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投入占營收超4%,上海電氣堅持依靠科技和人才走高品質發展道路

上海 43℃ 0
摘要:今年的科技大會上,上海電氣不僅對優秀科創項目進行了表彰,還為各專案負責人、各產業集團先進科技人員頒發了1700萬元獎金。

  見習記者吳丹璐記者宰飛

  今年10月底,上海電氣集團召開了2022年度科技大會,這是上海電氣集團少有的高規格大會。會上,上海電氣對旗下產業共35項優秀科創項目進行了表彰,發佈了人才激勵新政,還把外部高校、研究院相關人員也請來當場簽署科研合作協定。

  這次科技大會也是上海電氣集團釋放的一種訊號,决心依靠科技和人才走高品質發展道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要“實現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為打贏這場自主創新、核心技術的攻堅戰,上海電氣克服了一系列內外部壓力,2022年集團科研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創紀錄的4%以上,將重心聚焦於服務國家戰畧的硬核科技,通過體制機制建設,全面啟動從總部到集團再到企業上下的科創活力。

  聚焦硬核科技

  細數上海電氣科技大會上表彰的35項優秀科創項目,會發現涵蓋了核電、煤電、風電、智慧電梯、軌道交通等多個工業領域,大多都含有硬核科技。比如自主設計出口海外的百萬等級核電汽輪發電機組、重繪當期中國已並網運行機組單機容量紀錄的11MW海上大型直驅風力發電機組、將無人駕駛模式下多車追跡折返間隔效率提升20%以上的TSTCBTC2.0訊號系統……

  回歸硬核科技,打造實幹成果是近兩年上海電氣科技創新的主旋律。一方面,新能源、新賽道興起,國家大力推行“雙碳”戰畧,傳統電力機械產業必須改良工藝進行低碳轉型。另一方面,在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新增,原有正常經貿秩序受到威脅的背景下,一系列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亟待解决。

  以上海電氣電站集團主營的煤電和燃機業務為例,雖然如今清潔能源市場份額逐漸擴大,但作為新型電力系統的基礎負荷、電力調峰的重要手段,高品質燃煤機組仍事關國家能源安全和“雙碳”大計。

  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常務副總裁吳煥琪介紹,早年我國燃煤發電科技基本從國外引進,科技上受制於人,因為自身的研發能力不足,客戶對本土企業能力也不甚信任,產品升級換代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近年來,有國家對首台套項目的政策支持,以及集團總部對企業自主研發和高品質發展的激勵,電站集團堅定了自主創新之路,深化自主設計和自主製造,實現了科技超越,在大容量高參數機組設計製造方面已世界領先,打造了世界首臺百萬等級雙機回熱二次再熱燃煤機組等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助力中國煤電產業進一步减碳提效。

  人才不為資格論

  一個頂尖人才可以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說法聽上去有些誇張,但在新賽道上屢見不鮮。

  吳亮是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博士,從事電解水制氫和陰離子交換膜方面專業研究,2022年3月被引進上海電氣,很快被任命為新賽道領軍人才。今年年中,吳亮領銜設立堿水制氫項目,不到半年就取得關鍵進展,1500標準立方米/小時堿水制氫裝置年底已下線,為上海電氣進軍佈局制氫產業新增了重要籌碼。

  科技創新,新時代要有新思路,人才不為資格論就是上海電氣在新機遇下的新玩法。上海電氣集團科技管理部副部長汪浩介紹,以前國企的科技專家起步基本都是教授級高工,而在新賽道領域,很多專業性人才在年齡、職級方面並沒有優勢,但只要能够作出貢獻,帶領科研團隊承擔集團新賽道的重大專案,就是上海電氣需要的人才。

  在總部集團的帶領下,上海電氣各產業集團也紛紛開展對人才鼓勵機制的探索。有的企業嘗試將部分超額利潤、產品銷售額納入激勵資金,以替代原始的量化考評股權激勵;有的企業探索將付給外資科技轉讓方的費用用於獎勵,鼓勵員工進行自主研發;有的企業建立了較為寬鬆的容錯考評機制,讓員工能够大膽嘗試創新;也有的企業專門設立了人才產業基金,用於人才培養和科研支持……

  今年的科技大會上,上海電氣不僅對優秀科創項目進行了表彰,還為各專案負責人、各產業集團先進科技人員頒發了1700萬元獎金。汪浩說,雖然獎金分攤下來不算多,但現場的員工都非常激動,因為它顯示了企業重視人才,把“科技創新是第一推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要求落到了實處。“高端的人才不僅要靠待遇留住,更需要被給予發展的平臺。”汪浩說,留給人才足够的發展空間,就是留給科研足够的發展空間。

  建立協同創新體系

  科研資金和人才都已到位,還需要提高科技的成果轉化率。對於一家科技型企業來說,科技人員和各業務部門間的協同創新有助於產品的商業化。例如,上海電氣旗下的風電集團正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通過引入國際上流行的集成產品開發(IPD)模式,讓企業各個部門都能一起參與到產品從立項到開發、從前期到後期的全環節,推動以市場化導向為主的生產製造。

  像上海電氣這樣業務涉及多個領域、旗下擁有幾百家法人企業的大企業,想要做到協調創新困難很大。如何協調好龐大的科研創新體系,用有限的資金調動下屬企業積極性是上海電氣需要面對的現實難題。

  以往,上海電氣的科技創新體系分為總部、產業集團、企業三層架構,總部設有集團中央研究院專門從事覈心前瞻性技術研發,產業集團圍繞產品和核心技術設有研發中心,各企業也會針對自身產品做科技工藝的優化改進,各層級之間直接互動較難,企業間研發投入重複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近兩年,為協同集團內部創新體系,上海電氣做了不少制度體系上的探索。為暢通內部資訊交流,上海電氣鼓勵在集團內部建立專家工作室、創客俱樂部、專業科技聯盟等多種技術交流機制,同時以重大科研專案為載體開展跨產業集團的技術交流和合作;為構建人才培養流動“一張網”,建立科技人才共亯、同管資源系統,通過跨產業集團專家聘用、掛職鍛煉等管道,實現科技人員體系作戰;為不斷優化科研投入結構,上海電氣對考評標準進行創新,通過將科研投入視同利潤考核等制度緩解下屬企業的研發負擔。

标签: 科技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