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戶雇上了小時工

河北 73℃ 0
摘要:你看陳雲山,曾經的貧困戶,不僅依靠種植食用菌脫了貧,還雇起了小時工跟著一起幹,自己致富的同時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

□記者吳新光

開欄的話

新時代十年,河北和全國一道打贏脫貧攻堅戰。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後,那些脫貧村又有了哪些喜人的變化?對未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何新期待?長城新媒體集團派出多支採訪小分隊,深入曾經採訪過的脫貧村,憶往昔、話變化、看產業、聽心聲。

自今天開始,長城新媒體集團推出系列融媒報導《鄉村行·話振興》,從一件件小事說起,以微紀錄片的形式,展現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所取得的新成效。

10月24日,天剛濛濛亮,平泉市薛杖子社區村民王麗紅便急匆匆走出家門,騎上電動車,直奔村裡的食用菌園區。

此刻,薛杖子社區香菇種植戶陳雲山也早早來到食用菌園區的自家大棚前,等候王麗紅等四名小時工。

人一到齊,陳雲山趕忙佈置起當天的採摘任務:“咱們早點採摘,香菇新鮮,能賣個好價錢。手頭都利索點,把花菇、光面菇、菜菇好好挑挑。”

佈置完任務,陳雲山回過身來對記者說:“咱們又見面了,我記得前幾年採訪過我們村。那時,我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現在,我靠種香菇,不僅脫了貧,而且致了富。”

就在幾年前,陳雲山還是村裡出了名的貧困戶。由於身體患病,陳雲山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守著3畝多薄田土裏刨食,經常拉饑荒。後來,他嘗試種了兩個棚的滑子菇,由於缺科技,產品品質上不去,效益不太好。

轉機出現在2016年。那一年,在平泉市扶貧部門幫助下,村裡建起了食用菌園區,發展起香菇種植產業。

“先是兩個棚,後來逐步擴大規模,現在已經發展到9個棚,年純收入七八萬塊錢。”陳雲山臉上洋溢著笑容。

薛杖子社區坐落在遼河源國家森林公園脚下,曾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

如今,再次走進薛杖子社區,看到的、聽到的點點滴滴,都在印證著這個小山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農家小院收拾得整整齊齊,房前院後栽種著鮮花,每個村民臉上都洋溢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村裡的老人也不閑著,不是晾曬香菇幹,就是給香菇剪柄,到處都是一派忙碌祥和的景象。

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關鍵靠產業帶動。薛杖子社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同時,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村民嵌入產業鏈,共亯發展紅利。

  “2018年全村整體脫貧‘摘帽’以來,食用菌產業加快發展,村裡引進了平泉九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起了速凍車間,速凍蘑菇產品還銷到了國外,現時建有食用菌園區3個、食用菌大棚400多個,年產量400萬袋,年銷售收入4000多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2.2萬元。”張鴻禹介紹,40%的村民從事食用菌相關工作,實現了就地就業和穩定就業。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駐村後,我一直琢磨如何讓食用菌產業更上一層樓,如何讓村民生活更富裕。”平泉市委宣傳部駐薛杖子社區第一書記楊明說。

楊明不定期召集村“兩委”幹部、村民代表,開起“諸葛亮會”:“大傢伙集思廣益,說不定就會冒出‘金點子’。而且,也得去外地取取經,開闊開闊發展思路。”

“關於鄉村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描繪出新的宏偉藍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堅定了我們今後發展產業振興鄉村的行動和决心。”平泉市柳溪鎮薛杖子社區村委會主任張鴻禹難掩激動,“下一步,我們還要大力發展富民產業,擼起袖子加油幹,把家鄉建設得越來越好。”

在邁向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張鴻禹正在謀劃一盤大棋局:“在村裡現有食用菌速凍車間的基礎上,再謀劃一些食用菌深加工項目,比如蘑菇醬、鹽漬蘑菇、凍幹香菇脆、素食肉等,延長產業鏈,做强產業鏈,讓村民在產業鏈上獲得更大發展紅利。”

【專家點評】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教研處副處長李大明

平泉市柳溪鎮薛杖子社區,這個曾經的貧困村,現在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知道,脫了貧、摘了帽,對我們來說,並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們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你看陳雲山,曾經的貧困戶,不僅依靠種植食用菌脫了貧,還雇起了小時工跟著一起幹,自己致富的同時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薛杖子社區就是抓住了發展鄉村產業這個重點,並且依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這就樹立了一個正面典型,要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不能盲目上馬、千篇一律。為了讓農民持續增收,就要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從種植到加工到生產到銷售,一起打造,才能讓農民更充分地分享產業鏈帶來的增值和收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