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楊子顧泳侍佳妮
負重前行是近日醫療機構,尤其是急診醫護人員的真實寫照。新的一年到來時,急診與ICU內的監護儀滴滴聲依舊響個不停。
昨天是2023年的首個工作日。記者走訪本市多家醫療機構,目睹這群為生死奔走拼搏的白衣戰士如何守衛生命線,護佑更多患者與家庭的健康。
仁濟醫院:預防轉重症更重要
測血氧飽和度、查看患者身體情况、查看CT片、叮囑患者家屬注意事項……一早上忙下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劉黎的脚步就沒停下來過。10時30分,她正在急診病房內為患者查房。
“我們原有63張床位,近期又新增了13張。”她指了指走廊,“樓下實在放不下這麼多病人,還有部分病人需要吸氧,我們盡可能新增床位,將他們安置在2樓。”
早晨交接班時,劉黎又參與了一次急救。93歲高齡的患者本身患有重症肺炎,“送來時身體狀況就不太好”。劉黎說,像這樣的急救每時每刻都在急診室內上演。
與急診病房相隔不遠的急診監護室內,也是一片忙碌景象。“注意患者呼吸管,1、2、3,起!”11時30分,急診監護室內5名醫護人員正在為重症患者做俯臥比特通氣。
急診科副主任徐欣暉負責急診監護室工作,“監護室內共有15張床位,每天都處於滿負荷運轉狀態,還有部分患者正在等待床位。一旦有患者症狀減輕,可以轉至普通病房,我們就馬上將監護室床位騰出,留給病情更重的患者。”
重症醫學科主任皋源的手機始終響個不停。“以東院區為例,各病區的ICU將近60張床位全部收滿,普通病房可隨時轉換的40張床位也在待命。”以高齡、男性為主——他談及近日收治的特點,“我們通過俯臥比特通氣、小分子藥物和及時會診觀察病情變化,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
元旦假期裏,包括研究生、輪轉醫生及科室醫護在內的180餘人幾乎全部上崗。“大家基本‘陽康’了,人手問題正逐漸恢復。”皋源坦言,“挑戰並未結束。我們發現,不少患者到院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老年人群病情變化很快,預防輕症轉重症比救治更重要。”
中山醫院:全力以赴接診
連日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急診每天就診量高達近2000人,救護車輛單日接診170餘輛。
“醫院已按照計畫在發熱門診擴容區設定診比特,增派醫護力量,就診臺配備了指脈氧儀等設備,努力做到優化診療流程,减少患者就診等候時間,及時識別重症。”醫務處副處長鎖濤告訴記者。
為應對“戰鬥性減員”,急診與發熱門診製定了除感染科外其他臨床科室醫務人員支援發熱門診的工作方案。據悉,不僅是內科系統,康復科、中醫科甚至外科系統,一旦有需要,也全力以赴增援接診。
“工作這麼多年,這一次是最艱苦的,但我們有信心打贏這場仗!”急診科護士張晶說。
急診高峰期,同時抵達七八輛急救車已是常態。急診科總值班陳東旭醫生說,面臨巨大挑戰,唯有咬緊牙關迎難而上,確保在第一時間問診、分診患者,讓整個救治流程銜接通暢,患者才能得到及時處置。
急診辦公室裏,桌上是一份份早已放凉的飯菜。張晶說,工作環境複雜且有風險,大家都心知肚明,只要一上崗就滴水不沾,一個班頭工作下來都是“不吃不喝”的,直到交班時,緊繃的身心才能放鬆下來,順道吃一口已經冷掉的飯菜。
東方醫院:醫護與死神賽跑
搶救病人、安排床位、接打電話、與家屬溝通、交接救護車……東方醫院北院急診內科的年輕醫生劉顯東忙得不可開交,只能在工作間隙對記者講幾句話。“上班的時候特別亢奮,手心冒汗,不覺得累。下班就會感到筋疲力盡。”前段時間,急診科在崗醫護每天工作13至14小時,近期院方從其他科室調撥了161人次支援急診,醫護日均工作時長下降為9至10小時。護工也非常辛苦,劉顯東感慨:“我們的護工一天能走4.5萬步。”
急診內科主任唐倫先介紹,急診內科原本有2間診室,現在擴充到5間診室加2間動態診室,急診輸液椅由原來的40張擴充到162張。留觀病床由20張擴充到66張,現時使用率在90%左右。為減輕急診壓力,東方醫院成立急診分流專班,由院內中層幹部輪班駐守,保障患者快速分流,病人在急診留觀病房停留不超過24小時。
與死神賽跑的急診醫護,挽回了許多生命。劉顯東舉例,有一比特41歲的男性病人,輸液時出汗、呼吸困難,醫生立即發現异常,將他送進搶救室上了呼吸機,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10天后肺部炎症消散,預後良好。
東方醫院北院重症監護床位有97張,全部可用來收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其中呼吸科ICU的23張床位已全部收滿,冠心病監護病房和心臟外科ICU也收治了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重症醫學科主任馬少林介紹,近期綜合ICU裏一半以上是新冠病毒感染病人,“到目前為止,我們ICU還沒有病人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死亡。”
ICU病人多處於鎮靜狀態,醫療設備的滴答聲此起彼伏。ICU醫護同樣幾乎沒有休息日,還要參與急診會診等工作。為應對重症高峰,東方醫院北院已成立“亞ICU”,由重症醫學科專家指導,抽調不同科室的醫護前來支援,並緊急採購大量儀器。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