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重三藏,動靜力平衡保脊柱第45届解放健康講壇聚焦中醫養生

上海 63℃ 0
摘要:孫明瑜表示,例如西醫認為,冬天心血管疾病高發。一旦動力失衡,就會產生疾病。在專家看來,所謂根本正是脊柱的動靜力失衡。

  記者顧泳王豔輝

  冬季該如何科學養生?昨天由解放日報社主辦的2022上海臺北雙城健康講壇暨第45届解放健康講壇,以“走近中醫學養生、防微杜漸治未病”為主題,邀請上海中醫藥大學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上海市名中醫方邦江教授,黃元禦學術流派第七代傳承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孫明瑜教授,滬上首位臺灣籍龍華醫院規範化培訓醫師、石氏傷科非遺科技第六代傳承人石承主醫生,共同為市民朋友帶來中醫養生科學知識。

  此次講壇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長寧區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長寧區虹橋街道協辦。

  中西醫結合應對新冠

  方邦江教授曾於2020年帶領醫療隊員奔赴武漢雷神山醫院,擔綱五病區主任,並在當地堅守抗疫兩個多月。講壇上,他提及,“大家都知道新冠肺炎治療現時沒有特效藥,天氣漸冷同時疊加流感,呼吸道傳染病如何預防?其實古人在古籍中已有所解釋。”

  清代吳有性所著《瘟疫論》,是我國中醫溫病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方邦江說,所謂溫病即傳染病,書中寫道“無論老少强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這裡的“口”,既可以指消化道,也可以指呼吸道。正囙此,冬季流感多發、夏季瘧疾多發。新冠肺炎通過呼吸道傳播,也可以對應這一古籍中的說法。

  抗擊新冠肺炎過程中,中西醫結合呈現出獨特優勢。經典古籍《黃帝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凑,其氣必虛”。所謂“正氣”即自身免疫力,免疫力差了更易感染新冠病毒。“我們也看到,許多新冠患者特別焦慮,這對病程也有影響”,專家說,“利用中醫治療,同時鍛煉六字訣、八段錦等,調養身體、提升自身免疫力,臨床看來對縮短病程非常有益。”

  冬季藏陽藏精藏神

  近來上海氣溫驟降,孫明瑜教授在講壇上提及:中醫理論中,冬季養生有三藏——藏陽、藏精、藏神。冬季是一年之中陽氣最弱的季節,人體要用全身陽氣去禦寒,如果陽氣不足就易生病。專家逐一解釋:所謂藏陽,即養好陽氣、適度保暖。藏精需養腎,腎陽是陽氣的根本,這一季節不要太肆意玩樂,不要太消耗。至於藏神,則是冬日行為要相對靜,早點睡晚點起。

  一些中醫理論與現代西醫可謂不謀而合。孫明瑜表示,例如西醫認為,冬天心血管疾病高發。而對應中醫來看,心陽是“一生之大陽”,藏陽呵護心臟於此時至關重要。她還舉例,不少市民早上三、四點就起床鍛煉,汗流浹背,最終適得其反。清晨陽氣很弱對身體不利,“汗血同源”,汗出太多傷氣傷精,無法“顧護腎氣”。基於此,冬日鍛煉也要遵循科學規律,適宜為主。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石承主25歲之前在中國臺灣地區曾獲跆拳道比賽金牌,隨後來到上海學醫。講壇上,他用“動靜力平衡”來解釋人體脊柱健康:脊柱猶如盆景,枝幹繞著鐵絲。鐵絲是動力系統,枝幹就是靜力系統。對應看脊柱,脊柱兩側肌肉動力系統帶動骨骼形成動作。一旦動力失衡,就會產生疾病。以頸椎為例,上頸椎壓迫會出現頭暈、嘔吐、胸悶,下頸椎壓迫會表現為肩部以下症狀,甚至行走障礙。臨床上,很多高血壓患者也能從頸椎找到問題。

  “令人驚歎的是,這套西方脊柱神經理論,我國古人早已發現。”石承主說,“冬病夏治敷貼肚臍,支氣管疾病貼天突穴、肺腧穴等,這些都是脊柱旁邊對應的神經所管控範圍。”

  近年來,頸椎痛、腰椎病患者逐漸增多,症狀出現時按摩、貼膏藥等方法只能治標,無法解决根本。在專家看來,所謂根本正是脊柱的動靜力失衡。保持平衡,還需學會科學正確的方法,而生活中最好的醫生其實是自己。

  石承主解釋,脊柱關節病患者年輕化,追根溯源發現,很多小學生體態姿勢就有所欠缺,未能及時糾正。上班族長時間久坐對脊柱同樣是極大的傷害。久坐導致脊柱椎體間僵硬,慢慢失去彈性,肌肉出現疲乏。專家最後表示,應對脊柱關節病應“外練精氣神、內練中國魂”,八段錦作為傳統中醫文化值得提倡,耳穴全息療法等也是市民可以掌握的日常自我保健方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