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通化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市幹部群眾以大地為紙、以奮鬥為筆、以汗水為墨,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幅幅農業强、農村美、農民富的高品質發展圖景躍然紙上。如今,一張張淳樸笑顏競相綻放,一項項富民產業發達興旺,一條條鄉村公路四通八達,一個個美麗鄉村煥發光芒,全市處處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壯美景象。
下好精准棋,圓夢脫貧戰歌嘹亮
過去,集安市通勝街道山城村的村民們經常上山採摘五味子售賣,但採摘野生五味子難度大,收入不穩定。按照因地制宜、特色制勝的發展思路,山城村將人工種植五味子項目引入田間地頭,建設五味子園50畝,讓村民到五味子園“早八晚四”工作,增加收入。繼五味子園項目後,村裡又發展了蘋果園、苗圃、甜百合等項目,村集體年收入達20萬元以上。
輝南縣團林鎮保民村村民們至今仍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原先的保民村主要灌溉水源為兩個水庫及一條主河流,三條水源常年乾旱缺水,致使灌溉能力缺失。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包保組織輝南縣水利局發揮自身優勢,為該村打下了飲水井1眼、灌溉井2眼,讓全村450餘人飲用上了符合國家品質標準的自來水,保障了65公頃農田的灌溉,直接受益農民170餘戶。
“感謝黨和政府幫我走出困境,我這心裡甭提多熱乎了!”家住東昌區金廠鎮龍頭村新立一組的村民李玉田因腦出血後遺症,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勞動能力,且需長年服藥,導致生活上貧困。當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進李玉田家後,東昌區包保組織因戶施策救助,不僅幫李玉田治病,還為其建了雞舍、猪圈,拓寬增收通路助其順利脫貧。
三組鏡頭,是通化市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著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動畫面。
2015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希望之光照亮了通化大地。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精心組織、認真落實,脫貧攻堅工作扎實有序開展。
戰貧路上,通化市選精兵、派強將,凝聚起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强大力量。省、市、縣、鄉四級聯動,623個部門、12518名包保幹部、424名駐村幹部在脫貧一線過難關、破難題,32名退休黨員幹部、11名退役軍人在村任職,109名民營企業家受聘擔任“名譽村書記”或“名譽村主任”,助力脫貧攻堅取得豐碩成果。
戰役中,全市各地、各部門決戰決勝的勇氣和聚力攻堅的智慧被極大釋放。在全省率先提出並實現“3+2”扶貧產業覆蓋模式;在全省創新開展“萬戶大排查”“萬戶再排查、精准大提升”等攻堅行動;堅持把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作為首要任務,製定《通化市解决“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實施方案》,健康扶貧“5210”政策得到有效落實;969名貧困學生無因貧失學輟學;2661戶貧困戶通過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入住新居,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158處飲水安全工程,保障5128名貧困人口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通化市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了戰勝貧困、共亯小康的靚麗答卷:省級貧困縣柳河縣如期摘帽,73個貧困村、28077名貧困人口脫貧,實施扶貧產業項目598個,實現扶貧產業“3+2”全覆蓋,貧困家庭“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高品質達標,在全省脫貧攻堅考評中連續位列第一梯隊,脫貧攻堅成色得到全社會普遍認可,高品質兌現了黨中央作出的莊嚴承諾。
擘畫新藍圖,振興發展步履鏗鏘
通化縣石湖鎮老嶺村是有名的“紅豆杉之鄉”,村民每年都需要大型卡車運輸、售賣樹苗,鋪設的水泥路不堪重負,坑窪不平。今年,該鎮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打造省級“千村示範”村。截至目前,已完成老嶺村二組5573.2平方米柏油路鋪設,解决了村民出行“短板”,有效促進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銜接。
作為“2019—2021年度吉林省文明村鎮”的二道江區鐵廠鎮,近年來始終堅持高品質發展理念,持續鞏固生態綠色發展格局,從挖掘當地特色產業優勢和提升遊客體驗感入手,著力打造大羅圈河鄉村“一軸兩片三穀四基地”的旅遊經濟帶,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時,鐵廠鎮有機果蔬採摘園區、科普養殖園區、田園康養園區、拓展研學園區已經形成,大櫻桃種植項目不斷發展壯大、水稻綠色高產、藏香猪養殖獨具特色,農家樂餐飲、果蔬採摘、戶外登山、休閒垂釣等項目已經成為鐵廠鎮響亮的名片,鄉村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正成為村民實現增收致富的“新動能”。
“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永續”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出的明確要求。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全市全力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脫貧羣衆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隊。
從2021年開始,通化市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牢牢把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千村示範”創建兩條工作主線,以“十大行動、百項工程”為引領,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製定通化市《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意見》,形成四個班子主要領導包縣(市)帶村、市級領導帶領市直部門和重點駐通大型企業包鄉帶村、縣(市、區)兜底的鄉村振興包保格局;聯防聯保、資訊聯享、跟踪聯動、雙向聯合“四聯”舉措,牢牢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創新政校、政銀、政企三個維度戰略合作,全方位賦能鄉村振興……一系列務實舉措,實現了過渡期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畧的有效銜接,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展現新作為,穩步邁進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優勢特色產業激發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全市牢牢穩住農業基本盤,完成高標準農田改造83萬畝、保護黑土地120萬畝,糧食年均產量超過27億斤。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省級農產品加工和食品百强企業數量均居全省前列,創建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活豬、肉牛分別發展到54.8萬頭、21.3萬頭,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4329個、2610家。
煥然一新的面貌下,是群眾生活質量的步步提升。
——鄉村建設取得新進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立“1+16”鄉村建設工作體系,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實現“三提升”。153個“千村示範”創建村串珠成鏈,一批黨建飄紅、產業透綠、生態增藍、文化添彩的示範村競相發展。改造農村危房1.7萬戶、農村廁所5.3萬座,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率達到100%,建成美麗鄉村101個,基本實現“村村乾淨、家家乾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任務高品質通過省裡考核驗收。行政村、自然屯通硬化路率分別達到100%、97.5%,通化市被評為全國“四好農村路”市域創建突出組織。實施水利重點專案146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惠及農民14.4萬人。
——鄉村文化煥發新活力。59個鄉鎮實現綜合文化站全覆蓋,685個行政村均建有“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開展“送文化下基層”等品牌惠農活動180餘場、放映電影8000餘場。鄉村旅遊產業加快發展,現有A級以上鄉村旅遊經營單位34家、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鎮8個,2條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鄉村治理邁出新步伐。堅持將示範村創建與休閒旅遊、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打造“‘千村示範’創建+鄉村旅遊”“‘千村示範’創建+農村污水治理”“‘千村示範’創建+精品提升”“‘千村示範’創建+鄉風文明”“‘千村示範’創建+肉牛養殖”等多個試點示範,逐步實現鄉村從“點上美”到“全域美”。總結推廣“五級清潔指揮長”“四小促四大”“五點多元投入”“單元聯保網格管理”“六進三出”等典型案例,觸動各地學習借鑒、互促共進,激勵形成比學趕超、競相發展的濃厚氛圍。
——富農助農蹚出新路徑。持續發揮扶貧產業“3+2”格局優勢,依託紅色旅遊、生態旅遊資源,推動特色產業提質增效,鄉村旅遊不斷陞級。指派產業指導員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指導脫貧戶加入新型合作組織,幫助發展庭院經濟項目。實施“技能扶貧技能就業”工程,拓寬就業扶貧車間、返鄉入鄉創業基地等就業載體,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實現脫貧勞動力就業轉移。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公共服務水准大幅改善,農村低保標準不斷提高,居民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實現應保盡保。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展望前路,通化這座紅色之城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望得穿山水,也見得到產業;記得住鄉愁,也看得到奔頭。”越來越多的百姓站在具有通化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上,感受盎然生機,品嘗甜蜜果實,收穫著滿滿的幸福感。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