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决定》解讀

北京 69℃ 0
摘要: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活態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深入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有利於推動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活態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深入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有利於推動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19年以來,中辦、國辦先後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等重要文件,對加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强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示批示精神,進一步增強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文化驅動力,提升協同發展水准,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會經共同研究,决定採取區域協同立法,為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提供法治保障。三省市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機构共同起草了《關於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决定(草案)》),三省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分別提請常委會會議審議。2022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率先表決通過了《關於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决定》(以下簡稱《决定》);11月29日和12月1日,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天津市人大常委會相繼通過了《决定》,均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千年大運河,縱貫京津冀

大運河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流經北京、天津、河北等8個省市,全長近3200公里。

一脈清水,聯動京津冀。大運河北京段以白浮泉、玉泉山諸泉為水源,注入頤和園昆明湖,經長河,引入積水潭,經玉河、通惠河,最終流入北運河,涉及昌平、海澱、西城、東城、朝陽、順義、通州7個區。天津段北起武清區木廠閘,南至靜海區九宣閘,流經武清、北辰、河北、紅橋、南開、西青、靜海等7個區。河北段包含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及永濟渠遺址,以及白洋澱與大運河連通部分,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5個市。

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增强京津冀協同發展文化驅動力

近年來,京津冀三省市立足大運河文化帶的發展定位,積極探索深化合作,相繼印發有關實施規劃,聯合組織推出“京津冀運河文化展”,簽訂《北運河開發建設合作框架協議》,攜手開展北運河綜合治理,積極為遊船通航創造條件。

圍繞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加强大運河沿線省市合作交流,順暢的協調機制是關鍵。京津冀三省市將大運河文化帶對接機制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接機制,加强京津冀區域統籌合作,大力拓展京津冀大運河文化傳承保護利用的合作領域。

為了進一步深化京津冀以及與其他大運河沿線省市的合作交流,《决定》提出,市人民政府與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協調機制,創新合作方式,拓寬合作領域,探索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促進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模式;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協調機制的決策,深化與大運河沿線其他省市的合作交流;加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資訊資源資料共用、開發利用;建立健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應急處置聯動機制,推進預警監測信息化平臺互聯互通。

加强文化遺產保護,構建繼往開來的璀璨文化帶

大運河沿線35個都市、150個縣(市、區)的文化資源豐富,涵蓋了吳越、淮揚、中原、齊魯、燕趙、京津等獨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戲曲文化、工藝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京杭大運河(春秋至清)被國務院整體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運河北京段是北京市第七處世界文化遺產,以元、明、清京杭大運河遺產為主,保有眾多橋、閘、碼頭遺址以及與大運河相關的古倉庫、古建築、古遺跡等,文物等級高、分佈密集、類型豐富,河道、湖泊的整體連貫性較好。

2012年,北京市文物局公佈《大運河遺產(北京段)保護規劃》,確認40處物質文化遺產和4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瓮山泊(今昆明湖)、寶塔鎮河妖等。其中,通惠河北京老城段(包括什刹海、玉河故道)、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橋,東至通州北關閘)是世界遺產點段。

為了保護好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决定》明確,京津冀三省市的協同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應當統籌大運河及沿線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特色小鎮等文化資源,構建跨區域文化遺產連片、成線整體保護體系;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價值,系統闡釋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聯合策劃大運河主題文化活動,加强大運河文化數位化展示,推動大運河文化對外交流合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大運河承載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精神。

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構築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

大運河因水而生,因水而起。保護好大運河的功能與文化遺產,離不開保護好大運河河道水系和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

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與一般的河道水系治理管護有所不同,要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目標,重在保護、要在治理。2020年6月,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規劃》,提出了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的總體思路、主要措施和近遠期目標。

《决定》以國家相關保護規劃為指引,強調統籌協調大運河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多措並舉優化水資源配寘,改善水系資源條件,逐步恢復河道生態用水;共同加强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生態空間管控和生態保護修復,推動三省市按照統一標準加强水環境保護,開展沿線水環境監測預警與控制,推進水污染聯防聯治。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享譽中外的繽紛旅遊帶

大運河沿線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多樣化的旅遊不僅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管道,也是大運河生態、交通等領域建設的重要展示視窗和促進力量。

2017年,京津冀三省市聯合推出“京津冀運河文化展”、“通武廊”文化旅遊交流季。2019年,簽署《京津冀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21年,成立“京津冀運河文化旅遊城市合作組織”。2022年,發佈《2022-2025年京津冀文化和旅遊協同發展行動計劃》。

穩妥推進大運河適宜河段旅遊通航。作為大運河北段的北運河,上接通州,流經河北省,下連天津,是貫穿京津冀大運河的重要節點。2019年10月,大運河通州都市段(北關閘至甘棠閘11.4公里河道)實現旅遊通航。2021年6月,從甘棠閘至市界28.7公里河道實現旅遊通航;同一天,河北省香河段也同步實現了旅遊通航。未來,北運河通航航線還將繼續向下游延伸,接連進入河北省、天津市境內,遊人從通州上船,便可抵達河北香河、天津武清。

為進一步促進京津冀三省市大運河旅遊合作,《决定》提出,共同加强大運河文化旅遊資源融合,培育特色文化產業,合理規劃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培育統一的文化旅遊品牌,打造各具特色的運河都市品牌、服務品牌,推進北運河等適宜河段旅遊通航,促進文化產業和旅遊休閒產業協同發展。

加强立法、執法、監督合作,良法善治保護大運河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也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會不斷探索區域協同治理創新與保障,完善立法、執法、監督相結合的法治保障體系。此次採取區域協同立法的管道,共同出臺《决定》,就是將協同保護大運河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的重要舉措。

堅持立法、執法與監督協調推進。《决定》強調,京津冀三省市製定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有關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重大政策、重大規劃時,要加強溝通與合作,推動機制制度、監管措施、法律責任等內容相協調;建立健全執法合作機制,推進執法資訊共用,協調跨行政區域重大案件辦理,開展聯合執法;三省市人大常委會建立監督合作機制,聯動開展執法檢查、視察、專題調研等活動,加强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情况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