動能還不够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需要下更大力氣,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亟待提高。全面深化改革仍需向縱深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超大都市治理存在不少短板,建設安全韌性都市任重道遠。羣衆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托育、安居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生態環境質量仍需持續提升。政府服務管理效能需要進一步提高,政府作風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在重大疫情應對工作中,反映出我們對重大風險預警預判不够,社會迅速高效組織動員能力有待提升,極端情况下都市運行保障和應急管理體系亟需加强,都市數位化轉型特別是治理數位化還要在實戰檢驗中提高水准。我們要直面這些問題挑戰,以更扎實的舉措,盡心竭力改進工作,不辜負全市人民期待!

  五年的砥礪實踐,我們深切體會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决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作為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努力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永續;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上海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更好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高品質發展;必須更加堅定地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面向世界、擴大開放之路,打破常規、創新突破之路,持續增强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必須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發揚鬥爭精神,增强鬥爭本領,强化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努力在多重目標中把握動態平衡、在多重約束中取得最優突破,更好破解“兩難、三難、多難”問題,實現“既要、又要、還要”目標,不斷開創上海發展新局面。

  二、今後五年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軍號,發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員令。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發展的戰畧定位,是上海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宏偉事業的使命擔當。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畧機遇,但戰畧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上海擁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畧任務彙聚的優勢,但仍處在培育都市覈心功能和發展新動能爬坡過坎的攻堅階段。我們必須增强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以自身努力的確定性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把國家戰畧綜合優勢更好轉化為上海改革發展勝勢,奮力當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譜寫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做好今後五年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决定性意義,增强“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四個放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抓好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創新,以實施國家重大戰畧任務為牽引,持續提升都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都市軟實力、都市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在新征程上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不斷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貢獻。

  根據市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今後五年,我們要促進“世界影響力”的能級顯著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徵充分彰顯、“國際大都市”的風範更具魅力,在推動高品質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上邁出堅實步伐、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推動高品質發展取得新進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形成,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迴圈戰畧連結的作用更加凸顯。高水准改革開放走出新路,浦東引領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畧任務取得顯著成果,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深化,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持續增强,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准持續提升。“五個中心”建設深入推進,“四大功能”大幅躍升,“四大品牌”持續打響,全球高端要素資源加速集聚、高效配寘,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5%以上,原創性、引領性、戰略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實現倍增,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1200家。都市數位化轉型縱深推進,數字經濟覈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8%,數據要素全域賦能、生產生活全面轉變初步實現,國際數位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空間佈局進一步優化,主城區輻射帶動效應不斷增強,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樞紐作用持續提升,五個新城基本建成獨立綜合性節點都市,南北地區整體轉型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品質穩步提升,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第二,創造高品質生活彰顯新成效。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進一步增強,“15分鐘社區生活圈”基礎保障類服務實現全覆蓋。基本民生保障水准穩步提高,就業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公平、更永續,各項待遇水准保持全國前列,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构養老相協調和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基本建立,“兩舊一村”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中心城區周邊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郊區舊城區改建加快推進。社會事業改革發展深入推進,高品質教育體系總體建成,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指標達到或接近全球都市先進水準,居民主要健康名額保持世界先進水準。城市文化軟實力全面提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魅力進一步彰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重大文化體育設施佈局更加完備,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取得新突破。

  第三,實現高效能治理開創新局面。共建共治共亯的社會治理制度更加健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准持續提升,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進展,“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反覆運算陞級,人人都能有序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不斷完善。都市精細化管理水准持續提升,街區環境更加乾淨有序,社區更加舒適和諧,都市景觀更具特色魅力。都市安全韌性全面增强,“四早五最”風險防範處置機制更趨完善,應對自然灾害、突發事件的能力顯著提升,上海始終位於全球最安全都市前列。美麗上海建設成效顯著,組織生產總值能耗、組織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下降,PM 2.5等六項大氣常規污染物年均濃度全面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部分名額優於國家一級標準,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無廢都市”建設高標準推進,公園數量達到千座以上,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新風尚。

  各位代表,上海是一座光榮之城,是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地,繪就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改革畫卷,有令人自豪的光輝歷史,也必將有更加燦爛的美好未來;上海是一座奮鬥之城,2500萬勤勞、勇敢、善良的上海人民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財富、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充分發揮全市人民的創新活力、奮鬥偉力,定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上海是一座夢想之城,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矢志不渝的目標,我們要勇擔偉大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先行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徑和規律,生動演繹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特徵,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三、2023年主要任務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須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市委全會精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畧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努力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和社會大局穩定。

  綜合各方面因素,建議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3%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環保投入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組織生產總值能耗、組織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點工程减排量完成國家下達目標。

  今年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著力實施國家重大戰畧任務,勇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堅持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準,深化建設“五個中心”,著力强化“四大功能”,持續做强“五型經濟”,更好發揮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

  全力推進浦東引領區建設。聚焦“兩特四區一中心一樣板一保障”,加强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實施綜合改革試點,配合製定浦東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清單,率先建立行業綜合許可和綜合監管制度。推動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政策在浦東特定區域複製推廣,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跨境貿易結算和海外融資服務,促進保稅區內外貿一體化轉型發展,推動一批航運公共服務平臺做强做優,新增25家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打造國際先進技術應用中心、國際人才發展引領區。圍繞新興產業等領域,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出臺新一批浦東新區法規。

  深入實施“三大任務”。推動實施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建設行動方案,實行更大程度開放壓力測試,深化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准開放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全面落實加快建設濱海都市的23條市級專項支持政策,推動更多優質項目向動力之源、國際氫能穀等特色產業園集聚。積極配合深化科創板注册制、市場交易機制等制度創新,深入推進“浦江之光”行動,加强企業孵化培育,支持更多優質科創企業做大做强。全面完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第二輪三年行動計畫,推動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重點合作事項和重大專案落實落地,推進上海大都市圈建設,持續提升G60科創走廊策源功能,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發展。

  持續推動“五個中心”功能陞級。强化國際經濟中心產業支撐,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提升三大先導產業“上海方案”,提高集成電路裝備、資料和設計創新發展能力,促進生物醫藥創新產品應用推廣,優化人工智慧自主可控軟硬體生態,加快六大重點產業創新突破,持續推進新能源汽車、民用航空、空間資訊等產業補鏈固鏈强鏈,加快長興島海洋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慧終端四大新賽道,在未來健康、未來智慧、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資料五大領域加速佈局。强化國際金融中心資源配置能力,深化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加快打造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推動更多商品期貨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支持設立更多總部型、功能性金融機構,推進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改革創新,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完善地方金融監管制度,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强化國際貿易中心集聚輻射能級,落實新一輪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支持政策,積極創建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範區。强化國際航運中心樞紐地位,加快推進小洋山北側開發、羅涇港區改造一期、大蘆線航道東延伸、浦東國際機場四期等重大專案,啟動建設東方綜合交通樞紐上海東站,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强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策源功能,深入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强化在滬國家實驗室服務保障,加快培育一批國家實驗室上海基地,配合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完善科研基地平臺體系,開工建設磁慣性預研項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持續構建光子、生命科學、海洋等領域設施集羣。

  聚力建設雙向開放“三大平臺”。精心辦好第六届進博會,提升“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服務平臺能級,持續放大溢出帶動效應。深化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制度創新,全力推進水鄉客廳、西岑科創中心等一批重大專案建設。深化落實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大力提升國際商務人才港、國際友城港等平臺功能,加快培育發展民營企業總部、貿易型總部,强化大會展、大商務、大交通、大科創功能。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開展長三角區域性“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試點,高水准建設一批專業貿易平臺和國別商品交易中心。做好對臺、港澳、外事、僑務工作。深化對口幫扶,助力對口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强與東北地區、革命老區相關重點都市對口合作。

  (二)著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資源融合集成,進一步厚植創新驅動根基。

  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提高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准,新建一批九年一貫制示範校、普通高中特色校,啟動新一輪公辦國中强校提質工程,加强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完善校外培訓綜合監管、行業自律等機制。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打造一批產教融合育人基地、高校科研基地,深化高校“雙一流”建設,支持高校加强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攻關,做强做優職業教育,擴大職工繼續教育“雙元制”試點。提升特殊教育質量。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持續增强科技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基礎研究特區計畫、“探索者”計畫,啟動新一批市級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科技裝備攻關工程。大力發展研發經濟,引進和培育一批具備研發、銷售、結算等複合功能的創新型總部,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進一步為創新主體放權鬆綁,開展高校院所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實施領軍企業培育工程,持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擴容提質。健全技術轉移體系,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能級,探索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高標準推進知識產權强市建設,强化智慧財產權法治保障。

  大力推進高水准人才高地建設。加快建設戰畧人才力量,强化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世界一流大學、高水准研發機構、行業領軍企業等平臺的人才集聚效應,聚焦“高精尖缺”,實施海內外頂尖人才引育、科技領軍人才隊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隊伍鍛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振興等工程,持續壯大科技創新“四支隊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開展國家科技人才評估綜合改革試點,推動落實海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等保障措施,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營造高品質的人才生態。

  各位代表,創新是一座城市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上海要走好創新發展之路,一定要持續啟動教育“源動力”、點燃科技“新引擎”、築牢人才“引鳳巢”,不斷開闢新領域新賽道,讓創新浪潮澎湃不息、奔騰向前!

  (三)著力擴內需穩外需,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順應國內外市場需求新變化,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畧,促進內外需協調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增强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推進實施新一輪都市商業空間佈局規劃,全力打造東、西兩片國際級消費集聚區,辦好“五五購物節”等重大促消費活動,大力發展首發經濟、夜間經濟、直播經濟,加快形成一批特色商業地標。豐富紅色旅遊、古鎮旅遊、工業旅遊、郵輪旅遊、康養旅遊等消費場景,促進文化體育、交通資訊等服務消費,釋放綜合帶動效應。

  增强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持續推進重大工程建設,全年完成投資2150億元。加快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擴投資、提產能、增效益,推動一批引領性强、帶動性大、示範性好的高能級產業項目落地。開工建設13號線東延伸、21號線東延伸等軌道交通線,加快建設上海示範區線、崇明線、機場聯絡線等軌道交通線,推進滬蘇湖鐵路上海段、滬渝蓉鐵路上海段、北橫通道東段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建設原水西環線,推進楊樹浦、長橋等水廠深度處理改造。低效建設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

  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物流保障等政策措施,深化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建設,擴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和業務風險。加快培育一批跨境電商、離岸貿易、數位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型國際貿易標杆企業。落實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高品質發展。建立健全國際經貿風險防範和應對體系。

  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狠抓助企紓困政策落地見效,開展清費減負系列行動。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創新,實施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六大强企計畫,優化國有投資運營公司功能,實施新一輪提高國有上市公司質量行動,深化職業經理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1+3+N”監管體系。深化央地全面戰略合作。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舉措,健全多層次政企溝通協商機制,開展中小企業質量提升幫扶行動,完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深化普惠金融顧問服務。深入推進“一網交易”改革,加快全要素、全資源市場化配寘“一張網”建設。扎實推進公平競爭審查,加强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

  (四)著力推動都市數位化轉型,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位之都。牢牢把握數位化、網路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數位技術應用步伐,持續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管道變革。

  深化經濟數位化轉型。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工業軟件攻關突破,實施智慧工廠領航行動,培育一批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示範標杆,推進數位商圈、數位商店建設,提升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公共服務效能,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位產業集群。系統化構建都市數位底座,推動空間資訊數據應用,推進數位孿生城市建設,完善資料安全保障體系,强化個人資訊保護,加快建設國家級數據交易所、國際數據港和一批資料中心、算力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

  深化生活數位化轉型。推動構建精准、普惠的數字生活服務體系,新增生活類重點場景10個,提升社區便民服務數位化水准。建設一批數位化賦能示範校,優化陞級“便捷就醫服務”應用場景,推廣“養老院+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打造博物館、美術館數位文化體驗空間,完善出行即服務體系。著力消除“數字鴻溝”,推進數位服務適老化改造。

  深化治理數位化轉型。推進“一網通辦”,推動“隨申辦”為民為企服務反覆運算陞級,深化拓展“高效辦成一件事”,深入推行免申即享、“好差評”和幫辦制度,打造線上線下“泛在可及”全方位服務體系。推進“一網統管”,强化數據動態更新和相互賦能,推出一批實戰中管用、基層幹部愛用、羣衆感到受用的應用場景。

  (五)著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高水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推進LNG站線擴建、分佈式光伏建設,規劃建設深遠海海上風電示範、外電入滬等重大專案,推動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環保產品、綠色供應鏈,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盲目發展,淘汰落後產能450項。推動海鐵聯運、江海聯運等多式聯運發展。實施超低能耗建築項目200萬平方米、公共建築節能改造400萬平方米。推進碳普惠制度建設,宣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啟動實施新一輪清潔空氣行動計畫,强化臭氧污染防治,加强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淘汰國三柴油車1萬輛。開工建設52座雨水調蓄池,加快建設白龍港污水廠擴建三期,建成竹園污水廠四期。加快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吳淞江工程建設,全面開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推進固體廢物减量化、資源化,加快生物能源再利用三期等一批濕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完成第三輪金山地區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

  建設綠色生態空間。持續推進“一江一河一帶”建設,推動黃浦江共青森林公園段等濱水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加快建設環城生態公園帶,營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著力打造公園都市,加快建設世博文化公園南區、三林楔形綠地,新建公園120座,新增森林4萬畝、綠地1000公頃、綠道200公里、立體綠化40萬平方米。全面實施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第五輪三年行動計畫。細化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工作。

  (六)著力優化都市空間格局,打造都市發展新的增長極。圍繞增强都市覈心功能,統籌生產、生活、生態需要,促進資源要素科學配寘,加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極發力的發展態勢。

  强化主城區中心輻射功能。提升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和特色功能,促進現代服務業高起點集聚發展。加强中央活動區功能複合,加快外灘、北外灘、世博前灘等高端商務載體建設,推動徐匯濱江、楊浦濱江、蘇河灣等打造世界級濱水區。加快桃浦智創城、虹橋智穀、大零號灣等重點區域建設,構築創新發展新空間。

  全面推進五個新城建設。加大功能導入力度,加快集聚一批企業總部、研發機構和要素平臺。全力打造新城中心、產業社區、老城社區等示範模範區。深化“一城一名園”建設,鼓勵更多科技企業落戶新城,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構建松江樞紐等“一城一樞紐”,推進12號線西延伸、嘉閔線等軌道交通線建設,提高中運量等骨幹公車網絡密度。持續提升公共服務能級和水准,新建15所中小學、幼儿園,推進新城綠環、體育公園、文化新空間建設。

  加快推進南北轉型發展。全力推動產業轉型,促進產業向高端、智慧、精細、綠色方向發展,打響特色產業園區品牌。全力推動空間轉型,加强內外交通銜接,加快寶山吳淞和南大地區、金山濱海地區等重點區域開發建設。全力推動治理轉型,新增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供給。

  (七)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畧,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更多政策、資源和力量向鄉村傾斜,持續實施“三園”工程,充分彰顯鄉村經濟、生態、美學價值,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發展都市綠色現代農業。深化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抓好糧食蔬菜生產。加强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新建3萬畝高標準農田。推動現代種業發展,建設2000畝高標準良種繁育基地。强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新建1萬畝糧食生產無人農場,持續提升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准。推進農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鄉村民宿等特色文旅休閒產業發展。加快橫沙新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域外農場高品質發展,為市民提供更多安全優質的農副產品。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24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加强特色風貌塑造和鄉村產業培育。繼續推動農民相對集中居住,試點建設高品質農民平移集中居住區。持續優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進200公里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改造,打造10萬戶“美麗庭院”。

  拓展農民增收空間。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搭建區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平臺,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品質發展。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施第三輪農村綜合幫扶。加大農民教育培訓力度,培育高素質農民2400人以上,促進農民收入多途徑增長。

  (八)著力弘揚都市精神品格,提升國際文化大都市軟實力。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推進文化自信自强,持續提升城市文化創造力、傳播力、影響力。

  提升都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貭素。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開展“新時代文明新風尚”等主題活動。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完善志願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持續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成上海博物館東館、世界技能博物館等重大文化設施,規劃建設上海工業博物館,促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更新與功能提升,陞級打造一批家門口的演藝新空間、人文新景觀、休閒好去處。加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深入實施文藝創作精品、優品、新品扶持計畫。傳承都市歷史文脈,推進長江口古船考古發掘工程,完成國家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持續打響“演藝大世界”、國際藝術品交易等文創品牌,推動網絡視聽產業升級,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設計之都。

  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新增一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5A級景區,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上海段建設,推動國際旅遊度假區覈心區功能提升。加快建設都市旅遊首選都市,打造“一江一河遊覽”、“海派都市考古”等文旅精品。

  促進羣衆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構建更高水准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體教融合機制,建成開放徐家匯體育公園,舉辦上海網球大師賽等國際賽事,辦好上海馬拉松、上海賽艇公開賽等自主品牌賽事。支持上海體育健兒在亞運會等重大賽事上創造佳績。

  (九)著力提高都市治理現代化水准,建設安全韌性都市。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不斷提升對各類風險預警防範化解的能力,築牢都市安全屏障。

  持續優化疫情防控工作。準確把握疫情防控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堅持科學防治、精准施策,優化防控措施。加强醫療資源儲備和診治能力提升,完善分級分類診療體系,做好重點人群健康調查和健康服務,全力保健康、防重症。持續擴大疫苗接種覆蓋面,引導市民當好個人健康第一責任人,强化重點機构防控,切實保護好脆弱人群。加快新疫苗、新藥物研發轉化,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撐。

  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持續推進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劃小做實基層治理單元,優化社區網格運行機制,加强基層治理隊伍建設。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有效發揮橋樑紐帶作用。加強和改進民族、宗教工作。優化人口服務管理。扎實做好家門口信訪服務、人民建議徵集、“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工作,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提升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深入推進更高水准的平安上海建設。

  深化都市精細化管理。堅持能開盡開,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附屬空間對外開放、為民所享。全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完成100公里架空線入地和杆箱整治,設定優化5000處公共空間休憩座椅,完成徐家匯等商圈景觀燈光提升改造,建成100個“美麗街區”。改造22個易積水社區、11條道路積水點。健全城市管理標準體系。

  守牢都市安全底線。堅持源頭管控、預防為先,統籌灾害事故綜合防範治理,聚焦危化品、燃氣、自建房、消防、交通、食品藥品、特種設備、人員密集場所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層層壓實安全生產責任,深入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從嚴從快狠抓問題整改,堅決防範遏制較大及以上事故發生。構建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加强糧食、能源和戰畧應急物資儲備,開展應急演練,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識和自救互助能力。

  (十)著力實施民心工程辦好民生實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和市民持續增收。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强化創業帶動就業,新增就業崗位55萬個以上。完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强就業困難群體幫扶和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健全職業技能培訓政策體系。推進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建設。

  强化養老托嬰服務和社會保障。適應“一老一小”人口分佈和結構變化,堅持普惠安全、方便可及,新增養老床位5000張、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5000戶、社區長者食堂40個、社區托育托額3200個,提高養老護理員、育嬰員等服務隊伍職業化、專業化水准,優化長護險服務。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等制度改革,統籌提高養老金、醫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標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進一步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營造無障礙友好環境。

  深入推進健康上海建設。深化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試點,推動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加快高水准醫院“一院多區”建設,推進區域性醫療中心服務能力標準化工作,打造一批社區衛生服務標杆機构。優化醫保支付與藥品集中採購協同機制。實施新一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行動計畫,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創新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加快打造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

  進一步改善市民居住條件。實施都市更新行動,全面推進“兩舊一村”改造,完成12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28萬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舊住房改造,啟動10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完成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3000臺。建設籌措7.5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各位代表,我們要更大力度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加强軍地協同,更好服務一體化國家戰畧體系和能力建設,提升國防科技工業水准,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退役軍人服務保障等工作,發揚擁軍優屬光榮傳統,鞏固發展堅如磐石的軍政軍民團結。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我們要營造幹部敢為、基層敢闖、企業敢幹、羣衆敢實踐的濃厚氛圍,激發全社會幹事創業活力,真抓實幹、奮力前行,在新的趕考路上努力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四、深入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

  做好今年和今後五年工作,關鍵要牢記“三個務必”,忠誠乾淨擔當,高效規範服務,著力提高政府治理現代化水准,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以政治建設錘煉忠誠品格。把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根本的要求擺在首位,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衕誌為覈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大政方針和市委決策部署。

  以法治建設規範權力運行。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推進政府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式、責任法定化和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扎實做好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創建工作,深入推進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制度實施,開展“十四五”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加强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政府立法。深化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行政執法程式,加强行政執法監督,全面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加快打造亞太仲裁中心,建設更加完備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拓展政民互動,構建發佈、解讀、回應、參與“四位一體”的政務公開工作格局。政府要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自覺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更好發揮統計和審計監督作用。政府工作人員要自覺接受法律監督、監察監督和人民監督。

  以效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鞏固拓展營商環境創新成果,實施新一輪營商環境高水准對標改革,全力打造政務服務升級版。推進全鏈條優化審批,全面實行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探索極簡審批。推進全過程公正監管,建成全市統一的綜合監管系統,持續加强重點領域監管。推進全週期提升服務,全面推行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和就近辦、集成辦、馬上辦。開展第五次經濟普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和稅收征管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堅持過緊日子,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提質增效,確保把寶貴資金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

  以作風建設激勵擔當作為。强化全面從嚴治黨“四責協同”機制,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久久為功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加强廉政風險防控和廉政文化建設,深化整治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的腐敗,把嚴的基調落到實處。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推動公務員隊伍實幹爭先。人民所急所需所盼就是政府所系所擔所辦。我們要堅持人民至上,强化為民意識,始終與人民同甘共苦,心連心為民造福,實實在在為民辦事,努力創造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績。

  各位代表,實幹成就夢想,奮鬥創造未來。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衕誌為覈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自信自强、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