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山區羅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院內,非機動車車棚改建成簡易發熱診室,內設候診區、掛號收費發藥區、診療區,方便發熱患者前來就診、配藥。記者孟雨涵攝
記者黃楊子侍佳妮顧泳
做好新冠重症患者的臨床救治,努力提高救治率,記者從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瞭解到,自12月中旬起,市衛健委已成立市級重症專家組,通過市級專家巡查會診、落實雙向轉診、定點下沉指導、遠端會診等管道,統籌安排重症救治專家力量,加强重症患者的預防與救治。
據悉,這支市級專家團隊抽調來自28家醫療機構共132人組成市級專家團隊,其中急診與重症醫學科82人。132名專家根據16個行政區分成16個專家小組,與轄區內區衛健委組建的專家團隊形成聯動。截至發稿前,市級專家組132名成員已進行專題培訓43次,巡診216次,會診333次,提請全市大會診126次。
建議社衛中心也能配備CT
昨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皋源來到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市級專家組成員,近日,他與浦東新區內其餘50比特來自重症、急診、呼吸、小兒等領域的專家共同對區內基層醫院進行指導。
截至目前,皋源已前往4家分管醫院巡診、參與會診40餘例、緊急會診2例。“現階段除強調重症救治之外,預防性的識別、預警,儘早將藥物分配到患者手中,並做好及時轉診是社區下一步的重點任務,我們希望能盡最大能力提供幫助。”
皋源舉例,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22名醫、護、技人員承擔了周邊20萬人的醫療服務任務,工作非常辛苦,但交流的結果可以用“驚喜”來形容,“他們在患者的分類和識別、藥品使用宣教、血氧飽和度跟踪等方面做得很完善”。
“今天的交流中我們進一步達成共識,下一階段社區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皋源說,“建議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儘快配齊CT等設備,現時不少患者在三級醫院拍CT需要排隊三五個小時,如果需求可以下沉,也能繼續有效緩解急診就診秩序,儘早篩查出有肺部感染的患者。”
現場指導俯臥比特治療護理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副院長李穎川是一名重症醫學科專家,此次對接普陀區,定點下沉到普陀區中心醫院、普陀區人民醫院、長壽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長征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多次參加專題培訓、巡診和會診。
市級專家定點下沉,為區級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了切實的幫助。“通過前段時間的專題培訓,現在區級和社區醫生基本上都熟悉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療方案,也掌握了重症患者的治療方法。”李穎川說。他強調,對於具有重症高風險因素、病情進展較快的中型、重型和危重型病例,還是要加强規範的俯臥比特治療。
然而,俯臥比特治療對護理要求較高,尤其一些老人需要幫助翻身和密切觀察,部分一、二級醫院人手不足,俯臥比特治療仍不够到位。李穎川定點下沉時注意到這個問題,建議提高俯臥比特治療比例,並提醒醫護注意風險,如病人眼睛、鼻子不能受壓,對咳痰能力差的老年人要做好吸痰等工作。“他們能認識到俯臥比特治療的重要性,但是還需要有人去現場指導他們,增强他們的信心。”
“日調度會”保障高效救治
昨天15時30分,虹口區曲陽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剛結束一場線上危重病例討論的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危重病科主任王瑞蘭教授,為患者進行現場診療,“這位患者熱度不高,血氧飽和度也正常,那就不急著給他輸液,抗凝藥物要跟上。”
作為上海市級重症專家組成員之一,王瑞蘭定期通過線上或現場日常巡查、會診等管道,對曲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指導、培訓,以此提升基層救治重症的能力。
記者獲悉,現時上海市級專家團隊與區級、院級專家成立“日調度會”制度,嚴格落實“日督導、日通報、日調度”機制,同步建立1個市級專家組、16個區專管員和對口各區危重症轉會診的17家市級醫院聯絡員,重症救治每日調度例會制度,保持指揮體系高效運轉。
市級重症專家團隊同步定點下沉、定期線上或現場日常巡查,每日定時定點開展“新冠重症患者全市大會診”機制,安排3比特市級專家24小時輪班,按需可隨時啟動重症患者全市大會診。全市還建立市、區重症患者雙向對口轉診制度。原則上重症患者就地接受治療,會診專家以線上、現場或駐點指導等多種方式參與救治,以此提升重症患者救治率。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